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烽火征程见证浴火重生
——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2017-09-08周振华
□周振华
记录烽火征程见证浴火重生——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周振华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外景
在辽阔的苏北平原、黄海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盐城,它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后,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重振新四军抗日的大旗,1941年1月25日,奉中共中央的命令,新四军重建军部。同年3月8日,军部进驻盐城城西先锋岛上泰山庙内。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使得盐城一度成为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坐落在建军东路。
纪念馆主馆区有两个基本陈列。其中主展馆“华中人民的长城——大型新四军历史展”,展出面积5000平方米,分为“组建铁军开赴敌后”“重建军部挺进华中”“驰骋江淮浴血奋战”“战略反攻夺取胜利”四个部分,它以真实的照片、珍贵的文物、逼真的场景,新四军各师和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为经纬,再现了新四军十年烽火征程。新四军人物馆是新四军纪念馆主展馆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展出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治国精英”“将帅风采”“群星璀璨”“英烈千秋”四个部分,展示了近900位新四军杰出代表人物的风采风貌。
新四军纪念馆馆藏文物、史料、照片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近千件。全国唯一的一份《新四军军歌》手稿,刊载陈毅代军长就职通电的《江淮日报》,刘少奇的猎枪,粟裕珍爱的放大镜,彭雪枫、邓子恢、刘瑞龙先后穿过的军大衣,老百姓为根据地政府勒刻的宋公碑等等,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与陈列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精心选择制作的场景分散在不同的展线中,用现代的、艺术的手段记录历史,进一步强化了展览主题。其中陈毅托子场景,以写实雕塑,艺术地记录了苏北雪夜中陈毅托子的历史瞬间;火烧竹篱笆场景记录了1943年7月1日夜间新四军在苏中的战斗,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再现了战斗中的厮杀和呐喊,竹篱笆倒塌的情景;墙身被硝烟熏烤,上面有枪炮留下的痕迹。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为四进级院房。第一进山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四周栏杆石柱上是多姿多态的小石狮,喜迎嘉宾。踏石阶而上,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红花簇拥着一块汉白玉卧碑,张爱萍上将手书“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勒于碑上。
绕过石碑继续沿阶而上,便是三殿两厢,前殿为日军焚毁,后恢复重建。正殿为新四军司令部作战室,是华中抗日战场的总指挥部,军参谋长赖传珠在此办公。正中是重建军部后五位领导人的雕像和华中形势图。会议桌由数张八仙桌拼成,上面摆放着马灯、水碗等。指挥室西侧有两张行军床,为作战参谋值班的地方。司令部作为战场的指挥中心,军部的工作人员就是在这里与各个战场保持联系。
后殿为藏经楼,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分别住楼下东、西房内。两位领导人的房间布置简朴,极为普通的木板床上整齐地叠放着灰色粗布棉被,桌上除了油灯和手摇电话机,别无他物。刘少奇的《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陈毅的《新四军在华中》等文章,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撰写而成,如今已成为我党我军重要的历史文献。藏经楼中间为小型会议室,刘少奇在这里主持召开过两次华中局高级干部会议,陈毅在这里接待过外国友人汉斯·希伯和罗生特。东、西各三幢厢房,分别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和军部各机关科室的办公用房。
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阜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为了有效地保存自己,新四军军部撤出泰山庙,转移至阜宁县陈集停翅港。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盘踞在泰山庙的汪伪第四军残部为控制泰山庙的制高点,竟然拆毁泰山庙,用其建筑木料在庙后土墩构筑防御工事作垂死挣扎。这座历经风霜的古建筑因此而遭到严重破坏,仅存断壁残垣。
1986年10月,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照原样修复并对外开放,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纪念馆不断挖掘铁军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参与到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历程。
(编辑 孙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