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学名师工作室实践研究
2017-09-08孙晓俊
孙晓俊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学名师工作室实践研究
孙晓俊
(威海市第二中学,山东威海 264200)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名师工作室在各地迅速发展.如何使中学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高效运行,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首先考察了山东省名师工作室建设和运行的现状,指出目前已有的两种运行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实体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一体的新型名师工作室运作模式.最后,以“威海市孙晓俊名师工作室”为例,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新型工作室的建设策略并介绍了相应的运行效果.
教师专业发展;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1 引 言
赢得教师,才能赢得教育.自2004年以来,体现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新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在改革中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优化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可做如下界定:数学教师在整个数学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通过终生数学教育专业训练,获得数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养,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业共同体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悄然兴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模式.教师专业共同体作为教师合作组织形式的一种,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对话、探讨,一方面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另一方面将个人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从而实现同伴互助、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2].
名师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会公共资源.为实现名师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加快区域优秀教育人才的成长,近年来,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的一种本土化形式,国内很多地方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一方面为名师自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团队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由于网络具有的环境开放性、内容丰富性、交流互动性等特征,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为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行政组织的“教研室式”名师工作室,另一类是基于网络支撑的“展示平台式”名师工作室.这两种模式在运行中都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阻碍了名师工作室目标的达成.因此,研究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对于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迄今为止,从工作室模式的角度,特别是结合数学学科的名师工作室模式研究,尚未见报道[3~6].
以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对山东省名师工作室现状的考察,分析了目前教师工作室的建设现状,指出了两类名师工作室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名师工作室模式,并从实践的角度,结合“威海市孙晓俊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探讨了新型名师工作室建构理念、建构目标、保障措施及评价机制等问题,给出了新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若干策略.
2 名师工作室发展现状
“名师工作室”最早于2002年公开出现在上海宝山区,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3].为使研究具有针对性,通过网上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访谈等形式,对山东省名师工作室现状进行了考察.其中,共向全省17个省辖市数学教师发放教师问卷270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229份,占发放问卷的84.8%;共访谈30所中学的106位教师.问卷及访谈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参加过哪些名师工作室、为何参加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有哪些活动内容与方式、最感兴趣的名师工作室活动是什么、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收获是什么、名师工作室不足有哪些、对名师工作室的改进建议有哪些,等等.
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山东省由各地级市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命名的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共有176个,包括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74个、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62个,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40个.其中,由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命名的实体“名师工作室”137个,占绝大多数,其基本运作模式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建并提供支持,由某一科研、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挂牌牵头,若干骨干教师参与,依托某一学校开展活动,运作类似于传统的教研组织.基于网络平台——“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自2004年开始,山东省以“立足高端领军人才培养,打造山东省未来教育家队伍”为目标,启动了“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周期5年,现已组织实施两期,共建立网上“齐鲁名师工作室”144个,其中数学学科“齐鲁数学名师工作室”33个,占22.9%.齐鲁数学名师工作室设置“课例打磨”、“名师导教”、“名师学习”、“课题研究”、“在线研讨”等功能模块,开展了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教师研修等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研究过程,并向全省注册中小学教师开放.其中,“课例打磨”活动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在平台上展示群组参与的备课、上课、研课过程,使教学现场和教学过程嵌入网络;“名师导教”活动每单元进行一次,每学期至少完成两个单元的“名师导教”活动,名师结合热点问题,组织在线研讨.截止到2015年10月,齐鲁名师数学工作室共上传课例打磨案例350个、名师导教案例855个、名师学习资料937份、课题研究资料107份.名师工作室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参加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教师达到了一千五百多人.挂牌名师及工作室成员中有四十多人获得“齐鲁名师”称号、七十多人被评为特级教师,承担地市级以上课题五百多项、发表论文一千二百多篇、获地市及以上教学科研奖励七百多人次.
随着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响了名师工作室作用的发挥.在这些问题中,除一些常规问题,如运行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松散、高端引导不够、工作目标不清、保障措施不够以及技术支持缺乏等之外,工作室运行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名师工作室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模式上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行政组织的“教研室式”的实体名师工作室,实际运行中的名师工作室大多为“教研室式”的实体名师工作室,对此已有不少文献予以介绍[7],另一类是基于网络的“展示平台式”(虚拟)名师工作室[8].
实体名师工作室主要采用“面对面”的活动方式.一般由主持人进行组织,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地点将教师召集起来,进行培训或研讨某些特定的题目.这种名师工作室的优势在于参与性好、针对性强、对设备等条件要求低等,但它的不足也很明显.
(1)采用传统的集中活动方式,具有常规教研的影子.
在时间上,要求成员遵守统一时间,否则活动会受影响,具有不可重复性.在空间上,要求成员集中于确定空间,这种空间的封闭性限制了参与人员人数及参与范围,不利于实现教育研究的广泛性和高效性.
(2)交流方式上多为单向交流,不能充分进行多向互动.信息传递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单一、难于对信息进行很好地获取、处理、传输和存储.
(3)学科相对孤立、学校相对孤立以及资源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室活动的有效开展.
(4)运行机制程式化.这种机制不利于以交互、共享、协作为理念的教学共同体形成,更不利于名师工作室远程辐射作用的发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种“人对人”、“面对面”的“物理”形态的传统名师工作室,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目前的网络名师工作室大都是基于网络软硬件,以名师的名义建立的网上平台,在形态和功能上类似网站[8],如山东的“齐鲁名师工作室”.相对于传统实体工作室,网络工作室具有如下优势:
时空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活动不再受时间、空间、内容、方式的限制;参与活动人员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本单位、学科教师,身处异地的专家、学者等也可同时参与;交流方式实现多向交流,教师具有多方位有效互动的充分自由;可以共享更多的资源.
这种网络名师工作室模式的缺点表现在:
(1)过多依赖网络,缺少计划组织,对教师的实际需求重视不够,偏离了名师工作室的初衷.
(2)侧重平台搭建,使工作室更像一个教育信息存贮与展示网站,不能作为互动共享的网络研修平台来发挥作用.
(3)网络工作室成员对于资源的单向索取,造成工作室的活动逐渐失去了生命力.
(4)部分网络工作室的关注点在于吸纳更多人员加入,或者把关注点放在纯平台技术展示而忽视了实效性.
(5)网络资源不够丰富、缺少交互功能以及对优秀资源的管理,从而制约了网络平台的使用,不能满足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有的单一实体名师工作室与网络(虚拟)名师工作室模式,都已经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多方面需求,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构建名师工作室的新模式.
3 新型名师工作室的建构
3.1 新型名师工作室构建基础
教师工作室概念来源于“教师专业共同体”,而“教师专业共同体”则是基于德国学者腾尼斯(Tonnies F. J.)提出的“共同体”.“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的目标,共同参与专业发展的计划、实施和反思的智力团体.在此共同体中,学习发生于行动中,专业智慧被广泛散布,知识通过社会性的途径构建出来.教师专业共同体具有以下5个特征:(1)共享规范和价值观;(2)反思性对话;(3)去个人化的实践;(4)集中于学生学习的集体;(5)合作.因此,多名教师基于共同愿景的感召,在相互帮助、指导和善意的批评下,对自我行为进行不断调整,整合为组织共同的利益趋向,付诸于教育实践的行动可称其为“教师专业共同体”[9].“名师工作室”由教师工作室演化而来,本质上也是一类专业学习共同体.它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学习、名师指导等为主要形式,对内凝聚带动,对外辐射示范,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团队组织.
总之,教师共同体理论是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本理论基础.
在信息化社会中,名师工作室不仅有实体的物理环境,同时也拥有虚拟的网络环境.网络工作室作为一种“网络学习共同体”,应当与实体工作室互为补充,互为支撑.
名师工作室具有以下特点:
(1)专家引领.名师作为教学领域的专家,有着成熟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把握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与不足.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师研修活动,能够分享名师的智慧,加速教师成长的步伐.
(2)目标明确.明确的目标是研究团队存在的最稳定的因素之一,是教师持续合作、关注研究问题的基础.
(3)共生共荣.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之间进行紧密的交往、互动、分享与合作,从而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体.在名师工作室中,成员具有共同的愿景,彼此信任、尊重,平等相待,在追求工作室目标的过程中共生共荣[10].
3.2 新型名师工作室构建理念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就需要工作室有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运行模式.因此,这里提出的数学学科新型名师工作室是指有名师、骨干教师以及青年教师组成的,实体组织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名师引领、专家指导、相互学习、研教结合、共同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体,体现“融合、协调、共享”的理念.新型数学名师工作室除了具有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资源、促进数学教师之间分享专业知识与经验、搭建数学教师交流反思平台之外,在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等方面还应具有以下特点:
(1)健全的组织管理.在新型数学名师工作室中,依然要以实体名师工作室的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包括目标确定、人员组成、计划制定、活动开展以及相应的保障、评价制度,以使名师工作室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丰富的网络手段.网络跨时空的特性,使工作室活动无限扩展.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自主进行交流、研讨,没有人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3)共享工作室资源.教师可以在共享协作空间、资源空间和个人私有空间进行自由转换和运作.名师工作室是教师的一个信息源,共享已不仅仅限于知识、经验共享,也包括观念和思想共享.
(4)融合真实与虚拟环境.工作室活动发生的场所既包含真实环境,也包含虚拟环境.网络技术不直接作为工作室的手段和工具,而是构建虚拟环境的手段.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微课制作技术在内的各种信息技术都是工作室的支撑,不限于网络技术.
(5)更多的协作方式和机会.基于网络,工作室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互动、知识共建与管理等方式,共同进行学习与研究,教师间的协作方便、灵活、多样和多向.
(6)方便专家与教师间的沟通.在名师工作室中,除了名师领衔外,还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搭建的专家与教师、教学与研究连接的桥梁,目的是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在专家同步或异步的支持与帮助下,促进成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7)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数学名师工作室是由某一地区数学学科名师领衔、若干数学学科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参与,以数学学科教学研究和青年数学教师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研究能力和促进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学习共同体[11~15].无论是领衔名师,还是其中的成员都是数学教师,数学教师主导着工作室中的所有工作与活动;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是紧紧围绕数学学科展开的,如数学课程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等.
总之,数学新型名师工作室在技术层面上是一种多元化主体、跨时空、高效率的学习共同体形式,在文化层面上是一种自主、平等、共建、共享的学习机制.数学新型名师工作室要体现名师引导进步与成员自主发展相结合,活动的集中组织与分散探究相结合,资源的线上交流与线下创造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从本质上讲,数学新型工作室不仅仅是基于数学学科对已有的两类工作室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他们的有机集成.这种“学科+组织+网络+名师+团队”一体化新型名师工作室模型,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和环境支持,为名师工作室发展开辟了空间[9].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教师网络应用能力的普遍增强,新型名师工作室必将成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新范式.
4 新型工作室的实践
“威海市孙晓俊名师工作室”是在2009年成立的“孙晓俊齐鲁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作室由李文广、王春燕等9名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作为成员组成.近年来,按照“融合、协调、共享”的新型工作室运行理念,努力探索形成实体工作室与虚拟工作室有机融合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1 建设目标
依据《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教师系列)考核管理办法(2015-2018)(试行)》,“威海市孙晓俊名师工作室”的基本工作任务是:
(1)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通过专家指导、自主学习等方式,促进工作室主持人的再成长和持续提高,为未来教育家群落的培育和形成奠基.通过主持人的任务型跟进式培养,力争3年内使工作室成员成长为在市级及以上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培养一批名师梯队骨干力量.
(2)项目研究.积极承担上级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紧紧围绕教学实践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教科研成果,成果能够在一定的领域内进行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3)辐射引领.确定帮携区域(学校),与帮携对象共同制定目标与计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帮携对象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执教示范课、专题报告、网络教研、跟进式现场指导等形式,推广主持人和成员优秀的教学经验与成果.
图1 数学名师工作室功能构建
4.2 人员组成
名师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名师要通过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因此,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依据《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方案(试行)》,名师工作室由一名师主持人和若干名工作室成员组成,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实行任期管理.名师是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负责整个工作室运行以及各项活动;工作室成员和学员的产生由名师推荐,报市教育局备案.工作室的每个成员既是学员,又是合作伙伴.工作室的每个成员还必须将在工作室中的所学、所做、所得传递给本校的学习同伴,最大效果地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和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为保证工作室的高端引领,工作室从高等师范院校选聘一名专家,作为工作室的专业导师,具体负责指导和引领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培训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参与课题研究,帮助提升和推广工作室建设的经验等工作.
4.3 建设策略
名师工作室的生命力在于其有效性,建设策略是保障名师工作室有效性的基础.为此,“威海市孙晓俊名师工作室”提出了以下建设策略.
(1)科学规划是建设前提.规划是确定实现目标最佳路线的过程.一方面,规划为工作室的活动主体指明方向,协调成员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规划能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活动.名师工作室的良好运作,也需要有约束团队成员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工作室的组织管理制度的保障.
(2)参与者的积极性是建设的关键.名师工作室是由人组成的,它的有效性取决于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参与者应有共同的愿景,其次参与者之间要彼此信任、同心协力.参与者要有较好的学科素养、较强的研修能力和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
(3)丰富的资源是建设的基础.名师工作室的静态资源(如课件、素材等)应由系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补充、完善,并通过社会资源,如一些优秀的学科网、数学教育网等专业性网站进行实时更新.动态生成的数学学科程序性资源(如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则更为重要,应促使其生态成长.名师工作室要促使每位成员都成为知识管理的载体,产出、分享和使用资源,促进知识价值的积累、保持和提升.
(4)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建设的条件.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社会服务软件(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的日新月异,拓展了技术运用的空间,也为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由于SNS向用户提供“互动、分享、协作”的网络环境,促进了知识分享,激发了知识创新,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协作能力,名师工作室平台需要及时更新、升级,如平台的稳定性、导航设计以及平台中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等,从而提高平台利用效率.
(5)融洽的文化氛围是实施的环境.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是建立在合作、分享的基础上的,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间的教育生命流动和共享,而且可以缓解和消除教师间消极竞争和工作的“孤独感”,促进教师生命的发展,缺乏合作文化,教师工作室难以有效运行.同伴互助是工作室文化的核心,也是工作室的灵魂,只有每个教师都能超越自我,克服防备心理,学会互相学习和工作,形成共同的思维,才能加快个人成长[16~17].
(6)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建设的保障.工作室运行所需的经费、物质、时间等资源,应有充分保障,以使工作室活动顺利开展.
组织保障.“威海市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作室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统筹协调、活动安排、考核管理等日常工作.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协调员,负责工作室与专业导师之间的日常工作联系、工作室开展各项教科研培训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经费保障.依据《威海市名师工作室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设立工作室建设专项经费,管理期内,给予每个名师工作室扶持资金.专项经费包括划拨给每个工作室的年度专项经费和导师指导专项经费.每个工作室的年度专项经费由管理办公室直接划拨给工作室主持人所依托单位,由工作室主持人支配使用.
条件保障.为保证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履行好职责,工作室主持人所在学校或单位为主持人开展活动提供独立的办公室,并配备办公桌椅、电脑、网络设备、部分专业书籍资料等;主持人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并适当减少其一般性的日常工作;工作室成员按照所在区市或学校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三分之二计入基本工作量,并适当减少成员一般性的日常工作.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的学习、培训、研讨等活动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每年由工作室主持人负责按照有关规定申报本工作室成员的继续教育学分.
(7)完善的评价是建设的推动.依据《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教师系列)考核管理办法(2015-2018)(试行)》,在3年建设周期内,工作室考核和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立足实务、聚焦实效,关注重点、重在发展,动态管理、分期考核.对工作室的考核采用年度考核与届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工作室年度考核,重点考查年度日常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室建设工作满意度情况等.对工作室的年度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工作室资格,停拨专项经费.届终考核是在工作室建设周期完成后进行的涉及工作室建设的综合考核.工作室的届终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级.届终考核结果为优秀的,经主持人申请可直接进入下一周期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届终考核结果为合格的,可参加下一周期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的申报评选;届终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不能参加下一周期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的申报.工作室成员的考核由工作室主持人负责.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届终考核,主要考核成员是否已经达到培养发展的目标.工作室成员的考核结果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不合格的予以调整,报市教育局备案;经市教育局同意,可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在推荐参评山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齐鲁名师等以及职称评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工作室主持人与成员.
4.4 实践效果
随着威海市数学名家工作室工作的开展,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的专业成长业绩显著.
(1)主持人发展.主持的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师师合作教学的研究”顺利结题,研究的成果之一“专业发展引领、双平台支撑建构实践与研究相融合的师师合作教学模式”获得威海市教育科研创新成果二等奖.结合教学实践,出版了专著《合作教学—新课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数学教育》、《现代教育》等数学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和齐鲁名师,2014年,获得在全国数学教育中有较大影响的“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二等奖.2016年,晋升正高级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山东省候选人.主持人积极发挥引领、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担任了学校及校外多名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工作,连续多年为威海市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被聘为山东省中小学远程教育研修课程专家.每年在威海市第二中学听、评课40多节,上示范课、公开课10节以上.2012年作为威海市优秀教师宣讲团成员,在威海市辖区的三市一区进行10场面对中小学教师的专题报告.应邀主讲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中国课堂》,并先后在山东省高中数学年会、青岛市高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做专题讲座.
(2)工作室成员发展.在主持人的带领引导和工作室成员自身的努力下,工作室成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迅速提升.李文广、王春燕、王爱萍、石智超、杨永利等工作室骨干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5项,团队成员公开发表论文20篇,论文获奖24项,课程资源获奖29项.其中获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4个.有6人被评为威海市直优秀教师、5人被评为威海市直教学能手、7人被评为威海市直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对兄弟学校的数学教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产生了示范作用.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多次在市内外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目前,工作室已成为威海基础教育的一个品牌.
5 结束语
数学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这里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类新型名师工作室模式,旨在融合“教研室式”实体名师工作室和“网络展示平台式”名师工作室优点,克服目前单一名师工作室的缺陷.新模式下的“威海市孙晓俊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展示了新型名师工作室的可行性.
应该看到,对于名师工作室模式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无论从理论建构还是从运行实践,都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威海市孙晓俊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如何使其更加有效,真正成为促进数学教师成长的平台,将是我们今后持续研究的课题.
[1] 王子兴.论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63-67.
[2] 方良元,陈炜.对教师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J].教育探索,2012,(2):22-24.
[3] 刘穿石.“名师工作室”的解读与理性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10,(30):4-7.
[4] 王兴刚.名师工作室的价值与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23-25.
[5] 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一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31-34.
[6] 任光升,李伟.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1,(14):30-32.
[7] 罗军.“名师成长工作室”的超市化运营[J].中国教育报,2010,(6):6-8.
[8] 姜河,王铁风,张永华.网络工作室进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国教师研修网应用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8):38-41.
[9] 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52-57.
[10] 王爱珍.名师工作室对教师培训的影响[J].江苏教育研究,2013,(10):14-17.
[11] 王光明,张楠,周九诗.高中生数学素养的操作定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7):50-55.
[12] 王立东,郭衎,孟梦.认知诊断理论在数学教育评价中的应用[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6):15.
[13] 王光明,宋金锦,佘文娟,等.建立中学数学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系统[J].课程·教材·教法,2014,(5):122-125.
[14] 韩龙淑.专家型教师与熟手教师运用元认知提示语的数学课堂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4):59-62.
[15] 王光明,张楠.国际教育学研究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6):20-27.
[16] 吕世虎,吴振英,杨婷,等.单元教学设计及其对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5):16-21.
[17] 高红志,陈雪梅.思维视角下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2):66-69.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Math Top Teacher’s Studio: Towards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N Xiao-jun
(WeihaiNo.2 Middle School, Shandong Weihai 264200, China)
Top teacher’s studio, as an important medium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d sprung up rapidly in China. However, there remain certain issues about how to keep the top math teacher’s studio under the sound oper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op teacher’s studio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present paper pointed out the two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operation models and advocates for the blending model of top teacher’s studio which best combines the solid and virtual forms. Exemplified by “Top Teacher Sun Xiaojun’s Studio in Weihai”,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n how to construct such a blending model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and demonstrates its operational effec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th teacher; top teacher’s studio; mode
[责任编校:周学智]
G630
A
1004–9894(2017)04–0019–06
2017–03–18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实施合作教学的研究(2013JG284);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工程
孙晓俊(1974—),女,山东威海人,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教师专业发展及高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