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

2017-09-07梁炯林曾凡源黄国柱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0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梁炯林 曾凡源 黄国柱

【摘要】 目的 探究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根据溶栓结果分为溶栓再通组(48例)和溶栓未再通组(1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 溶栓后24 h、48 h、7 d时溶栓再通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均低于溶栓未再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7, P>0.05), 溶栓后1周、1个月溶栓再通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溶栓未再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91、2.978, P<0.05)。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有效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心功能, 值得借鉴。

【关键词】 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溶栓;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0.027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以严重且持久存在的心肌缺血为病理基础的心血管疾病。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功能衰竭、血清心肌酶谱升高等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如何有效的缓解患者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1-3]。目前,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溶栓和保守药物治疗, 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NT-proBNP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NT-proBNP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于本院进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②不具有介入治疗指征、拒绝接受介入治疗等采取保守治疗方法的患者;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血运重建相关的心肌梗死患者;②平日血压在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且难以控制;③近半年内存在脑血管病发病史、凝血功能障碍病史、消化道溃疡发病史等;④合并感染、出血、严重创伤、肿瘤等并发症;⑤接受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结果分为溶栓再通组(48例)和溶栓未再通组(12例)。

溶栓再通组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48~75岁, 平均年龄(56.15±8.64)岁;溶栓未再通组中男7例, 女5例, 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56.83±8.7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组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周, 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78, 规格:100 mg/片)300 mg, 口服, 给予氯吡格雷片(赛诺菲公司)300 mg, 给予他汀类降脂药物,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将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 于30 min静脉滴注。溶栓结束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周。

1. 3 再通标准 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标准:①胸骨后剧烈疼痛等典型临床症状在溶栓2 h内基本消失或缓解;②溶栓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③开始溶栓2 h内心电图表现中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迅速回降, 且比溶栓前下降≥50%;④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清酶峰值中的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等指标分别于16、12 h内出现, 凡具备上述指标2项或2项以上者可判为再通。

1. 4 NT-proBNP检测方法 分别于住院时、溶栓后24 h、48 h、7 d抽取静脉血1 ml, 置于抗凝管中送检, 检验仪器选用采用瑞士罗氏Cobase41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采用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测试条法进行检测。

1. 5 观察指标 ①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于住院时、溶栓后24 h、48 h、7 d进行检测;②左心室射血分数:运用心脏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 取3次平均值。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比较 住院时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溶栓后24 h、48 h、7 d时溶栓再通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均低于溶栓未再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比较 住院时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7, P>0.05), 溶栓后1周、1个月溶栓再通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溶栓未再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91、2.978, 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以介入治疗为主, 但手术操作风险仍存在, 且尚未在基层医院开展, 因此溶栓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4-6]。溶栓治疗的主要药理作用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 从而为左心室尽快恢复收缩功能的目的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3, 7-9]。

本研究按照是否再通分为两组, 结果显示:住院时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溶栓后24 h、48 h、7 d时溶栓再通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均低于溶栓未再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溶栓后1周、1个月溶栓再通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溶栓未再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溶栓治疗可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症状, 降低了血浆NT-proBNP水平,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10]。NT-proBNP是体循环过程中最主要的来源, 当患者出现心室扩张或容量负荷过重时分泌增加等症状时, 可出现利钠、利尿、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等重要作用, 是评估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标记物。在本研究中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下降, 也间接了反应了溶栓治疗的有效性, 在临床中应该合理选用治疗方式和手段。

综上所述, 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有效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心功能,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扎西多杰, 王翔飞, 周京敏, 等. 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研究.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3, 13(2):457-459.

[2] 马伟东.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尿激酶溶栓后早期应用肝素防止再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9):42-43.

[3] 李文, 张鸿举, 丁少娟,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重构及预后关系的评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14):2748-2749.

[4] 王绍谦, 张冬惠, 孔静, 等. 尿激酶溶栓启动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3):

180-181.

[5] 王旋麟, 艾民, 乔玉花, 等. 尿激酶溶栓启动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10):1034-1035.

[6] 龍岩, 陈湛洲, 何建文, 等. 尿激酶院前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影响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21):69-71.

[7] 王丽娜, 丁连芹, 黄冬岩,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功能与血浆Nt-proBNP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黑龙江医学, 2007, 31(11):815-817.

[8] 陈燕, 王秀菊, 杨洪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氨基端脑钠肽原水平与患者近期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山东医药, 2009, 49(29):43-44.

[9] 杨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27):34-35.

[10] 于宝军, 王黎卫, 于晓明. 尿激酶溶栓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31):

51-53.

[收稿日期:2017-02-08]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阿替普酶在50例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