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老人笔耕七年抢救杂技文化遗产
2017-09-07刘耐岗河北省吴桥县地税局
◎ 文︱刘耐岗(河北省吴桥县地税局)
◎ 图︱作者提供
吴桥老人笔耕七年抢救杂技文化遗产
◎ 文︱刘耐岗(河北省吴桥县地税局)
◎ 图︱作者提供
书房里有一张书桌,客厅里有一张书桌,卧室里有一张书桌,阳台上还有一张书桌,吴桥老人杨长友的家里共有4张书桌。杨长友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抢救杂技文化遗产上,七年中在这4张书桌上写出了《杂技服饰图集》《杂技行话》《吴桥杂技道具图谱》《吴桥杂技乐谱集》四部书,逾50万字、1800余幅图,记载并弘扬了吴桥杂技历史和杂技艺术的发展。
一、无私付出只为干点实事
今年76岁的杨长友曾先后在吴桥县从事教育、杂技舞台美术、群众文化工作40余年。从文化馆退休后,正逢县地方志编委会续编《吴桥县志》,他应邀承担了部分写作工作。他说:“我是吴桥人,曾有一段从事杂技艺术工作的经历,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我也应该为续编县志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县志成书后,他又萌生了编写杂技系列丛书的想法,并得到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的支持。但是工作一开始,杨长友就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杂技方面的书籍太少,很多表演都是口口相传的,留下来的资料支离破碎,很不完整。于是,他广泛走访杂技行内人士,又到图书馆收集、补充资料。在最近的5年内,他还三易其稿,他说“只为给人们留下正确的东西。”
七年来,每天忙的就是这四本书。有人问他:您这是图的啥?他说:不为啥,就是想为吴桥干点实事。
二、多才多艺描绘杂技之美
杨长友曾在泊头师范美术专业班学习。在杂技服饰的介绍中,他的绘画功底凸显出来。在吴桥杂技团工作时,他就留意杂技服饰的特点,还关注电视节目中的服装表演。他见证了杂技服饰的变迁:杂技艺人起初外出卖艺,不注重穿着,在“撂明地”“磨杆”演出阶段,服装均为自家缝制,在款式用料上基本没脱开农家百姓装。后来,随着国内外杂技艺术的交流,才开始注意着装的美观。从百姓装到绿军装、蓝运动服,再到借鉴姊妹艺术、越来越追求服饰的艺术美感。《杂技服饰图集》这本书“除了对历代杂技服饰的描绘,最后一部分还增加了别具异域风情的外国杂技服饰图稿。”杨长友说。
在杂技道具的介绍中,绘画同样发挥了大作用。翻开“飞车走壁”一页,描绘飞车笼球的线条细腻逼真,就连笼球对面的透视线条也一览无余。还有杂技大盖棚的内外结构,都通过细致的白描线条画成,展示给大家。“这些道具图都是数次深入县杂技团、杂技大世界以及杂技道具销售部,拿着相机和速写本子,对着实物记录下来的。”杨长友说,实地采风回来后,都要在稿纸上先画出初稿,然后一笔一笔誊画在正式的稿纸上。
《杂技服饰图集》
《吴桥杂技道具图谱》
“杂技道具的发展,也是不断追求美的一个过程。”杨长友举例,比如蹬的大缸,以前都是老百姓家用的普通缸,如今绘制成青花瓷式道具,既实用又美观。
三、谦虚请教令行内人称叹
“这本《吴桥杂技乐谱集》还真是让我吃惊,竟然这么全面,这么内行。”翻着书页,一位杂技老音乐人连声惊叹。
“其实对音乐我是外行,以前只是喜欢。为了写好《吴桥杂技乐谱集》,我专门学习了《简谱乐理》知识。”杨长友坦言。 1987年,吴桥马戏杂技团乐队解散,原乐队人员分别安置到县办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做其他工作。得知乐队卢队长在本县上村马村,他骑上自行车去找。沧州群艺馆音舞室徐明栋老师也在音乐上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对此杨长友很是感谢。他说:“这些宝贵的杂技曲谱,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悦人耳目,使杂技之乡的杂技表演无限完美,也是祖国杂技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间文化遗产,我必须记录下来。”
杨长友还讲起一段他和一位杂技老艺人对行话的故事:
“贵包口?”(哪一行?)
“不起包口,利子”(魔术)
“这对话叫‘春典’,因为仅是口头行内话,又称为‘唇典’。也就是黑话、秘语。”杨长友介绍,“春典”所以能在江湖中长久流传和沿用下来,是因为它的语言简练,所含内容丰富,用来保守内部机密,可避免不少麻烦。至今,杂技行话仍在许多杂技团体、班组艺人中流传,有“能送一锭金,不吐半句春”之说。能够写满《杂技行话》这130页的“春典”,都是杨长友辛勤讨教书籍、行内人的结果。
“杨老先生这四本书,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县在杂技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让我们更多地领略到杂技的精华,可谓意义重大。”一位杂技界人士评价。
目前,杨长友的这四本书已经交付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