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定新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普化寺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2017-09-08刘友恒

文物春秋 2017年1期

【关键词】河北正定;东天宁寺;容公长老;塔铭;普化寺;晦岩禅师

【摘 要】2016年8月,正定古城墙修缮工程施工中,于西城墙内城门南侧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刻于元至治二年,记载了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的生平,它的发现,为正定天宁寺、邢台开元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普化寺,正定史志不见记载,“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的发现,可补志书之缺。

绵延12公里、府级规制的正定城为我国现存十大城墙之一。由于明代拓建时将大量的早期石质文物用于砌筑墙基,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墙动土时便陆续出土了一些碑刻、塔铭、经幢、墓志等。2013年,南城墙月城基址的发掘拉开了正定古城保护标志性工程——古城墙修缮的序幕。施工过程中,继2015年7月在正定南城门瓮城发现元至元四年(1267)临济禅寺预建寓庵坚公禅师寿塔塔铭[1]和原置于真定府文庙,与金代著名墨工、正定人刘法相关的诗文刻石[2]后,2016年8月,又在正定西城墙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二者的发现,为研究正定乃至河北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一、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

为容公长老石塔之塔身部分。青石雕制,方形柱式,高 180 厘米,自下而上渐次收分。正面下宽46厘米,上宽43厘米,四周以线刻卷云纹为饰。上部线刻坐式佛像,高15.5厘米。佛像饰双线身光和头光,面形方圆,下身着裙,外穿右肩半披式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双手叠置于腹前。中部阴刻正书大字“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2行12字,其上端横向阴刻梵文1行7字。下部线刻仰覆莲须弥座(封三,1)。第二面下宽43厘米,上宽38.5厘米,第三面下宽46厘米,上宽42.5厘米,上端均横向刻梵文1行8字,梵文下面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每面刻字均为11行,满行30字(图一)。第四面下宽42.5厘米,上宽37.5厘米,刊刻元至治二年(1322)“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楷书12行,满行30字,上端横向刻梵文1行7字(封三,2)。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系释迦牟尼为解救善住天子即将面临短命寿终,受畜身、地狱等苦难而说的经文,属于早期密教经典之一,其最大特色是兼济生灵与亡者,尤其特别强调破地狱功能。据《实用佛学辞典》:“尊胜陀罗尼经有六译,一唐杜行(岂页)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佛顶最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胜大明王经一卷。” [3]但最通行的为佛陀波利译本 [5],该塔铭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即为该译本,除启请和跋尾外,刻经文438字,应是截取了冗长经文全文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启请是密宗在经典或陀罗尼诵读之前奉请的启白。此启请为:“稽首千叶莲花座,摩尼殿上尊胜王,广长舌相遍三千,恒沙功德皆圆满,尔时如来即说咒。”跋尾为:“此陀罗尼,八十万亿如来同共宣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口诵耳闻,将来不受胞胎之身莲花化生。若有鬼神闻此陀罗尼,悉发菩提心,离苦解脱。南无娑婆教主,我今一心归命礼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

第四面塔铭全文如下:

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

师俗姓王氏,生而异常,父母许令出家。及长,偶至顺德大开元寺,誓曰:“吾终身于此矣。”遂师先公,训曰普容。事师日后,遍访禅林,终嗣银山和尚也。迄于袥初,本寺僧徒在府禅教诸师,总管府录事司官各疏劝请住。经八载,诸寮房室,革故若新。暇阅大藏经一周,每课金刚、法华、楞严,日终不缺。于辛酉八月二十五日微疾。倏曰:“五十六年闲打闹,无言童子呵呵笑。而今天外任纵横,大海长波一槔棹。”诵毕而逝。俗寿五十有六,僧腊三十有五。送葬缁素皆叹曰:“惜哉!斯人也,实德不备。”故颂铭。诸颂曰:容公志意专 ,受业大开元。天宁八载间,房廊修补完。平生寿命缘,五十有六年。居然净业牵,西方登宝莲。送丧塞路前,拥輀数计千。实录若斯焉,故以塔铭镌。

现住持洪能,首座洪印,监寺元潭,维那洪□,典座洪庆,直岁洪澄,嗣法洪资、胜利。

至治岁次壬戌四月中旬吉日众执事等立 石匠□□□

从塔铭内容可知,容公长老石塔立于元至治二年,即1322年。容公为东天宁寺住持,俗姓王,其祖籍未记,很有可能是正定本土人。据铭文后部所记,其逝于辛酉年(至治元年,1321),俗寿56,僧腊35,可推知其21岁时在顺德大开元寺礼先公为师,训名普容,时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后遍访禅林,终嗣银山和尚。延袥元年(1314),真定路總管府录事司疏请容公住东天宁寺。历时8载,研经弘法,整饬寺院,寮室禅房革故如新。至治元年(1321)圆寂后,次年四月,时任东天宁寺住持、首座、监寺、典座等为其建塔以纪之。

容公受业寺院为顺德大开元寺,即今河北邢台开元寺。邢台,隋、唐、宋、金时称作邢州,元中统三年(1262),元世祖忽必烈为旌表邢州大治之功,改为顺德府。开元寺是邢台最为著名的寺院,自唐代建立以来一直是禅宗的道场,金元之际的战争使其一度冷落,为稳定民心,元代大元帅史天泽延请万安禅师住持开元寺,恢复曹洞宗道场,元世祖又赐额“大开元寺”。万安禅师住持邢台开元寺达25年,度僧千余人。据《禅门日诵》记载,万安禅师曾演32字传灯:“广从妙普,洪胜禧昌,继祖续宗,慧镇惟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5]由此可知,东天宁寺住持长老普容为第四代“普”字辈法嗣,为容公立石者东天宁寺住持洪能、首座洪印、监寺洪资等为第五代“洪”字辈法嗣。

关于容公之师先公,目前尚无资料可查。而银山和尚,见于邢台开元寺后至元二年(1336)《顺德府大开元寺万安□下历代住持并垂训法名颂碑》,该碑文记有开元寺自万安禅师开山以来的19代住持名讳[6],其中第九代“银山妙用禅师”,应为此人。据万安禅师的32字传灯,银山和尚为其第三代“妙”字辈法嗣。endprint

元延袥元年(1314),真定路总管府录事司官疏请容公住东天宁寺。《元史》记: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 [7] 。元纳新《河朔访古记》载:真定路总管府,领县九,曰真定、栾城、元氏、灵寿、获鹿、平山、阜平、藁城、涉县;领府一,曰中山;领州五,曰冀、深、蠡、晋、赵;府州所镇县凡二十有一。真定路录事司,国朝所建立,专理城内,城之外则真定县所理。城中今置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及真定路总管府以镇之,录事司、真定县二官署,皆在城中 [8]。

众所周知,正定现存的佛教寺院有一座天宁寺,位于城内东侧。此天宁寺为正定历史上的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唐代宗时期,初名永泰寺,宋大观二年(1108)蒙敕改称天宁禅寺[9],沿用至今。而容公塔铭显示,塔主容公住持的寺院为东天宁寺,与天宁寺名称相同,只是前面加冠一方位词。那么东天宁寺在哪里?它与天宁寺是否为同一座寺院?这可能是人们见到此塔铭后最想解开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借助另一方元代塔铭找寻答案。

30多年前城墙动土时曾发现元延袥七年(1320)“十方东天宁寺圆公之塔”石质塔身一段,现存正定隆兴寺龙腾苑碑廊。塔身亦为青石质方柱体,高119厘米,四面皆有铭文。正面四周以卷草纹为饰,边框内上端阴刻梵文、线刻莲叶,中部阴刻正书大字“十方东天宁寺圆公之塔”2行10字,下部线刻盛开的仰莲。第二、三面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第四面前5行仍为神咒,后6行为塔铭。塔铭中有如下内容:“师之居东丽也,俗姓李,童 龀不群,志乐出家,至于弱冠方遂雅怀。逮真定府木塔礼昢公为师,训名普圆。……忽于至元三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微疾而逝焉。俗寿四十有八,僧腊二十九。葬于西郊祖茔,故以塔而铭之矣。”由此塔铭可知,塔主圆公为十方东天宁寺僧人,其弱冠出家,“逮真定府木塔礼昢公为师”,明确提到了寺院中的标志性建筑——木塔,也就是说东天宁寺即为有木塔矗立的天宁寺。因此可知,新发现的“东天宁寺住持长老容公塔铭”之塔主容公即为天宁寺住持,其住持该寺时间为元延袥元年至至治元年,即1314—1321年。

既然宋大观二年(1108)已将永泰寺改为天宁寺,那元代为何又在寺名前加上一个“东”字,称为东天宁寺呢?据资料显示,当时的正定城内还有另外一座天宁万寿禅寺。1984年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曾于西城门南侧发现一方元至元十年(1273)“宣授真定路提领都僧录辅教玄悟大师住持天宁万寿禅寺从公舍利塔铭”[10]。另外,《常山贞石志》收录的清道光年间尚立于正定府城西城门月城的《真定府华严寺道鉴大师能公塔铭》系天宁万寿禅寺沙门善庆撰文[11]。可能因为天宁寺、天宁万寿寺都冠以“天宁”二字,为避免发生混淆,遂将位于城东、建有木塔的天宁寺加上一个方位词“东”,以示区别。据此推测天宁万寿禅寺当位于天宁寺的西边。

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此碑残缺甚重,仅存碑左侧上部一角。残高49厘米,宽45厘米。从残存部分可知,碑系青石质,首身一体,首呈半圆形,周边以浅浮雕折枝花卉为饰。碑额现存阴刻篆书“晦岩禅师欢公行业”4行8字(图二),缺失二字或为“碑记”。碑额文字两侧的三角区域内以精雕的腾龙戏珠纹为饰,并衬以山石、祥云纹,现仅存一侧。龙向内侧腾起,头小颈细,张口露舌,龙角分叉,龙发分绺飘起。龙身似蟒,刻饰鳞纹、腹甲,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呈三折状,背鳍清晰,腿部发达,四爪有力,肘毛长飘。在极其有限的面积内将一条腾龙刻画得如此生动精致,足见匠师高超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残碑碑阴无字,碑阳存字16行,行1~10字不等,共计112字。第1行“真定府西关普化寺第四”;第2行 “临济袭祖前住持”;第3行 “师讳行欢号晦岩姓陈氏”;第4行“旧游经旬日欲舍去而不”;第5行“久习师辈议曰此山再来”;第6行“经烦于检阅决志遍参扣”;第7行“普化西牛心眼相照道合”;第8行“之缺量力经营事无巨”;第9行“观前此未见声名日”;第10行“塔于此因而得名”,第11行“圣朝开辟荒芜中”,第12行“其次也是日僧”,第13行“十年间甘苦”,第14行“寮”;第15行“其”;第16行“住”。

碑文存字寥寥,难以详考,但结合传统的碑文格式,亦可从其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从第1至3行内容的分析可知,正定西关曾建有一座普化寺,晦岩行欢禅师应为寺院第四代住持,撰文者系临济袭祖前住持某寺院僧人。关于普化寺和晦岩禅师,现存正定相关史志均不见记载。此碑的发现,无疑为正定佛教发展史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可补充志书记载之缺。但其深层次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由于此碑缺失甚重,残留文字未能显示其刻立时间,但该碑镌刻规整精致,无论是碑额篆书还是碑阳楷书,结体、书刻都一丝不苟。尤其是碑额两侧龙纹的雕饰更是细致入微。蟒蛇形龙身,三折状处理,头小颈细,龙角分叉,耳部变小,腿部发达,四爪有力,具宋元时期龙纹特征。再结合碑题中正定时称“真定府”,而非元代“真定路”,以及精细之至的雕饰风格分析,初步可认为“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极有可能系宋金时代的碑刻。

[1]张国清,贡俊录,刘友恒.元代临济寺寓庵坚公寿塔铭考[J].文物春秋,2015(4).

[2]張国清,贡俊录,刘友恒.南城门修缮工程现场发现与金代著名墨工刘法相关的文物[N].正定风采,2016-09-03.

[3]上海佛学书局.实用佛学词典[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4]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禅门日诵:佛祖心灯:宗教律诸家演派[M/OL].(2009-09-03)[2016-11-15].http://blog.sina.com.cn/s/blog494

efa220100ejsh.html

[6]刘顺超.邢台大开元寺万安禅师及其宗脉简述 [EB/OL] .(2012-12-02)[2016-11-15].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592001.html

[7]宋濂·元史:卷91[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纳新.河朔访古记:上 [M/OL] .(2011-05-29)[2016-11-15].http://www.docin.com/p-211474621.html.

[9]刘友恒.正定四塔名称及创建年代考[J].文物春秋,1996(1).

[10]杜平.元天宁万寿禅寺住持从公舍利塔铭[J].文物春秋,2011(6).

[11]沈涛.常山贞石志[M].刻印本.1842(清道光二十二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