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扶贫添砖加瓦
——记沈阳市财政局驻康平县沙金台乡沙金村工作队
2017-09-08柴春文
◎文/柴春文
为精准扶贫添砖加瓦
——记沈阳市财政局驻康平县沙金台乡沙金村工作队
◎文/柴春文
2014年10月24日,按照全省统一要求,沈阳市财政局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康平县沙金台乡沙金村,由熟悉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林聪强任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沙金村位于沈阳市康平县西北部60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其全称为上沙金台蒙古族满族村,全村497户,1430口人,80%的人口是蒙古族和满族,分布在4个自然屯中。全村人均耕地面积约4亩,以种植玉米为主。
初进沙金村,工作队印象最深的就是垃圾堆、粪堆、柴火堆随处可见,全村没有一条硬覆盖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夜晚一片漆黑,偶尔可以看见摩托车的星点亮光在颠簸的烂石路上掠过。
走进村部,桌椅电脑等办公用品落满灰尘,茶杯已看不出本色,沙土烟头随处可见,显然,这里已很久无人到访。活动室里堆满了大白菜、酸菜缸、锅碗瓢盆等杂物;会议室里的椅子有的高高摞起,有的东倒西歪;墙壁四周空空如也,没有任何宣传展板。
为深入了解沙金村贫困状况及致贫原因,为下一步的精准扶贫打好基础,工作队立即开展村情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了全村人口结构、知识结构、收入情况等上百项数据的动态情况。通过调研走访,工作队归纳出沙金村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村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村集体经济为零,村民生产生活还处在较低水平;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工作队认真制订了三年驻村扶贫帮困工作计划,并开始逐项落实。
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工作队深知驻村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抓班子、带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驻村之初,沙金村总户籍人口为1430人,党员仅51名,占比不足4%,且党员年龄普遍偏大,2014年前全村已连续8年没有发展新党员,村主任是最后一个新发展的党员,党员干部没有形成年龄梯队层次,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处于停滞状态,党组织建设发展严重滞后,基层组织工作亟待加强。为了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作用,工作队多次与党员干部谈话,共同学习党章党规,积极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献计献策。工作队专门指定一名队员负责协助村党支部工作,制定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程序。经过努力,按照合格党员标准要求,2015年、2016年村里连续两年发展了新党员,同时培养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为村级党组织发展及培育党员梯队干部打下良好基础。工作队还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三年来共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上党课等50余次,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党支部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意识。
为了拓宽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视野,工作队从本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村干部多次外出考察调研:2015年利用冬闲时间前往沈阳浑南区王士兰村参观学习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春节期间组织前往沈抚新区考察民营企业发展及村劳务派出情况;2015年大扁杏成熟时,组织村干部前往彰武县东六乡考察坚果类食品合作开发项目;2016年春播期间结合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前往法库县叶茂台乡考察树莓栽植项目;2016年建党95周年时,工作队组织全体党员到沈阳参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坚定了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理想信念……
这些活动使村干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思想觉悟,起到了积极推动党员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良好作用。
驻村工作队长林聪强(中)看望村民
精准帮扶促脱贫
“六个精准”是党中央扶贫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三年来,工作队把精准识别贫困群体作为工作队的中心工作。经过深入细致的入户走访,最终确定30户、47人作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体,在全县精准识别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要脱贫、先修路。2014年前沙金村没有一条硬覆盖道路,村民出行、农机作业深受影响。工作队深入实地勘察村农业、林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布局,详细了解村内道路、文化广场等设施状况后,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借助省市“一事一议”政策,确定了修路项目,并迅速协调实施。2015年8月,以村部广场为核心的5.34公里村内水泥路竣工使用;10月份通过“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又完成了3公里村内路边沟建设;在村内陆续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建蓄水方塘两座,农田砂石作业路6公里,维护村民饮用水管路5000米,打抗旱大口井17眼;完成5.7公里村耕地内水泥作业路建设,打灌溉井10眼;村内小河流治理项目及4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目前均已完工,对村内河道进行了清淤、护坡、绿化、美化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村内卫生、百姓出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助村民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也是工作队投入大量精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队入驻前,全村近7000亩耕地全部种植玉米,收入低下。2015年遇旱,1000多亩耕地绝收,其余大部分耕地减产。工作队在充分了解村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把传统的种植业与沈阳市支农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市、县农业部门和科研机构论证,注入科技共建项目,指导村民种植耐旱杂粮,引进谷子、花生、豆类等杂粮和经济作物,精耕细作。近三年累计种植谷子、花生、矮高粱、黑豆、钙果、黑枸杞、大榛子等3000多亩,为发展林业、林下经济,改变村内单一种植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引领作用。在工作队的鼓励帮助下,村干部先行先试,成立以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三年来村里共成立了杂粮种植、玉米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等8个合作社。今年6月又成立了注册资金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沈阳沙金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很多村民加入了合作社,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9530元,提高到2016年的12060元,2016年年底,全村国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均超过国家贫困线,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精神文明建设开花结果
三年来,工作队给沙金村带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更多的是村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2016年,沙金村5人参加高考,全部进入理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在全乡11个村中名列榜首,工作队抓住这一良好契机组织了一次座谈会。村“两委”成员、考生及考生家长共同参加这次座谈会。大家一起就尊重知识、发展教育、人生观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对未来脱贫充满信心和希望,学生和家长及村“两委”干部普遍反映这次座谈会开得及时,受到了教育。学生们也纷纷表示学成后一定报效家乡,为沙金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队利用村委会的闲置房间,发动全局干部组织捐书活动,共收到捐赠图书400余册,成立了村小型图书室。将村活动室进行整理,添置了文体娱乐设备。工作队自己摄影、自费冲洗展现村里发展的照片,在会议室布置了8个主题图片展览,使会议室焕然一新。工作队自己动手维修村里的电脑、打印机,保证其正常运行,自费购置彩灯悬挂在村委会门口。这些工作使村委会面貌一新,为开展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在全村营造更加文明和谐的氛围,工作队还在全村组织开展了年度“美丽沙金人”评选和文艺表演活动,活动设置5个评比奖项,“最美婆婆”“最美儿媳妇”“最美学生”“最美家庭”和“最美沙金人”,通过评比,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沙金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内家庭及邻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