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搜集资料成为课外阅读
2017-09-06贾莉萍
贾莉萍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这就告诉我们,搜集和整理资料,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部分,更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搜集整理资料,是学生课下完成的任务,相对于其他的语文作业,这一项任务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也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很注重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在研究主题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其实也是拓展阅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首先,在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时候,要让学生懂得搜集和整理资料的目的
小学生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往往是老师让找什么资料,找到了就认为自己的作业完成了,不思考老师留这个任务是为什么,也不思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收获了什么。这就需要老师在留搜集和整理资料这项任务的时候,要告诉学生我们做这项作业的目的。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关注战争年代,关注那些伟人、英雄的事迹。在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值得我们纪念,我们在搜集他们的资料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并且受到感染。作业要求:
1、搜集2个伟人的故事,并且能够用生动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
2、搜集2个英雄的故事,并且谈一谈你为什么认为他是英雄?
3、搜集2篇描写英雄人物的文章或者伟人诗词,并且进行赏析。
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就会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然后进行思考整理资料,把资料变成自己的资源课上展示。这个搜集整理的过程,就成了学生阅读的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也学会整合资料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学生搜集资料是很容易的事。因此,课上往往出现这样情形:学生拿了好几篇子资料,可是让他们交流时却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出现,就证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时失败的。他们只是学会了在网上下载相关的文字,没有把文字内化成自己想要的资料。因此,我認为,只要把搜集整理资料变成阅读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这才是真正的资料。小学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应该在中年级开始训练,刚开始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可以先从搜集著名作家的资料入手,老师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作家姓名(字、号)、家乡、年代、重要作品、相关故事(逸闻趣事)、作品赏析等。学生从则会几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变成一篇介绍作家的小品文,可以写在读书笔记本上,然后在准备课上交流。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网上搜寻、仔细阅读、相关摘抄、整理成文的过程,这些过程其实都是阅读过程。而,这个阅读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仔细阅读并且汲取、提炼有用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分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这才是我们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最终目的。
第三,老师要指导学生课上学会运用资料
搜集和整理资料是一种本领,课上运用资料也是一种技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初读文章时,或者单元导读课上重点交流学生搜集的资料。这种方式是正确的,深入理解课文之前,学生了解相关作家、时代背景,对理解文章很有用。而且,集中交流资料,学生兴趣也会很浓厚。不过,在集中交流以后,老师们不能就让学生把资料放在一边不用了,我们还应该让孩子们学会,在深入理解文章的时候,资料也是能够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的。比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时,学生理解“每次父亲都会耐心解答,可这次不知怎么了”这句话时,就可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体会时局的紧张。对感悟李大钊对革命的执着精神更有帮助。当然,穿插课前搜集的资料来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好时机,因而需要老师做一定的训练,让孩子们明白哪写内容可以联系资料进行理解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应用自如了。
不仅课文的理解需要联系资料,古诗词的理解也需要联系很多课外资料。特别是诗人政治上遭遇挫折而创作的诗歌,往往需要学生联系资料才能体会清楚。老师们要关注资料的重要作用,也让要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资料。懂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就是阅读积累的过程;资料的运用和交流的过程,就是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过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正因为如此,新的语文教材安排了许多实践活动。所以,我们不仅要立足教材,更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契机进行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兴趣,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把搜集整理资料与阅读恰当地结合起来,阅读活动才能成为真生的实践活动。这也是拓展阅读的一条有效渠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