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引发超市价格战
2017-09-08AmieTsang
Amie+Tsang
在伦敦图丁百老汇街区南部的大型超市Sainsbury里,一篮牛奶、鸡蛋、面包、玉米片和黄油只需要花4.7英镑(约合40元人民币)。再走一段路到附近的两家德国折扣超市品牌—Aldi和Lidl—同样的东西售价是3.92英镑(约合33元人民币)。价格上的这种小差距对英国超市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6投票脱离欧盟的决定简称“脱欧”,这一事件挫伤了人们对经济的信心,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大跌10%以上。这反过来让进口商品更加昂贵,香蕉和糖等食材价格大幅上涨。英格兰银行在8月称,货币贬值还有可能加快。与此同时,工资开始下调,许多人靠积蓄生活。
像Aldi或Lidl这样的廉价超市成为消费优先选择,它们利用了自己的价格优势。
英国的超市业竞争异常残酷。诸如莫里森(Morrisons)、Sainsbury、乐购(Tesco)和沃尔玛的阿斯达(Warlmarts Asda)都想在市场中分一杯羹,争抢着为消费者提供品牌忠诚计划、在线购物、送货上门和特殊服务。
Aldi和Lidl在英国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低收入一族买打折东西的地方,如今业绩却在向前迈进。脱欧之后,其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研究集团Kantar Worldpanel的数据显示,两家超市的营业额在7月中旬前的12个星期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不仅超过了整个产业的涨幅,还超过了其他大型超市。如今,两家超市占英国超市消费总量的12%以上,而十年前仅有4%。
克里斯蒂娜·凯尔(Christina Carr)在英格兰北部纽卡斯尔的一家银行工作,她说:“我长大以后,在学校折扣店买东西会有羞耻的感觉。”
“如果你在那里买东西,就会被人觉得家里没钱,同学们就会变得很讨厌你。”凯尔补充道。
当28岁的凯尔从爷爷奶奶家搬出来之后,她发现自己对花钱更谨慎了。她和男友每周在超市要花60英镑(约合511元人民币),这笔钱越来越让人承受不起了。
去年11月,她想通了,开始放弃阿斯达和Sainsbury,到Aldi和Lidl购物。“价格上的差异真是太明显了。”凯尔说。
Aldi和Lidl都是私营企业,1990年代进入英国后,打起了价格战。它们主要开在郊区,超市的装修很简朴。在一个超市购物也有阶级象征的国家,它们的业绩起初几乎没有任何进展。而高档超市能让其周边的房地产价值上浮10%之多。
这一点从经济危机之后发生了变化。英国经济陷入萧条,失业率上升到了8%以上。危机之后的几年,消费能力始终疲软,虽然经济有所复苏,但平均工资仍然比危机前的水平要低。
脱欧之后的世界让“折扣店”—即这两家众人皆知的超市—风靡起来。6月的货币贬值同期增长率是2.6%,比英格兰银行的预期高出许多,中央银行则认为增长率在秋季将上升到3%。官方数据显示,民众的可支配收入有所下滑,超市货物价格上涨尤其意味着每个家庭今年在生活杂货上比前一年平均多消费133英镑(约合1133元人民币),Kantar Worldpanel提供的数据也是如此。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爱德华·奥班(Edouard Aubin)表示:“英国家庭对可支配收入受到的压力非常敏感,这也是他们转向廉价购物的原因所在。”
Aldi和Lidl通过广告和店内促销近乎疯狂地发布低价信息。两家零售商的库存量大幅下降—仅为竞争者的1/10,并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销售自家低价品牌商品上。许多货架上其他品牌的货物仍原封不动地被放在当初发货的打包盒里。
在Lidl图丁店,一堆堆蔬菜盒子散落在超市中央,头顶上方醒目的橙色标识显示着促销信息。商店的玻璃外墙挂着心型的英国国旗和“新鲜英国”的字样。与此同时,去马路对面Aldi购物的顾客不得不加快步伐,免得和忙着卸货或结账的超市营业员撞在一起。
两家超市目前共有1400家门店,其销售业绩增长远超其他对手。“英国每五户人家当中,就有三户在Aldi或Lidl购物。”奥班表示。
食品与超市产业研究公司IGD的首席经济师詹姆斯·沃顿(James Walton)表示:“虽然它们在英国很小,但其业务就本身而言已经非常巨大。”
随着消费者基数的扩大,两家商店也扩大了经营范围,加入了不含龙虾或大瓶装起泡酒在内的应季产品。例如,Lidl就开始销售泳池充气玩具。
这帮它们稳住了马克·惠特菲尔德(Mark Whitfield)这样的规模更大的顾客。他经常光顾离伦敦70公里远的Aldi和Lidl的门店。“在这里买不常见的或奢侈的产品,没有那么贵。”52歲的惠特菲尔德说。
对英国超市产业而言,民众向“折扣店”的消费迁移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
年轻消费者愈发愿意购买超市自营品牌商品,不再认为它们是质量低下的假货,这种趋势在经济再次衰退时变得更加明显。在其他超市“是看着名字来消费”,27岁的露西·迪康(Lucy Deacon)边在Aldi图丁店购物,边这样说。
“在这里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东西。”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