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开元寺塔一层回廊斗拱彩画
2017-09-08王丽花
王丽花
【关键词】定州开元寺塔;塔内回廊;斗拱彩画;宋代初期
【摘 要】定州开元寺塔一层回廊的斗拱彩画绘于宋初,早于《营造法式》的编纂时期,是较为罕见的宋代彩画遗存,为研究北宋初期彩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章对这批斗拱彩画做了简要介绍。
定州开元寺塔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高83.7米,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塔内一层西南面回廊原来一直处于封堵状态,1973年,为维修塔内阶梯,在此处取砖时,意外发现回廊内绘有珍贵的大型佛教题材壁画和精美的斗拱彩画。2008年,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采用14C年代测定技术,对该回廊上的壁画和斗拱彩画进行了测年,结果显示,壁画和彩画应绘于1052—1060年之间。而据塔内碑刻记载,此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仁宗皇祐四年(1052)主体建筑修建完成,至仁宗至和二年(1055),佛塔整体完工。也就是说,壁画、彩画均绘于建塔之时,而彩绘被发现时色彩艳丽如新,故推测绘制不久此处回廊便被封堵,之后一直处于封堵状态,直到1973年被发现。
中国古建彩画专家马瑞田先生曾对塔内一层的彩画进行过详细考察,认为这些彩画绘于宋初建塔期间或之后,要早于崇宁二年(1103)李诫编修《营造法式》几十年,当时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彩画制度。马瑞田先生还认为,这些彩画“为‘五彩遍装与‘碾玉装的混合品”[1],而且这些未定型的混合杂花图案到元、明以后就基本无存了。这些珍贵的宋代壁画和彩画为研究宋代佛教史和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仅对其中的斗拱彩画部分作简要介绍。
回廊顶部为砖质仿木两翘斗拱。因为是砖制构件,所以这些斗拱较木质斗拱更显大气(图一),这也是这座塔独具特色的地方之一。经调查,斗拱上除拱眼的顶部未作涂饰外,其它各部构件均遍装彩画,所饰彩画精工秀丽,色调分明,形式多样。彩画共有20多种,分布于阑额、华拱正面、华拱侧面、栌斗、罗汉枋、罗汉枋底面等处。在设色上,“以丹色为大色(主色),大部构件以丹色作衬地,青绿两色相间配衬,朱黄两色作点缀(小色)”[1]。在图案的规划上,升、斗、昂、翘的正面满布各种花草、流云、锦纹图案,采用“对称中的不对称”作法,如升、斗构件一律以丹色为地,上面配以三青色的叠晕莲花瓣与牡丹花头,隔一调一,上下岔开,相间对称。另外,不同部位的图案作法不一,如在升、斗构件上采用认色攒退(叠晕),阑额上的回纹卷草图案只作单色平图勾线,不作攒退。
因斗拱顶部现在设有横条支护难以拍摄,故本文主要对阑额和第一跳斗拱上的彩画作介绍。为便于说明,将外墙斗拱称为A面斗拱,共有6组,从南向西依次排列;内墙斗拱称为B面斗拱,共有9组,从南向西排列。
1.阑额
A面阑额:长600厘米,宽24厘米。绘变形莲花卷草图案,只作单色平图勾线,不作攒退。总体结构舒展、流畅,卷草纹曲卷多变,突出一组组变形的莲花图,繁复华丽,又连绵不断。这种图案形式在明清时期的旋子与和玺彩画中多见应用。
B面阑额:长440厘米,宽27厘米。绘回纹卷草图案。图案与A面阑额图案在设色、作法上大致相同,内容却有所不同。彩画的中间部分均绘饱满流畅的回纹卷草图案。卷草纹饰简练朴实,翻滚流转,衔接自然,极富节奏感。左、右两侧各绘有一龙首。龙首形象生动,眼睛大而有神,口大张,凸显厚厚的龙舌及四颗牙齿(图二)。此种带有龙首纹的阑额纹饰较为罕见。阑额彩画右侧靠近龙首处有明显用黑色涂绘的痕迹,推测应是画师原打算涂饰黑色装饰,后不知何故又放弃了这一想法。
2.柱头枋、罗汉枋
长45.5厘米,宽24厘米。共有两种图案。
一种以丹青作地,绘统一的变形莲花图(封二,1)。此部分彩画与A面阑额彩画极为相似。阑额彩画由几组图案相互衔接组成,而此处图案为单独一组,更突出了莲花的形状,体现了规格的图案化,是宋代彩画的一项创新。莲花为佛界圣洁之物,是佛教艺术中主要的装饰题材,在这一系列彩画中莲纹多次出现,分别出现在阑额、柱头枋、栌斗等处。
另一种彩画图案为如意头(封二,2)。如意图案在彩画中亦多见应用,取意吉祥,反映了皇权、神权追求平安、祥和的寓意。
3.华拱正面上部彩画(拱头)
面积14.3厘米×12厘米。拱头彩画种类最为丰富,仅牡丹纹就有三种。牡丹纹大致有三种。其中,拱头A-5所绘牡丹彩画最为常见,宋以前到清代多见使用(封二,3);另两种牡丹纹图案基本相同,仅略有差异,有的花心不同,有的花瓣、叶片涂饰黑色,有的还绘有花茎,如拱头A-4、拱头B-6(封二,4、5)。牡丹彩画形式多变,同中存异,说明画师并不是严格依照规定的画稿绘制,而是在统一画稿的前题下,依据自己的喜好有所变化,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除了牡丹花图案,另有如拱头A-6所绘的太平花图案(图三,1)和拱头A-2所绘的四斜告示毬纹锦图案(图三,2)。
4.华拱正面卷杀部位(拱面)
拱面绘有牡丹花、太平花、六出锦及方块锦纹等多种图案。如拱面A-4为牡丹纹,形态富丽饱满,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图四,1)。有的牡丹花心和葉面饰有黑色,有的则只有单色。拱面B-6为太平花(图四,2),是菊花图案的变形。
建筑彩画中的锦纹来源于织锦。宋辽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绸织锦极为盛行,因其华丽精美,故民间装璜、器具以及建筑装饰等常采用织锦图案,统称“宋锦”。如拱面B-4为方块锦纹(图四,3),拱面B-5为六出锦纹(图四,4)。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一书中记载的锦纹不下十几种,如:簟纹、罗地龟纹、琐子锦纹、六出纹、四出纹等。这些锦纹在明、清时期的建筑彩画上大多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
5.华拱两侧绘有卷草地、梅花、葫芦草等图案,形式不一,色彩分明,花样多变。如拱侧面B-6、拱侧面B-7(图五,1、2)。花卉图案一般在建筑彩画中较为普遍,用色浓实,色调鲜艳、明快,并有高度的夸张效果。这部分彩画以角梁处第一个拱定调,从红色底色开始,之后一黑一红,隔一调一,以此类推。这种采用两侧对称、隔件岔色的作法,正是五彩遍装显著的表现特色(图五,3)。
6.罗汉枋和撩檐枋底部的彩画A、B面相同。罗汉枋底部彩画均以黑色作底,饰有绿叶、红花。白色缘线上原来应有绿色涂饰,现今虽已大部分脱落,但仍能清晰看到绿色颜料的痕迹(图六)。撩檐枋底部彩画以红色为底,白色花,饰有白色缘线。在同一层罗汉枋底部彩画采用整齐划一的方法,采用同样图案、同样颜色,简单、大方。与上层彩画虽图案相同,却有颜色上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7.栌斗、交互斗共绘有3种图案。大部分为莲瓣图(图七,1),有13瓣到15瓣不等,以花瓣的大小、颜色的深浅,来体现花瓣的层次感,个别以黑色涂饰花心或叶面。栌斗B-8于莲瓣中央又绘有一小朵莲花,尤为特别(图七,2)。除莲纹之外,另外还有牡丹纹,如交互斗B-6所绘图案(图七,3)。
古建彩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固有的制作技术以及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宋代是斗拱彩画最盛行的时期,一般多以青、绿、丹三色为主要色调,相间设色,认色攒退,以黑白或青绿叠晕作缘线,图案秀丽、素雅、绚烂而富于变化。定州开元寺塔内一层回廊斗拱彩画绘于宋初建塔的同时期,再现了北宋初期建筑彩画的真实情况,为我们研究宋初建筑彩画的形成风格及其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1]马瑞田.中国古建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