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性别意识

2017-09-06李艳艳董锦仪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海勒女性主义

李艳艳+董锦仪

摘 要:在美国当代黑色幽默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女性的描写被评论家指责为对女性"缺乏应有的尊敬和同情",本文试从性别角度出发,从颠覆传统的"反英雄"男性形象、被异化的女性形象描写及其性别倾向存在的原因三个方面来阐述他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体现的性别意识。

关键词: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女性主义

约瑟夫?海勒是二十世纪后半期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派的主要代表。《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最成功的作品,彰显了其“黑色幽默”手法,用战争的残酷、荒诞揭示西方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研究者对海勒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早期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犹太传统、主题的荒诞性和艺术上的黑色幽默技巧等问题,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鲜有论及。

笔者认为从两性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海勒复杂的性别意识下掩盖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进一步观照与阐释西方文化复杂、矛盾的价值观,从而对西方现代社会建立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

1、 颠覆传统的“反英雄”男性形象

(1) 男主人公尤索林

美國的英雄主义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原本该是勇猛善战的英雄却成了“、懦夫”,男主人公尤索林就是典型的“反英雄”形象。他胆小怕事,没有理想,不停地躲避和逃跑才使得他在战争中生存下去。在作战时,尤索林是飞行大队最出色的规避动作能手,每次执行任务,尤索林一旦扔完炸弹便疯狂逃命。同时,他想方设法地躲避飞行任务。他把医院当作避难所;为避免执行骇人的阿维尼翁轰炸任务,他故意拔掉对讲机装作失联,致使飞机不得不中途返航;为了达到不飞行的目的,他偷偷唆使别人在饭菜里“投毒”,致使整个中队的人腹泻无人能飞行;为了自身的安全,他私自改动了博洛尼亚轰炸路线,致使轰炸任务取消;他还央求前一等兵温特格林用一台油印机伪造官方命令;他求丹尼卡医生做自己的证明人证明自己有病不能再飞行;他想谋杀卡斯卡特以此中止无休止增加的飞行任务……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逃避飞行和战争而生存下去。

(二)其他男性形象

海勒用真实的笔触去揭露战争中人们内心最原始的想法:在米洛眼里,一切都是为了发财;内特利将作战的勇敢精神全部用在了追求心爱的妓女身上;邓巴为了延长生命,坚持锻炼自己在厌烦中的涵养功夫;亨格利?乔惧怕飞行任务的增加,不断地做恶梦;麦克沃特在战争中的乐趣就是超低空飞行,结果害死了战友;奥尔在战争中做出的最出色的事就是成功地逃走了;所有将军们的作战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上级的嘉奖,满足自己渴望声誉的虚荣……

2、 被异化的女性形象

(一)被迫害的护士形象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男人希望女人永远停留在附属的地位,把她们的命运限制在狭窄的范围之内。海勒在小说着力塑造了三位护士形象,战区护士克拉默和达克特护士像是官僚统治下没有情感的冰冷机器,冷漠地对待医院里“浑身雪白”的士兵,遵从长官的意志,鼓励其他士兵去执行飞行任务。

海勒笔下的护士充满了一种性的感官刺激。达克特护士让尤索林着迷,是因为她身材火辣、性感诱人。德里德尔将军的护士在小说中被描写得似乎只需被男人观赏,尤索林只是看着便疯狂地爱上了她。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父权制文化己经在西方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一直都处在从属地位”。海勒笔下的护士几乎没有言语,没有思想,甚至没有名字,她们只是依附男人生存的官僚机器中的一颗颗螺丝钉,被迫害又帮人迫害他人。

(二)被异化的妻子形象

小说中的妻子背叛家庭和丈夫,受欲望操控。沙伊斯科普夫太太不甘寂寞,在每个周末穿上陆军妇女队的制服与丈夫队中的学员欢爱。

丹尼卡医生的妻子更是精神出轨。丹尼卡医生因飞行事故成了活着的“死人”。最初得知丈夫死亡妻子悲痛欲绝,但在军人保险金、军属抚恤金、丧葬费等抚恤款项面前,她不顾丹尼卡的求助,带着孩子们搬到密执安州毫无音讯。

在荒诞的资本主义战争世界中“妻子”无非是追求自己的身体满足和物质满足,她们全然不顾成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牺牲品的丈夫们。这样描写使作品的批判效果更加强烈,但也使得妻子这一形象被异化。

(三)被妖魔化的妓女形象

妓女是战争时期军人用来调节情绪的特殊附属品。小说中的妓女没有自我意识,妓女露西安娜为一顿饭出卖身体,露西安娜用餐被描写如野兽一般,用动物般的描写将妓女的贪婪与饥饿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尤索林居高临下充满优越感的观赏下,露西安娜显得卑微又妖魔化。

又比如内特利对他的妓女无微不至,但是她却喜欢被别的男人羞辱虐待。布莱克上尉常常羞辱她,让她脚脖子上带着一只奴隶才带的镯子。当尤索林好心告诉她内特利阵亡后,内特利的妓女对尤索林进行了一系列的追杀行动。她手持尖刀挥舞双拳,对尤索林穷追猛打,借此发泄她对男性的仇恨,向男权社会做出反抗。海勒将其置于非正常的妖魔化描写中,突出了作品的荒诞性。

3、 性别倾向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背景

经济危机美国经济萧条,海勒从小便生活在下层平民社会,对失业、贫穷、疾病、饥饿等人类生存困境有深刻的认识。他认识到上流社会的欺诈丑恶、唯利是图以及荒淫无度;感受到下层小人物在被政府抛弃后自谋生路的可怜境遇;也会对某些底层女性的悲惨命运有所见闻,有诚实劳动、任劳任怨却每天为生计发愁的家庭主妇,也有出身不幸继而沦为被欺凌和被侮辱的风尘女子,还有被金钱蒙蔽双眼而出卖自我的无知妓女……因此,海勒的童年与少年生活经历便使他具有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体验,这无疑会对其以后的创作产生影响。

(二)传统文化背景

海勒有着犹太血统而备受歧视与迫害。父亲在海勒四岁时去世,海勒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生活艰辛。姐姐和母亲因犹太血统承受了比其他女性更多的不幸。这使他意识到,在男权制社会,女性被边缘化,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深重的苦难。海勒生活的时代恰逢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浪潮结束,女性在由自我意识觉醒到群体意识认知的过渡阶段。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觉醒,她们摒弃了生理因素主宰命运的不公,逐渐要求在社会文化领域的男女平等。因此这段时期带有女性意识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海勒的思想,他在作品中揭露女性的苦难,并赋予其反抗的权利。

(三)存在主义思想

海勒深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存在主义旨在恢复人决定自己生活价值的自由,向冷漠荒谬的世界声明人类存在的意义。女性是人类的一分子,有自我选择的自由,她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而不受他人的干涉。但是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父权制的社会,女性尤其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女性根本享受不到这样的权利,还需要承受更多的苦难。作家希望这一状况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女性,以此激起她们的反抗意识。

结 语: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著名的反战小说,发表后一度在美国青年中间引起强烈轰动,并成为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作品。它是我们研究二十世纪中后期美国文学思潮和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文本。

本文对作品中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特点进行剖析,揭示男性意志主导下女性边缘化存在的现实。探讨海勒在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下对于文学关照“人”之本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作品中体现的性别意识,揭示男性与女性在精神反抗层面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海勒著.第二十二条军规[M].张永华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王巍巍.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恋爱中的女人》与《废都》之对比研究[D].西北大学,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勒女性主义
海勒妙释“偏见”
作家与甜点师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海勒妙释“偏见”
海勒妙释“偏见”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喀喇沁土默特移民与近现代蒙古社会——以蒙郭勒津海勒图惕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