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
2017-09-08周家鸣
■周家鸣
童年时光的电影 《草原英雄小姐妹》,使我对草原有了概念。而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知晓,则是半个世纪前的一首歌曲《我爱祖国的草原》: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红旗如海,绿浪无边,红太阳光辉照亮牧区,我催马儿飞向前……带着童时对美丽草原的幻想,带着青春对辽阔草原的憧憬,我们一行开始对呼伦贝尔大草原观光旅行。
相会“敖包”
深夜,飞机降落在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汽车,向梦幻中的草原驶去。
驶离海拉尔区,草原的景色慢慢凸显出来。房屋稀落起来,草地上白色蒙古包则越来越多,有单立的,有四五个一起的,也有成片连排的。蒙古包基本都是白色的,坐落于绿茵茵的草地上,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得突目。哦,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草原?这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我感到非常的惊奇,更感到无比的快乐。
汽车行驶3个多小时,把我们带到了距海拉尔160多公里的,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巴尔虎蒙古部落。在部落大门口,我们受到了蒙古民族特有风情的热情接待,身着民族服装的蒙古姑娘为我们献上了马奶酒。按照导游的事前介绍,我们用手指沾上酒,弹向天空,然后再喝。尽管不会喝酒,却也按照蒙古民族的风情,把马奶酒一饮而尽。
进入巴尔虎蒙古部落,草原风光映入眼帘。飘浮着朵朵白云的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群群牛羊,悠然自得地啃着草原上鲜嫩可口的青草,牧民们骑着骏马不时地奔驰在草原上。蓝蓝的天空与绿绿的草茵向远方延伸,延伸,直到天地合一。
巴尔虎蒙古部落,我们真正相会在敖包。我们见到了用哈达、彩带、禄马旗等物装饰一新的敖包。我不由得哼起了60多年前的著名歌曲《敖包相会》,“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我是从这首歌曲中得知敖包,但一直没弄清“敖包”究竟是什么,还以为是蒙古包的一种,或者是寺庙。在敖包面前,我终于得知,“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最热闹的祭祀活动。在祭敖包这一祭祀活动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
在敖包面前,我按照蒙古人的习俗,顺时针方向绕敖包转3圈,并将导游在接机时敬献的憧憬美好吉祥的哈达,拴在了彩色拉链上,无比虔诚地向天地万物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祈祷天下安泰、福满人间。
走近国门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之行,也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之旅。在满洲里,我们参观了国门和中共六大展览馆,受到了一次深刻而难以忘怀的爱国主义教育。
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1901年因东清铁路的修建而得俄语名“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了“满洲里”。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满洲里口岸也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
在满洲里,我们首先参观了满洲里国门。满洲里国门位于满市西部中俄边境处我方一侧的乳白色建筑。国门总长105米,高43.7米,宽46.6米,2008年建成了现在的第五代国门。国门庄严肃穆,在国门乳白色的门体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鲜红大字,上面悬挂的国徽闪着金光,国际铁路在下面通过。国门景区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包括41号界碑、国门、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和平之门主体雕塑和满洲里历史浮雕、红色旅游展厅、火车头广场等景点,我们的团队在国门前合影留念。每个人还在国门、41号界碑等处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照片。
参观国门,一定要去参观中共六大展览馆。为什么要在满洲里建立中共六大展览馆?这是因为中共六大是我党历史上唯一在国外召开的代表大会,在中共六大筹备过程中,满洲里作为护送我们党的代表出境赴苏的一个重要通道,已经载入我们党的历史史册。
中共六大展览馆是一幢仿欧式建筑,洁白色墙面,草绿色屋面,高高的穹顶,显示其庄严肃穆的气氛。展览馆的门前路边,放着两件复制品:一件是俄式马车,那是早期共产党代表穿越中苏边境的交通工具;另一件是20世纪20年代中苏边境的一座木结构瞭望哨。这两件展品告诉人们,中共老一辈革命家靠着如此简陋的交通工具,穿越重兵把守的国境线,显示了当时条件的艰险与残酷。走进展馆,展览内容主要是介绍上海——大连——哈尔滨——满洲里这条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护送“六大”代表前去苏联参加会议的艰险过程。
建党初期,特别是大革命失败,中共为了保持与共产国际的联络,先后形成了多条通往苏联的秘密交通线,在满洲里、绥芬等处设立了交通站。由于东北军阀张作霖视苏联“十月革命”如洪水猛兽,封锁中苏边境,不许老百姓随便出入国境和进行商贸往来,派出大量部队加强边境防务,阻断了与苏联、蒙古方面的联系,许多代表经历了艰难险阻才穿越国境线。展览馆专门介绍了周恩来、邓颖超在赴苏途中遇险的经过,陈列了瞿秋白同志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中国革命与共产党》及大会发言稿的复印件,还有周恩来在大会上作的《军事报告》及大会发言稿的复印件以及从满洲里出境的六大代表名单、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领导人员名单及个人简历。毛泽东虽然没有参加大会,却仍然当选为中央委员。参观中共六大展览馆,使我心灵深处又一次受到了震撼和教育。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如今正在实践着强国的中国梦。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是中国人民强国梦的中流砥柱。
认识敖鲁古雅和鄂温克
大草原之行的又一大收获,是我认识了一个地方和一个民族,那就是敖鲁古雅和鄂温克民族。
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最北边,有一个叫敖鲁古雅乡,居住着鄂温克民族。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民族乡,虽然人口较少,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是一个值得去欣赏和了解的地方,既有自然景色的艳丽,更有文化的传承。我们一行来到了大草原的北部——敖鲁古雅。一座座折页屋顶的木头房子很有特色,一组向前奔跑的驯鹿群雕下镌刻着:“中国驯鹿之乡”。
首先我们参观了敖鲁古雅博物馆。这个介绍鄂温克民族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虽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里是森林与草原的界线,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里交汇,一边是草原、河流,一边是森林、山岗,空气新鲜,景色秀丽。鄂温克民族长期牵着驯鹿游猎于大兴安岭的丛山密林之中,从而创造了森林民族特有的 “驯鹿文化”“桦树皮文化”“狩猎文化”等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
在博物馆内,我们从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看到了鄂温克民族在艰苦自然环境中不懈的奋争。鄂温克人是历史悠久的森林狩猎民族,是分布于中国和俄联邦的“跨界民族”,中国现有3万多人,其中在敖鲁古雅民族乡有221人,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自称,即“住在大山中的人们”之意,其中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因定居于大兴安岭北部 “敖鲁古雅河畔”而得名。鄂温克猎民在山上放牧驯鹿,居住的“撮罗子”是用桦树皮、兽皮制作的造型,绘画令人赞叹,树纹、植物纹、鹿角纹图案反映出鄂温克猎民对大自然“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鄂温克猎民用兽皮缝制的民族服饰令人拍案叫绝,美观又淳朴。
参观完敖鲁古雅博物馆,出馆步行500米,就来到了鄂温克驯鹿园。这是个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民族的猎民曾经赖以生存的空间,我们迫不及待地向饲养驯鹿的地方寻去。
刚走进驯鹿园不远,就看见一头有着漂亮鹿角的驯鹿。许多人围着它摄影留念,一个鄂温克女青年在忙着收钱,每照一张收费10元。因为没有见过驯鹿,也不知道后面有没有这么漂亮的鹿角,所以大家都慷慨解囊,一会儿工夫她竟收到了数百元。拍照后,我们一行继续向驯鹿园深处走去,遇见了一个驯鹿饲养场,里面有几十只大大小小的驯鹿,许多游人都围着驯鹿拍照,一概不收钱,我们大呼在前面上当了。我们重新围着驯鹿纷纷拍照,有的还用手抚摸着驯鹿毛茸茸、软绵绵的鹿角。鄂温克族饲养员看见了,告诫我们千万当心,不要折断了鹿角。我的照相机一会儿就为大家拍摄了近百张照片。在一间饲养驯鹿的房子里,我发现了一只小驯鹿正站在那儿吃鲜苔藓,突然间躺在地上,四肢抽搐,嘴吐白沫。我急忙叫来鄂温克族饲养员,他赶来一看,说是这头小驯鹿得了癫痫,经常发作,一会儿就会正常的。听了他的话,我才放心。
在这个鄂温克族的原始部落,我们不仅见到了驯鹿,还见到了狍子、野兔等森林小动物。同时,我们还看到了鄂温克族的文化和发展。“鄂温克”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藏于大兴安岭林区的林海雪原之中,坚守着最原始的狩猎方式,与驯鹿为伴,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虽然,国家已经让他们走出森林,脱离了狩猎业生产,也离开了“撮罗子”,迁居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屋里。但是,多少年来,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无论山下的房子多么好,鄂温克猎民依然魂牵梦绕这富饶而广袤的大兴安岭。
看着驯鹿园这大森林中的小天地,我不禁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大草原之行,我认识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