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泪水
2017-09-08赵凤
赵凤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梁凤仪
【编辑解讀】
父爱是沉默的,它不像母爱般细腻,但却如滔滔江水般澎湃;父爱是内敛的,它不像母爱般温柔,但却如山般岿然不动,海枯石烂永不移。
先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出生后便没有见过她的生身父亲。母亲很快就再婚了,在小女孩的印象里,新爸爸就是亲爸爸。
有一次,母亲把五岁的小女孩拉到身旁,对她说:“你知道吗?你爸爸他走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恰巧这时小女孩的继父刚出去,小女孩听了,哇哇大哭起来,哭着喊着要爸爸。过了一会儿,继父回来了,小女孩一头扑进继父怀里,不停喊着“爸爸、爸爸”。继父宠爱地抱起她,从衣兜里拿出一瓶八宝粥递给了她,小女孩这才止住了哭声。
渐渐地,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女孩就明白了,此爸爸非彼爸爸,她的亲爸爸早就走了,的确不会再回来了。
继父对她的要求很严格,后来又因为新添了个弟弟,家里经济有负担,从小女孩记事的时候起,继父就极少笑过,大多日子成天板着脸。因此,父女俩在不知不觉中就疏远了。
后来,小女孩上初一了,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每次星期五放学回家时,父亲没有板着脸了,可到星期六却又恢复了以往的态度。家里时常要干重活,爸爸每次干完活便灰头土脸的,脾气也因此变得更差,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发雷霆,也常常把妈妈气哭。小女孩当作什么都没看见,因为她已经司空见惯了。偶尔帮妈妈干些活,周末很快就过去了。有段时间每每想到星期五要放假回家,小女孩却高兴不起来。
再后来,家里经济条件好了些,继父买了辆货车帮别人运货,比之前的工作轻松了不少,脾气也变得好多了。小女孩已读初二,渐渐懂事了,继父也不像以前那样经常教训她了,现在将对象换成了弟弟。弟弟不爱学习,继父便用他那能震慑人的大嗓门吼他,吓得他一动不动。
有一天,小女孩在一旁安静地写作业,突然想到,自己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小时候因为贪玩回家晚了,不知挨过多少打骂;天冷了,因为爱美衣服穿得少而挨骂,自己躲到卫生间哭了好久;放假了,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帮忙照看生意而挨骂……现在想来便觉自己当时好幼稚,当初为了那些不应该犯的错误而挨骂流泪,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固执跟继父怄气。如今,小女孩长大了,成熟了,后悔了,知错了……
故事中的小女孩就是我,我愿在往事中回味与继父的点滴,那饱满的泪珠是我释怀后感激的结晶。
(指导教师 刘 承)
【评点】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事,给人以直接、客观的呈现方式。开篇直截了当,娓娓道来小女孩从小到大的经历,当小女孩的故事一点点渗透进读者的情感中时,作者才在结尾处揭示出小女孩的真正身份,这个伏笔埋得好。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通篇叙事略显平淡,如果抓住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件重点加以描摹,文章的情感会更加饱满。其次,文章题目为“释怀泪水”,所谓“释怀”应该有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而本文这一过程的转变略显突兀,不太自然。此外,文中人称的使用也需要注意,“新爸爸”“继父”“父亲”“爸爸”等对父亲的称呼应该尽量统一,否则容易造成读者阅读上的混淆。
【写作方向】
父爱;无言的关怀;释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