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市场的风险与挑战
2017-09-07
一、近年来票据风险不容乐观
2016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我国经济增速有所趋缓,票据风险事件频繁爆出,票据市场的风险相当严峻。
(一)票据业务风险事件频发
先是农业银行发布信息称“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接着中信银行、天津银行等也爆出票据业务发生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分别为9.69亿元和7.86亿元,随后爆出的其他票据案件预计涉及风险资金超过上百亿元。
(二)信用风险仍不容忽视
1.信用环境有所恶化
经济仍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企业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逃债等事件时有发生,票据逾期率、承兑垫款率显著提高,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付、连环追索的新闻不绝于耳,整体信用环境形势严峻。
虽然2017年度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企业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仍举步维艰,短期内产业结构得到大幅改善的可能性不大,导致社会整体的企业信用环境未得到大幅改观。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金融去杠杆要求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危机,加上商业银行在缩表进程中已落后于央行进度,很可能面临央行主动缩表倒逼商业银行被动缩表的不利局面,使得同业业务逐步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尤其是中小银行和城商行在同业委外占比较大,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2.信用风险仍将是考验
随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提质增效将成为未来发展主题,高新产业可能迎来发展良机,但部分行业和企业也将遭遇经营困难,尤其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城镇化过渡地区,票据信用风险仍有进一步暴露的可能。同时,随着房市和金融市场去泡沫、去杠杆政策不断推进和加码,其影响将不断显现和增强,并逐步扩散至相关行业,应重视其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在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信贷扶植力度的同时,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的固有特性,在当前国内信用环境尚不健全、企业征信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也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审查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如把控不严或出现不良资产大幅增加的风险。而信用风险往往会牵涉到诉讼、仲裁等司法途径,法律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三)交易风险需引起重视
今年宏观环境趋紧,市场资金面一直维持紧平衡,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而国际“黑天鹅”频出、国内资金面波动加大、跨市场波动传导,新产品、新渠道、新市场主体也将影响票据利率的走势,波动频率和幅度料将增强。随着票据交易所上线后票据交易节奏加快,价格波动引发市场风险上升的情况应高度关注。由于当前处于风险事件消化期以及监管趋严,票据经营机构的错配和杠杆情况有所下降,但随着金融去杠杆和MPA政策推进,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压缩,票据信贷属性增强,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票据利率波动加大,且银行具有同质性,票据的流动性风险需要格外重视。
(四)操作风险显著提高
票据交易所时代主要以电子化票据为主,之前纸票伪造变造风险显著弱化,但纸票电子化过程的操作风险显著提高,一旦录入错误将由录入行承担相应损失。票据交易所上可由交易员完成交易所有步骤,权限提高容易诱发道德风险,也可能存在因操作不慎产生操作风险。票据交易所交易均在系统中完成,且对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开放,这有利于市场活跃度提高,但每家金融机构的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存在技术漏洞可能导致交易失败甚至损失,因此要十分关注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在科技系统衔接、维护、升级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中介参与票据交易的模式会发生变化,但仍然存在借用银行账户参与交易的可能。
(五)合规风险应高度重视
前期票据市场过度“繁荣”,关联企业相互对开票据套取资金,虚假贸易开立融资性票据,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票据业务空转屡见不鲜,随着2016年一些大中型银行较大金额风险事件的不断爆出,监管政策不断趋严,针对部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票据业务违规无序发展等情况,监管机构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规范经营、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对票据业务开展了银行业自查和监管机构专项检查,加大了对同業业务、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合规风险显著提升。票据交易所时代票据创新日新月异,跨市场、跨区域、跨产品的票据创新可能超出当前监管政策允许范畴,新兴互联网票据法律地位模糊、操作流程不规范,未贴现票据在企业间直接买卖,部分平台提供未贴现票据撮合买卖交易等服务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合规风险矛盾突出。
(六)创新领域风险不断累积
随着跨市场合作、综合化产品经营、资产管理服务等创新步伐加快,票据经营机构如未能把握好创新先机,则很有可能在抢占客户群体、拓展交易渠道和创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落后于市场发展,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并引发经营风险。同时,票据经营机构如对跨市场客户资质、新业务运作模式不了解,资金支付管理、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不到位,业务系统支持不配套,则新业务产品创新很容易产生设计缺陷与管理漏洞,一旦发生风险事项,则无法达成创新产品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创新业务可能存在监管缺失、监管滞后或者监管过度的情况,不能很好引导票据创新健康发展。
(七)混业经营趋势酝酿票据经营风险
近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的环境正加速形成,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混业持牌经营持审慎放开姿态,商业银行“全牌照”经营提速,通过设立各类非银行金融子公司加快混业布局,在金融产品的跨界方面已越来越呈现出产品混业的状态。票据经营机构如未能把握好创新先机,则很有可能在抢占客户群体、拓展交易渠道和创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落后于市场发展,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并引发经营风险。同时,银行、证券、保险、资管、理财等相互融合,在条线内和条线间的合作经营上,也会带来新的经营风险,若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或错失良机。
(八)票据经营模式变化带来新的风险
票据交易所时代票据经营模式将发生变化,大中型银行及一级分行可能会以转贴现交易为主,中小金融机构将调整为以承兑、直贴业务为主,而大型机构交易集中化趋势明显,即以前由银行的各个分行进行分散交易将慢慢集中到总行或几个分支机构代表银行进行交易,条线集中经营管理可以更高效更规范,但同时所要求的风险经营管理能力也将更高;对于以承兑、直贴业务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必将走上流程一体化之路,流程的更新完善、效率的提高需要风险防范措施的加强。同时,参与主体将更趋多样,即以前主要由银行为交易主体慢慢演化成以银行为主,财务公司、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评级公司、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甚至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场交易结构,部分经营机构经营管理水平、技巧、策略都参差不齐,对票据业务关键风险点的把控缺乏经验,制度建设上也存在缺失,从而引发新的风险。
二、当前票据市场风险的共性特征
(一)经济增速下行导致企业风险向银行传导
近年来,受全球及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大环境影响,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部分中小企业遭遇经营困难,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跑路逃债等现象频频曝光,区域性系统性融资风险逐渐暴露,一些大型集团财务违约屡见报道,甚至个别财务公司通过恶意承兑票据套取资金也时有发生,而这些企业、公司的票据很多都流进银行体系,导致企业的信用风险向银行转嫁。
(二)票据中介挪用资金导致信用风险向银行转嫁
前几年票据融资需求大幅增加,票据交易量迅猛增长,中介大规模参与票据市场,并逐渐渗透到从企业到银行的完整票据链条之中。票据中介起初以撮合民间交易为主,后来一些不规范的票据中介直接参与到票据业务交易,从租借金融机构账户、开设虚假同业账户等,发展到严重期限错配投资、一票多用甚至套取资金另作高风险投资。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趋缓、股市快速下行、房市高位盘整,很多高风险投资失败,无力填补资金窟窿,原票据业务到期无法偿还,导致信用风险,这种风险同时通过票据转嫁至银行。
(三)票据经营机构迫于利润压力不审慎经营
随着经济下行和金融改革深化,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剧,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抬高,利差收窄,利润增速趋于放缓,而竞争更趋激烈,不良“双升”持续发酵,迫于业绩考核压力,大量银行出现抢客户、抢票源、争资金、争规模等现象,风险意识淡化,未经风险评估和充分论证即尝试各种新产品、新模式,制度执行变通变形,业务流程违规现象增多,监督检查力度下降,放松了对风险的防范和把控。这种不审慎经验,导致票据风险聚集,在没有对冲措施的情况下,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发生变化便可能导致风险集中爆发,进而造成巨额损失。
(四)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不到位诱发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票据业务通常办理流程长、环节多、专业性较强、涉及人员多,风险防控难度大。一些银行对票据业务的操作和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一些机构内控薄弱、有章不循、制度形同虚设。一些金融机构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违规办理票据业务,为票据中介等提供便利,个人从中牟取利益。受票据融资套利诱惑,一些企业和银行无视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通过贴现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将贴现资金直接转存保证金,签发高额银行承兑汇票,虚增银行存款;还有的利用金融行业的竞争,企业在不同银行开立保证金账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通过其他商业银行贴现,再转回贴现资金循环开票,套取银行资金。这种情况看似双方共赢,其实一旦某个资金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发承兑风险和银行资金安全。
三、票据市场风险管控面临诸多挑战
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筹建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业务迈入全面电子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交易集中化的新时代。票据交易所时代票据风险管理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宏观环境趋紧增加了票据市场风险管理难度
一是国际环境趋紧、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与国际因素不断接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一方面,美国加息步伐加快以及开启金融资产缩表计划,“双重”紧缩政策将加剧美元资本回流,国际金融环境趋紧。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政治局势并不平稳,欧洲经济复苏仍然艰难,国际恐怖主义有所抬头,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
二是国内经济继续筑底,货币政策稳中偏紧,金融市场去杠杆深入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抑制房地产泡沫,防范系统性风险。虽然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反弹至6.9%,但仍没有持续回暖的迹象,经济增速仍将保持在中高速增长的筑底阶段。今年以来央行已连续两次上调MLF、SLF和逆回购中标利率,市场资金面一直保持偏紧态势,个别時段票据回购利率高于票据买卖断利率,2017年6月初中票发行利率首超贷款利率。今年开始央行推动金融市场去杠杆,银行开始大幅缩减表内外资产负债规模,票据市场首当其冲,2017年一季度金融机构票据累计贴现12.1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5.5%,期末贴现余额4.4万亿,同比下降11.2%,占各项贷款比重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5月末,贴现余额已回落至4.04万亿,较年初下降了1.43万亿。宏观环境趋紧、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去杠杆等将促进票据市场理性回归,而这一过程由于承兑、贴现贷款等突然变化,容易促使风险集中爆发,风险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多样性的风险需要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方法
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加快,使票据业务的信用风险加大,提醒我们需要警惕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风险串联、下游小微企业资金链集中断裂风险,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破产风险,对出票行业、对交易客户予以重点关注,加强对交易对手的尽职调查和准入管理,避免票据风险通过交易渗透扩散。票据勤进快出的交易模式下,交易频度进一步加快,交易区域跨度进一步扩大,背书流转次数增多,提示我们要关注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加大对客户经理议价风险及交易纠纷的控制力。利用长短期资金错配实现盈利的经营模式,提示我们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有效控制期限错配风险,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同业业务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谨慎控制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各业务条线资本使用与计量趋严,提示我们加强节约资本占用的业务模式研究,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监测体系,对资本使用效率和可能的资本缺口加强监控,提高本机构资本充足率、资本收益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以利差为主盈利模式提出的挑战,提醒我们要加快调整收入结构的步伐;金融监管的趋严,提醒我们要尽快提高对表内票据资产和表外或有负债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信息网络化对银行适应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能力提出的挑战,则提醒我们要善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电子票据和票据交易平台建设打造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