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里,其实还有话说
2017-09-08钱玉贵
钱玉贵
《那些年里……》写完后,我的内心里竟有一种沉郁压抑之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几乎不愿再打开电脑再看上一眼,不,不是不愿,是抵触,甚至厌恶。那里面有一代人的命运缩影,尽管它只有三万多字的篇幅。
我当然记得,在决定创作这部中篇之初的雄心企图,那就是与那样一段岁月,那样一群人以及关于他们的人生故事,做一个情感上的了结,或者说,历史性的告别。过去大多写过某个人的一段人生故事,而这一次是写这一小群落,一小拨人,关于他们的理想、成长,那里面的人生纠葛、情感缠绵、苦痛挣扎,直到被命运打劫后面对现实所呈现出的真实模样,就像激流与波涛最终都将复于平缓和寂静。
现在,我不知道我是否通过文字完成了当初我那个雄心企图,但当我又坐在电脑前敲打着这篇创作谈时,我相信,陶冶、李二、三柱、江燕燕和胡子,他们又回到了我的身边,由我做东,就在街边一家破旧而喧闹的小酒店里又喝开了。桌上不规则地摆着几盘普通的炒菜,其中必定有油爆花生米和卤鸭头,就着低劣散装的白酒,我们又畅谈起各自的诗人梦、英雄梦、美人梦、事业梦……这个过程中,我们浑然不知,喧哗而狂热的白昼已悄然逝去,深沉叵测的夜色早已降临。就是说,我们聒噪不已的小酒店外面早已万籁俱寂,街面上甚至空无一人;同样浑然不知的是,有一支无形的叫命运的手,已悄然按在了每个人那张尚未开启的牌面上,并将一点一点地揭开牌底……
从皖南山区那个小矿山走出来,走进城市,走进区域不同、格局和规模不一样的城市,也就是所谓大城市、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城市,又经历一个又一个形态各异、差别万千的所谓单位或部门,这期间,发生了多少情感纠缠、事业挫折和方方面面的起伏跌宕、波谲云诡……这一路走来,我们终于变成了今天的“我们”!然而,我們发现,如今的“我们”并不是我们当初设计、向往的我们,甚至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
酒宴又一次散了。我们欲哭无泪,却又无法包换。
去年底又接到同学聚会的邀请,我当场心里就发毛了,对于这种因为岁月的酿造加工才显现出欢欢喜喜、吵吵闹闹,又恩恩怨怨、又爱恨交加的聚会,我唯恐避之不及。前年我的长篇小说《尘世喧嚣》就是从这种聚会上找到了创作由头,可见我对这种聚会感受之深。由于热心的同学们不断来电提醒,特别是大家都加了一个微信群,相当于二十四小时被监视行踪,最终我还是参加了这场聚会。
毫无疑问,这种聚会,我的小说里的人物是一定会出现的,但以我的经验和了解,他们已不再可能共同出现了,至于李二、江燕燕和胡子是不会现身的。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坐在主宾座位上的一定是陶冶,他谨慎地笑着,目光游动在每张脸上,生怕遗漏了谁,接受着任何一个同学的奉承或讥讽;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忘形之色,相反,对于自己被同学们生拉硬拽地推到主宾位上而显得不安。他位高权重了,但他深知自己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一点也不敢懈怠。另一个人物应该就是三柱了,我甚至相信,这次聚会的所有费用都由他一个人承担的,他端着酒杯,挺着粗壮虎威的身板,一遍遍地吆喝着干;他早年压抑透了,现在他要扬眉吐气,甚至不吐不快……
李二没来,不是因为他身份的卑微、事业的失败或是经济的拮据,是他高傲的心气,甚至就是他偏执的自恋阻止了他;他从来没有向低俗无趣妥协过,他的命运几乎从一开始就与现实“拧巴”了,但他并不为此而悔恨,他不会容忍自己沉浸于那样一种世俗庸常的欢歌里。
江燕燕没来,是不屑于同流合污,不甘于在境界和价值观上与自己无法比肩的同辈家长里短,那种场合她除了沉默之外,最极端的就是突然站起身来,大声叫道“我受不了啦——”然后,拂袖而去。
胡子没来,则完全是因为失败和自卑,因为虚荣心的煎熬和挣扎……
小说里的那个“我”是要来的,因为我也是选择妥协的,尽管那个妥协过程显得不情不愿。
或许正因为共同经历了那样一段岁月,当然也是那样一段岁月成就了如今我们彼此的人生,因此小说在每个人物的篇幅上都做了控制,所谓控制,也就是几乎“平均用力”。在我看来,他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独特的,也是精彩的,有迹可寻的,因此他们的人生轨迹才显现出命运不同的色彩与基调。无所谓褒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存方式和选择,拓展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途。没有人会拒绝成功,拒绝鲜花、掌声和荣誉。识时务、合时宜和不识时务、不合时宜,都是是非成败有了结论后的评判。小说没有那个先见之明的功能。小说是贴着人物脚步的地面一步步地走来的。陶冶端坐于官僚的主席台面上,春风得意而又不动声色,与酒宴上胡子手挽女秘书,说着港台腔的普通话开怀畅饮,其内心所体验到的成功指数可能是同频的;同样,李二落魄中的坚持与坚守,与三柱埋头于庄园里的劳作,其内心的满足可能也是一样的。当然,还有江燕燕在一次次地付出之后的悲情与绝望,其实也并没有影响她那样细腻用心地体验她的人生,相反,倒使她感受得更敏锐……
感谢《小说林》杂志,让他们又都鲜活了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