穿过硝烟的传奇
2017-09-08骆飞
骆飞
重回故乡的照片
据史料记载,1936年,希望得到采访红色区域机会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的安排下辗转到达陕北根据地,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泽东向他详细介绍了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斯诺听完后对红军长征十分钦佩。
1936年8月16日,斯诺头戴红星帽,身穿军装,骑着战马,从陕北到达西征红军总部驻地——宁夏同心县预旺堡采访。斯诺向西征前线的指战员详细了解长征的情况。在红一军团,当指战员向他介绍17勇士抢渡大渡河的壮举时,他听得入了迷。斯诺要求采访这些勇士。9月,当斯诺看到这些年轻的勇士时,十分惊讶。他一边采访,一边称勇士们“英勇过人”,并提出要和这些英雄合影留念。勇士们手持钢枪,排成两排,在野外的草地上,和这位冲破国民党封锁来到西征前线的外国朋友合影。斯诺站在勇士们的队伍里,让别人用他的相机拍摄了这宝贵的历史瞬间。
斯诺去世后,他的夫人尼姆·韦尔斯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特地将斯诺的一批遗物赠送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其中就有这幅《红军勇士和斯诺在一起》的照片。
一个胶卷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2年4月,苏静在漳州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苏静在红一军团司令部任参谋,搞侦察通讯工作。
苏静曾这样回忆这段岁月——
l934年的夏天,我军粉碎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当时,我所在的部队打了大胜仗,缴获了不少新式武器。我们围着那些新玩意儿东瞧西看,可就是摆弄不了。首长决定,办个训练班,让一名俘虏兵当教员。开办这样一个训练班,确实不寻常。朱德总司令听说了,匆匆赶来,这对我们真是很大鞭策。我就琢磨,最好能拍一张照片。在这之前,我们已从天主教堂里弄来了一部相机,但没胶卷,大家想方设法找到了两卷。谁照呢?当时谁也不会,只有我在参加红军前跟人家学过一点拍照和冲洗技术。这样,“历史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肩上。训练班在一个树林里开办,朱总司令在大家的要求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壮着胆子上前照了一张,后来又给军团参谋长徐颜刚照了一张。卷照完了,但无法冲洗。
没办法,只好委屈它了。我把它带在身边,我走到哪它就跟到哪,这卷胶卷就这样跟着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
红军终于克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遵义。我赶紧找照相馆把胶卷冲出来,大家争着看,就像看一个新生儿似的。当时没能马上印出照片,只好又把冲出来的胶卷带在身上,一直到第二年,到了陕西三原县才洗出照片。朱总司令给训练班官兵讲话的这张照片现在保存下来了,确实不容易……
难得的《组织起来》
l943年,吴印咸记录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作报告的一组照片《组织起来》,生动传神,引人注目。吴印咸说,当时大礼堂窗户不大,没有电灯照明,也没有闪光灯,用的胶卷已过期五六年,照相机镜头光圈又不大,要拍好毛主席绘声绘色的演讲太困难了。
吴印咸发现毛主席讲话有很多手势,而且每做一个手势都有停顿。“只要抓住这片刻停顿,掌握好时机,就一定能拍好片子。”他琢磨着。吴印咸静静地端着相机,耐心等待,结果终于用l/2—1/5秒的慢速度拍摄了一组快动作的照片。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组织起来》。这组照片由于用了大光圈、慢速度,尽管背景影调很暗,但毛主席的面部却十分清晰柔和,动作动中有静,虚中见实。特别是在低调背景的衬托下,毛主席炯炯有神充满自信的目光、刚毅坚定的神态,以及那运筹帷幄、扭转乾坤的身姿手势,巧妙统一,协调和谐,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历史巨人的气概和魄力。
横刀立马的指挥员
在百团大战中,彭德怀率领的部队与日军在关家垴附近狭路相逢。彭德怀决心消灭这股日军。正当八路军进行合围时,日军连夜占领了关家垴。这里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敌人占据山包,易守难攻。日军在这边这个山上,彭德怀在那边山上,两山之间就隔了一个山沟,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部队给彭老总挖了个战壕,让他在里面观察敌情、指挥战斗。可是,彭老总根本不管,他就坐在战壕上面,一面用望远镜看着,一面指挥战斗。敌人的炮弹、子弹就从他周围飞过去。
拍下这个瞬间的徐肖冰后来回忆说:“我在那里拍这张照片,当时不觉得怎么样,但过后有点害怕,真是枪林弹雨啊!战斗打得很艰苦很激烈的。最后,我们还是把敌人全部消灭在那儿了。”
无法忘怀的背影
曾拍摄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总统府》这两张照片的邹健东,怎么也无法忘怀那个背影。这个背影出现在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中。画面摄取了一个江边长大的姑娘摇橹划桨、护运解放军官兵渡江作战的瞬间。由于战争,摄影者没有也不可能了解那位姑娘是谁。
时光易逝,瞬间永存,邹健东常常在心里呼唤:小姑娘,你在哪里?
1998年,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剧组采访邹健东,邹健东恳请他们帮忙寻找这位“背影小姑娘”。经过媒体寻找,天遂人意,当年的这位小姑娘终于找到了。
她叫颜红英,1949年她19岁,妹妹17岁,父亲带着她和妹妹用自家的船跑运输。3月的一天,父女三人参加了支前大军。4月22日傍晚,百万雄师在千里江面上横渡长江。颜红英家的船上载有两个班的战士,姐妹俩轮流划桨,父亲掌舵。一位战士问她们:“要打仗了,你们怕不怕?”颜红英一边使劲划桨,一边说:“不怕,我们弄惯了船,不碍事的。”就在邹健东拍照时,一位山东籍班长告诉她们:“姑娘,有人给你们照相了。”颜红英说:“什么时候给我们一张?”这位班长说:“赶快划,到时候会给你们的。”没想到,摄影者与被摄者再次相见竟用了整整半个世纪。邹健东与颜红英在北京见面,两位老人激动不已。邹健东把那张照片亲手送给颜红英,替老班长兑现了当年的诺言。
小车推动历史
1948年,在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画报社任摄影记者的张韫磊参加了淮海战役的采访。那天下着小雪,张韫磊拍了村里的民兵队之后,又去追赶拍摄一队送军粮的小车队。车队全是独轮小车,一人推一辆,大约有二三十辆,专门往前线运送粮食。在大沙河北岸的一个地方,张韫磊追上了他们。沙河很宽,没有水,两岸有高坡。车队过河,要二人互助,前面一个人扶,后面一个人推,把车滑下北坡,穿过河心,再一个人推一个人拉着上南坡。
张韫磊回忆:我赶到时,正好他们已把车全部推到河心,白雪映衬着小车,很壮观。我站到河岸上,居高临下,正要拍照,国民党的飞机却来了。民工们迅速分散到河边干沟里躲起来。飞机一阵扫射后走了,民工们起来一看,人未打着,有一个车上的粮袋被打了个洞,黄澄澄的小米正向外流。民工马上用手捂着,正要找东西堵洞,飞机又飞回来了,大家又散开,可这位民工没有跑开,他一手捂着洞,顺势趴在小车底下。又一阵扫射过后,飞机走了,民工急忙找来干草和破布把洞堵上,推着小车上了南坡,直向前线而去。
这次历时近两个月的采访,张韫磊走遍了魯南的村村镇镇,要拍的基本都拍到了。有两幅照片还受到领导的表扬,其中一幅是正在通过大沙河向前线送军粮的小车队。
淮海战役,解放军投入总兵力60多万,国民党投入兵力80万。这场战役,美国记者留下了国民党军队的许多照片。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国军人数多装备好,为何会惨败?解放军的摄影记者也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这些照片回答了历史的疑问。陈毅司令员曾这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