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谊若龟鉴,肝胆如铁石
2017-09-08刘航
刘航
文天祥在大都就义距今已经700多年了,但人们对文天祥的纪念却经久不衰,历代对文天祥的敬仰和赞誉几乎从未停止过,即使是在元代,当时的统治者也允许他的塑像和牌位奉入学宫,至于明清两代对他的称颂更是不断。现在更给他加上了“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的桂冠。文天祥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的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
南宋理宗(赵均)端平三年丙申(1236)五月初二日,文天祥诞生于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县)淳化乡富田村。出生前夕,祖父文时用梦见他“腾紫云而上”,乃“命名云孙”,成人后朋友们为他起字天祥。
文天祥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七岁以前,文天祥及其兄弟都在家塾读书。开始,父亲文仪还聘请国子监的老师来家塾上课,后家庭经济匮乏,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文仪的肩上了。文仪管教孩子甚严。文天祥兄弟白天听课,晚上温习,直到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休息。书中的格言警语,都要随手抄下,满贴书斋墙壁。正课之余,文天祥还极其爱读忠臣传。这促使他的爱国思想得以滋生和发展。他后来成为一代民族英雄,同幼小时候的这种培育是分不开的。
文天祥十八岁时参加乡校考试,名列前茅,便进入邑校(庐陵县学校)读书。在庐陵读书期间,文天样在庐陵学宫看到了被人祭祀的几位本朝乡贤的画像,他们是:支持政治改苹而屡遭贬默的欧阳修,被金兵所虏而至死不屈的杨邦义,力主抗金而请诛秦桧等民族败类的胡锉。他深为这几位名臣志士的事绩所感动,慷慨发誓:“设不俎豆其间,非夫也!”这表明他对民族危机有了深刻认识,愿为民族献身有了坚强的决心。
二十岁时,文天祥在白鸳洲书院读书。文天祥入读白鹭书院的时候,正值欧阳守道做山长。欧阳守道字公权,晚年号翼斋,吉州人,家境贫困,自学成才,是淳裕元年进士。《宋元学案》中把他列为朱熹的再传门人。天祥称颂他“学通经史,有本有根”,“横经论道,一世宗师”。与欧阳守道近一年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使文天祥在评议时政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在经史方面受到了更为严格系统的训练。同时欧阳守道的学术风格,正直不阿的处世态度,为文天祥人格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年,他和弟弟文璧同时考中了吉州贡士,有了考进士的资格,父亲文仪从陆路亲自送他俩赴京师临安(杭州)应试。文天祥在临安参加礼部考试中选,集英殿对策大快人心,考官王应麟称赞文天祥的策论“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亲自把文天祥提拔为第一名,而弟弟文璧却落榜了。也是在文天祥二十岁这一年,文天祥的父亲病逝了。
二十四岁,文天祥再次陪弟弟进京参加考试,这一次弟弟考中了进士,而京中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忽必烈代塔察儿领军东路,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九月,忽必烈从黄州(今湖北黄冈)突破长江天险,围逼鄂州。而进攻云南经由广西、湖南北上的兀良哈台部,也与忽必烈会合。军警传到临安,朝廷大为震动。丁大全因隐瞒军情,被罢宰相。同年十二月,由于蒙古内部政局的变化(七月,蒙哥病死于合川,阿里不哥想夺取汗位),忽必烈领军北撤。这时,握有重兵的贾似道不但不乘机掩杀,反而暗中与之达成以江为界、每岁向蒙古输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屈辱和议;而南宋朝野上下却一片欢腾。文天祥上疏《己未上皇帝书》,主张“乞斩董禾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还主张“一简文法以立事”,即废除繁文褥节,建立战时体制;“仿方镇以建守”,即以几个州建立方镇,加强地方武装;“就团结以抽兵”,即每二十家抽兵一名,增加兵员;“破资格以用人”,即破格选用英豪,充任将帅,这些当时都没有被采纳。
文天祥做官经常得罪权贵,三十五岁这一年他任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碟所检讨官,贾似道假意还乡,皇帝令黄庭坚作文挽留,按旧例,这类诏书都要先表彰贾似道一番,还要先把稿子送给他修改,再交皇帝颁发。而文天祥却一反从前的惯例,两篇诏书,没有一句夸耀之词,只说:“大臣以安危为重,苟利于国,皇恤其身。”并责问,“胡为以疾,而欲告休?”而且他把稿子直接送交皇帝,不给贾似道过目。对此,贾似道非常不满,他指使他人重新起草,有意给文天祥难堪。文天祥认清了贾似道专权误国,不愿与他为伍,请求免职去奉祠禄。贾似道假意慰留,未准辞官。不久之后,贾似道就找出文天祥的毛病,文天祥回乡归隐。次年冬至,朝廷委任文天祥为湖南运判,但还没有等文天祥表态,“台臣陈坚”就“表寝新命”了。这年,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大都),建立了新王朝——元朝,他成为这个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即元世祖。
文天祥办案也是雷厉风行的,三十八岁的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湖南提刑,他一到任理事,就把贪赃枉法的官吏侯必隆脊杖五十,刺配充军,释放轻犯;将重犯发配荆湖、四川、淮海各地效劳,戴罪立功。同年夏天,文天祥到长沙拜渴了湖南安抚大使江万里,江万里论及国事时,深有所感地对文天祥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同年冬,文天祥为了侍奉祖母和母亲,向朝廷要求調回江西任职。朝廷任命他出知赣州。
德祐元年初,四十岁的文天祥先后得到元军渡江的谍报和太皇太后的诏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他捧诏痛哭,三天后,传檄诸路,招兵屯粮。很短时间,他便组织了三万义兵,“尽以家资为军费”。两个月的时间,元军就攻陷建康,临安戒严,四月,文天祥领兵下吉州,八月到达临安驻兵西湖。在临安期间,文天祥无数次与主和派发生争执。之后几年,文天祥的领兵一路南下。景炎元年,文天祥到南剑州聚兵抗元,成立督府,一时人才济济,又露出一线中兴希望。尽管处处遭到陈宜中、张世杰等人的掣肘,仍打了不少胜仗,收复了一些被元军占领的失地。景炎三年,文天祥四十三岁,在惠州一代指挥作战,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得报,一面报告厓山行朝,一面移军海丰,准备进军南岭坚守。二十日,文天祥行军到海丰北方的五坡岭,正吃午饭,突遭陈兹所引元军袭击,碎不及战,遂被俘虏。文天祥即服冰片二两,想自尽殉国。但只头晕目眩,竟不得死。endprint
祥兴二年正月初二,张弘范击溃了文天祥全部督府军之后,率水陆两路元军直逼厓山,要一举倾覆南宋海上行朝,文天祥被囚于海船中同行,四天后,元朝水兵从潮阳出发,又九天,元军到达厓山。二月初六,张弘范率水兵向厓山发动总攻,张世杰有大小船舰一千余艘,兵将二十余万,与元军相比,兵力略占优势。但由于元军南北夹击,宋军大船以粗绳连结,能守难攻,终致失败。陆秀夫见败局已定,先令全家蹈海自杀,然后他背负幼帝赵昺跳入海中,以身殉国。宋朝官兵自杀的也不计其数。张世杰虽然突出重围,来到螺岛,但台风骤至,船舰倾覆,溺水而死。南宋终被元朝灭亡了。
文天祥四十五岁时突然得到三年前散失的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她们母女三人都在大都,也是过着囚犯一般的生活,文天祥心痛万分,但决不因儿女私情而动摇心志。他叮嘱“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他没有同女儿见面,并且告诉他“今生”已矣,只望“来生”了。
文天祥丹心一片,可谓英雄人物。一方面,时势造英雄,自古英雄皆出自愿。另一方面,强逼他人去做英雄,亦非真英雄,历史上也根本就没有“逼上梁山式”的英雄人物。就文天祥而言,1279年秋天,胞弟文璧、季弟文璋二人同在惠州降元。于是,这样一种“兄弟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的鲜明对比,屡为后人道论。明代人就认为,“为人子弟者,有贤父兄而弗克世济其美,必贻笑当时,遗臭百世。”乾隆皇帝亦愤然写道:“黄冠如愿转难评,莫若从容就义精。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但具体考察文天祥对此事的态度和心境,倒又可以得见英雄更为丰富的“千古丹心”。1281年春节,文天祥在写给继子文升的家信中说:“吾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闻季万(文璧)至》又云,“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三仁”,典出《论语》卷九《微子第十八》:“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何晏注曰,“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给小弟文璋写信亦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使千载之下,以是称吾三人。”诗、信中所言,此时自己一人尽忠报国,兄弟两人守孝保家,皆各得其志,不相上下,不仅毫无高低贵贱之别,而且足配“殷有三仁”之美誉。可见,文天祥基于当下时政和社会风气,并没有强求自己一家老少皆随自己,一道去做那個时代的“英雄家庭”。二弟是投元还是继续抗元,这都是他们个人自主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文天祥这样去理解亲人的处境,正好反映了“千古丹心”的宏识与开放——尊重他人,客观对待多元性的生命抉择,而不私于一己之见,强他人入瓮,让其不自愿地全部做成时代的牺牲品。
四十七岁,忽必烈将文天祥召入殿中,文天祥长揖不拜。旁边的人强行使他拜跪,甚至用铁马鞭抽打他的膝盖,文天祥依然岿然不动。忽必烈派人给文天祥传话说,“你来大都这么长时间了,要是能改变心意为我朝做官,我把中书省的位置给你。”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不是我的愿望。”忽必烈又派人问:“那你的愿望是什么呢?”文天祥坚定回答:“愿与一死,足矣!”第二天,大臣们集体上奏,让忽必烈遂了文天祥的心愿,也免生后患。元朝的监斩官率领着士兵和乐队来到兵马司监狱,金鼓齐鸣。文天祥听了高兴地说:“吾事了矣!”在走向柴市的路上,文天祥面不改色。到了刑场,文天祥问旁边的人:“哪边是南方?”于是南向再拜曰,“臣报国至此矣!”
文天祥终于走完了他悲壮的一生。观文天祥的一生,他正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典范。从他一生的事迹可以看到,他不仅以大量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以其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他所信服的儒学之基本价值。文天祥的人格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容,他坚贞不屈的形象成为了一个民族不屈于外族的精神象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