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林芝地区冬小麦严重渍涝的成因分析

2017-09-06次仁旺姆索朗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4期
关键词:平均气温日照生育期

次仁旺姆索朗

摘要 针对林芝地区2016年冬小麦发生的减产绝收情况,分析了土壤相对湿度、降水、日照及灾害指标等因素。对比历年同期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夏季(6—8月),林芝地区平均气温偏高,平均降水偏多,平均日照时数偏少。而6—7月冬小麦正处于开花—乳熟—成熟期,在持续的40 d内,平均相对湿度大于90%,降水总量高达344.7 mm,日照总时数仅为141.4 h。因此,这次渍涝灾害严重地阻碍了冬小麦的开花、灌浆及成熟,最终导致冬小麦减产绝收。

关键词 冬小麦;强降水;渍涝;成因分析;西藏林芝;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207-03

Abstract Several causes of low productions even few harvests of winter wheat in Nyingchi prefecture in 2016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such as relative soil humidity,precipitation,sunshine and disaster index. Compared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datas in the same period over recent years,the da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summer of 2016(from June to August),both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higher,but the average sunshine hours were less than that in the same period over recent years. The winter wheat in Nyingchi Prefecture was in the period of flowering-ripeness-maturing every year from June to July. Meanwhile,the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was continuously greater than 90% over 40 days,the total precipitation was as high as 344.7 mm,while the total number of sunshine hours was only 141.4 hours. Consequently,this waterlogging disaster seriously hindered the flowering,grouting and maturity of winter wheat,which finally leaded to an output reduction even no harvest.

Key words winter wheat;rainfall;waterlogging;cause analysis;Nyingchi Tibet;2016

2016年全國各地农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渍涝灾害,受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多地出现暴雨洪涝,玉米、马铃薯、一季稻、晚稻等作物大面积受淹,部分地区作物出现减产甚至绝收。林芝在藏东南部属降水较多的地区,由于各地年降水量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各地年降水量差异较大。根据35年的降水量资料分析,降水年际变化幅度大,如察隅县降水量最多年可达1 204.1 mm(2010年),而最少年只有419.7 mm。过去35年,巴宜区、米林县、波密县、察隅县、工布江达县、墨脱县、朗县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96.7、696.3、892.8、777.1、588.9、2 089.6、300.4 mm。林芝地区因强降水导致的渍涝、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灾害非常普遍,年年发生,年年受灾。因此,研究分析出现这种灾害的原因,并及时找到补救措施,为将来避免类似灾害发生提供有力支撑是很有必要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测地概况

观测在林芝市气象局院内农业气象观测站进行,该站点位于北纬29°40′,东经94°20′,地段为平坦河谷地,土壤为砂壤土、中性,四季分明,多年来冬小麦单独平作,一年一熟。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采用烘干称重法在播种当天及日后冬小麦收割为止的每逢8日测定土壤湿度,共取4个重复点,每点测定深度为50 cm,分别为0~10、10~20、20~30、30~40、40~50 cm。

1.2.1 土壤重量含水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W(%)=■×100

式中,W为土壤重量含水率(%);g1为盒重(g);g2为盒与湿土共重(g);g3为盒与干土共重(g)[1]。

1.2.2 土壤相对湿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作物耕作层一般在10~20 cm,利用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在该观测地测定的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和林芝站气温、降水及日照数据分析这些气象要素对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利弊。

2 冬小麦各生育期划分及农业气象指标

2.1 冬小麦各生育期

根据计算历年林芝地区冬小麦各生育期观测数据,历年各生育期出现时间如表2所示,2016年林芝地区冬小麦各生育期出现时间如表3所示。

2.2 农业气象指标

播种—出苗期,小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0 ℃,最适温度为15~22 ℃,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最适。分蘖越冬开始期,当日平均气温为12~15 ℃,土壤湿度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有利于分蘖。返青期,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2~3 ℃时,小麦开始返青和恢复生长,日平均气温达8~10 ℃时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时间,并要有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此时,日平均气温 >16 ℃不利于长大穗。拔节孕穗期,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0 ℃以后开始拔节,拔节期的适宜温度为12~16 ℃,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孕穗期是需水临界期,耕作层最适土壤相对湿度在80%左右,此时耕作层田间持水量<60%将严重影响产量,孕穗时的日平均气温要求在16~18 ℃之间,并要求有较好的光照条件。抽穗扬花期,要求晴朗微风的天气,日平均气温以16~21 ℃为宜,抽穗扬花要求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85%或<60%均产生不利影响;并要求有充足的光照。灌浆成熟期,要求日平均气温以18~22 ℃为宜,其中乳熟期为22~23 ℃,上限温度为日平均气温26~28 ℃,下限温度为日平均气温12~14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稍偏低一点,则能延长灌浆期,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当日平均气温达26~28 ℃时灌浆基本停止,气温日较差大,可提高粒重;灌浆成熟期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麦田一般不能干,田间持水量>85%或<60%,都对小麦的灌浆成熟不利[3]。endprint

2.3 作物渍害指标

渍害是指长期阴雨或降水过多,加之地面排水和土壤透水能力不强,作物根层土壤持续处于过湿状态或根系被水长期浸泡缺氧,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死亡或严重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林芝地区的渍害一般出现在夏季冬小麦乳熟至成熟阶段,土壤过湿,土壤相对湿度>90%,并持续10 d以上[4]。

3 2016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评述

林芝地区冬小麦一般在每年的10月播种,7月底收割,2016年的冬小麦在2015年10月17日播种,在2016年7月20日收割,全生育期天数为284 d,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0 ℃的累积积温为2 342.7 ℃,出苗—抽穗期间光热条件较适宜,未发生严重农业气象灾害。乳熟—成熟期间日平均气温为17.4 ℃,稍偏低于适宜温度18~22 ℃,可延长灌浆期,有利于提高千粒重;降水偏多91.1 mm,日照偏少42.2 h,发生了严重的渍涝灾害。整个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利大于弊,农业气象年景偏差。现就各生育期气象条件鉴定评述如下。

(1)播种至出苗期由于2015年秋雨充沛,土壤墒情良好,作物顺利下种。播种—出苗期间日平均气温为9.0 ℃,出苗整齐,幼苗长势良好。作物幼苗期11月气温与历年相比正常,降水偏多,日照正常。12月气温与历年相比正常,降水偏少,日照偏少,进行了灌溉。整个越冬期间气温正常略高,作物长势良好,安全越冬,越冬死亡率为0。

(2)返青至孕穗期,作物2月中下旬进入返青期,期间降水偏少,温度偏高,2月上旬进行了灌溉,为有利于作物返青生长。3月中上旬作物进入起身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正常,4月中下旬,作物进入拔节期,日照偏少,温度正常,降水偏多,保证了作物的需水条件。5月作物进入孕穗—抽穗期,温度、降水、日照均正常,对作物的生长较为有利。

(3)抽穗至成熟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冬作物相继进入抽穗开花期,期间以阴雨天气为主,降水偏多,温度正常,对冬作物的开花灌浆较为不利,7月以连阴雨天气为主,月内温度正常,降水正常,日照偏少,对冬作物的成熟收割较为不利。

4 结果与分析

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16年冬小麦出苗期较历年提前了4 d,分蘖期提前了1 d,越冬开始提前了3 d,返青、起身及拔节期各提前了2 d,孕穗期推迟了1 d,抽穗期提前了9 d,开花期提前了7 d,乳熟期提前了1 d,成熟期提前了5 d。作物播种早晚与气候条件的差距、人工观测误差等原因会使各生育期的出现时间有所差别。

2015—2016年冬小麦全生育期间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旬日照时数、旬降水量数据如图1、2、3所示。

通过图1、2、3结合表2可以看出,冬小麦出苗(10月下旬)至起身期(4月上旬)降水很少,且每旬日照时数在40 h以上,但土壤相对湿度都维持在40%~90%之间,对作物的生长较有利。12月至1月中旬土壤相对湿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是由于12月冬小麦正处于越冬期,为了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进行了越冬水的灌溉;2月开始冬小麦将进入返青期,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为此进行了返青水的灌溉,2月上旬土壤相对湿度有个峰值。拔节期(4月中旬)至抽穗期(5月下旬)每旬降水量在20 mm左右,日照维持在40 h左右,土壤相对湿度在60%左右,对作物生长较有利。冬小麦整个生育期间降水主要集中在开花(6月上旬)至成熟(7月下旬)阶段,6—7月降水总量达344.7 mm,比历年偏多84.1 mm;日照仅有142.2 h,比历年偏少135.9 h;土壤相对湿度基本都在90%以上,并持续了40 d左右,根据渍害指标,冬小麦可能会发生重渍。结合实际,2016年7—8月林芝鲁朗镇、工布江达县及巴宜区等地冬小麦成熟至收割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渍涝灾害,鲁朗镇部分农区冬小麦穗头与茎秆全部发黑,出现空穗,处于乳熟—成熟期的小麦整株大面积干枯死亡,基本绝收。据当地信息员上报的灾情数据统计,鲁朗镇因强降水導致的农田受灾面积超过77.79 hm2,使工布江达县逾142.8 hm2农田及逾1 400 hm2草场受灾,此外几户房屋也出现了裂缝、垮塌现象。巴宜区百巴镇逾200 hm2旅游山庄及超过2 hm2的核桃园被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5 参考文献

[1]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78.

[2]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81.

[3] 许昌燊.农业气象指标大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5-7.

[4] 毛留喜,魏丽.大宗作物气象服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均气温日照生育期
立春
打雪仗
推理:夏日照,影子长
特别的宇宙生日照
生育期对徐紫薯8号品质及结薯性的影响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无菌级微型双管板换热器的设计
辣椒不同生育期光合作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