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2017-09-06马文辉
马文辉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BZ范围内。
关键词 冰雹;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析;河南巩义;2015年5月6日
中图分类号 P458.1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230-01
巩义市属季风暖温带,多雷电、冰雹、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严重威胁当地工农业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天气实况
2015年5月6日晚巩义出现了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冰雹如鸡蛋大小,直径约为4 cm。降雹区域还伴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小麦损失尤其惨重。冰雹砸落小麦穗头及叶片导致几乎绝收,给农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
2 天气形势
6日8:00与14:00,500 hPa上,我国中高纬度为一槽一脊型,在蒙古地区构成一闭合纬向型环流,河南省处在低涡底边,低涡在活动中持续分裂,冷空气南下对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造成影响[1],巩义市也处于影响范围内。并且48°N以南是纬向型环流,小槽活动频繁,8:00在陕西省西部存在一短波槽,14:00移动到陕西省东部区域。结合6日8:00与14:00 500 hPa形势特征可知,本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
6日8:00中尺度分析场上:①陕西省西部高层存在短波槽,对流层低层的700、850 hPa配合有切变线,后端存在冷槽,同时受到高空冷涡的影响地面持续有冷锋向东移动并且南下;②河南省大部分处在850 hPa相对湿度≥60%、700 hPa相对湿度≥40%的区域,巩义市处在500 hPa相对湿度 ≥60%的区域。到14:00,各个系统均开始东移,使不稳定性得以触发,开始对巩义市、洛阳市、焦作市等区域造成影响。
3 物理量场分析
3.1 水汽条件
在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前期,14:00巩义市在850 hPa相对湿度为55%~70%,700 hPa相对湿度为35%~60%,500 hPa相对湿度为30%~45%。冰雹落区低层相对湿度明显高于中高层,上干下湿漏斗型结构推动了冰雹天气发生发展。
3.2 动力条件
从垂直速度场沿着34°N的纬向剖面分析可知,巩义市500~1 000 hPa的W是负值,对应上升运动,并持续到300 hPa。负值区大值中心处在600~800 hPa之间,数值是 -1.0×10-5 Pa/s。上升运动有助于对流云形成,上升运动愈强,则持续高度也愈高,对应的对流云顶延伸高度愈高,对流云发展旺盛,为冰雹云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2]。
4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结合巩义雷达站观测到的回波演变过程分析,6日下午至晚上巩义雷达探测范围150 km内持续有对流单体进入,最大雷达回波强度达50~55 dBZ[3],回波形状为块状、线状。①14:42,距离雷达站75 km范围内在方位为15~360°位置上均有对流云系发展,形成块状回波,雷达回波强度为50~55 dBZ。随后强回波区持续发展并不断东移,强回波中心面积扩展。②18:36,在距离雷达站75 km范围内在方位为225~315°位置上出现2条线状雷达回波,强回波区中心强度是50~55 dBZ,与别的时次进行比较,18:00—19:00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图上存在显著的“V”形缺口,C波段雷达探测到的冰雹回波外侧有时会存在一个顶点指向雷达的“V”形缺口。因此,“V”形缺口属于冰雹雷达回波上极其关键的一个特征。偏北边的线状回波A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变弱并向东移动,其对应的对流单体也开始变弱直至消失。而偏南边的线状回波B在不断发展中增强,“V”形缺口仍在维持。在距离雷达站75 km范围内在方位为180°的位置上出现较强的雷达回波区,回波强度范围是50~55 dBZ,随后继续向东移动。③20:20,强回波区域开始有所减小,回波强度大体上维持。④20:50对巩义市造成影响,出现直径4 cm左右的冰雹。
5 结论
(1)2015年5月6日冰雹天气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是一槽一脊,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4]。
(2)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提供了水汽条件、大气层结不稳定性条件等冰雹形成条件;巩义市500~1 000 hPa的W是负值,对应着上升运动,为冰雹云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3)此次冰雹天氣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为50~55 dBZ。
6 参考文献
[1] 许新田,王楠,刘瑞芳,等.2006年陕西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0(2):447-460.
[2] 何金梅,刘抗.甘肃河东一次区域性冰雹天气的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20-10223.
[3] 宋晓辉,柴东红,蔡守新,等.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J].气象科技,2007(3):330-334.
[4] 阎雍,黄艳芳,姚志国,等.武汉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2010(6):25-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