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湟源县松皮小卷蛾危险性分析

2017-09-06杨海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4期

杨海燕

摘要 松皮小卷蛾在2012年、2013年连续2年在湟源县和平乡的部分育苗地区暴发式发生,导致了大量云杉苗木枯死。2015年通过调查发现松皮小卷蛾扩散到了人工造林地。为加强对湟源县松皮小卷蛾的管理,有效控制其危害和在湟源地区进一步扩散蔓延,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松皮小卷蛾在湟源县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松皮小卷蛾在湟源县属于中度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

关键词 松皮小卷蛾; 危险性分析;青海湟源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124-02

松皮小卷蛾[Laspeyresia grunertiana(Ratzeburg)],是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亚科小卷蛾属的一种昆虫[1],是西宁地区云杉上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2]。因此,科學防治松皮小卷蛾将有利于维持西宁地区云杉的良好生长。

本文对湟源县松皮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防治情况,以及危险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松皮小卷蛾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松皮小卷蛾1年发生1代,以6~7龄幼虫卷曲在落叶松皮下吐丝作薄网越冬[3-4]。第2年4月上旬青海云杉发叶时,幼虫开始在树皮下活动危害。5月中旬,幼虫向树皮表层活动,吐丝作茧,大约经5 d化蛹。约19 d后,于6月下旬开始羽化,蛹壳留在树皮表面,垂直或向上倾斜。以8:00—10:00羽化最多。成虫晴天多于14:00—17:00在树冠中部活动,少数沿林间空地作迂回飞翔,进行交尾;阴天飞翔较少;清晨不大活动,夜间活动更少。趋光性弱。大约在15:00交尾,历时1 h,最多3 h。全生育期只交尾1次。交尾后1 d就产卵,一般连产4~6 d。以10:00—12:00产卵最多,卵多产在针叶端部背面,排成2行,每行最多6粒。产卵量由多到少的位置顺序为树冠下部、中部、上部;在密林、混交林内产卵少。每只雌蛾平均产卵33粒,最多105粒。雄蛾、雌蛾的寿命分别为2~9、5~13 d。卵期8~10 d,9:00—11:00孵化较多。初孵幼虫十分活泼,稍遇惊扰即吐丝下垂。孵化后1~2 h即钻入树皮下,10 d后在靠近树皮处吐丝作圆形白色薄网,卷曲在内,再经3~5 d脱第1次皮;第2龄幼虫开始食害树木表层,形成浅而细的坑道;3龄后已食进韧皮部,形成较宽的坑道,并排出木屑[5]。

识别松皮小卷蛾幼虫危害的重要特征是被害严重的树有流脂现象[6-7]。此虫的发生程度是:林缘重于林内,幼树重于老树(幼树中又以七至十二年生的重于五年生以下的),疏林重于密林。其天敌幼虫有金小蜂;蛹有寄生蝇[8]。

2 发生与防治情况

2012年松皮小卷蛾首次在湟源县和平乡发现。根据2015年调查,湟源县主要在和平乡、城关镇、大华镇的苗圃地,以及城关镇的新造林地,发生面积为680 hm2。

通过系统观测,并结合这2年对松皮小卷蛾在苗圃地防治中积累的经验,采用高氟氯氰菊酯800~1 000倍液喷雾在6月上旬防治3~4次,使松皮小卷蛾的蔓延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危害程度下降明显。通过防效检查,当年生针叶的被害株率控制在9%以下,防治效果显著。

3 风险评估

3.1 分布和管理

3.1.1 分布情况。在国内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青海省内主要分布于海东市、黄南州、西宁市(市辖、湟源县、湟源县)。

3.1.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①检疫措施。加强对松皮小卷蛾发生区调入苗木的检疫,发现带虫株,对带虫苗木进行熏蒸处理,严禁带虫苗木栽植[9]。②监测措施。加强对松皮小卷蛾的监测工作,针对松皮小卷蛾的发生范围、发生程度进行专项调查,并设立松皮小卷蛾的固定观测标准地,对松皮小卷蛾进行系统观测,为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③防治措施。成虫期喷洒药剂如噻虫啉1 500倍液、高渗苯氧威1 000倍液等毒杀成虫。

3.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3.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松皮小卷蛾主要寄主为青海云杉(目前只观测到了为害青海云杉)。青海云杉主要分布在西北祁连山脉等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消灭荒山、绿化国土等方面的作用[10]。

3.2.2 在全国的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分析。松皮小卷蛾适生性(P23),抗逆性较强,并且繁殖能力强。全生育期主要以幼虫在韧皮部为害云杉,受外界的自然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其1头雌虫全生育期可产卵500多粒,产卵量大,自然界中天敌少,卵孵化率高。

3.2.3 传播渠道(包括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松皮小卷蛾的全生育期扩散距离不超过10 m,自然扩散能力不强,其在取食和产卵过程中借助自身的飞翔能力有限面受到限制。但通过车船等运输工具转运带有松皮小卷蛾的林木会使其实现地区间的远距离扩散,这种扩散方式呈跳跃式扩散,不受自然屏障限制,导致松皮小卷蛾的扩散速度加快。加之作为松皮小卷蛾重要寄主之一的青海云杉在湟源县的分布面积超过4 933.3 hm2,为松皮小卷蛾的扩大危害提供了基本的寄主条件。

3.3 我国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目前,湟源县未发现松皮小卷蛾天敌,据文献资料记载,在宁夏地区天敌有叉节腹泥蜂,卵期有3种寄生蜂(小蜂科2 种,卵蜂科1种),但寄生率较低。

3.4 对经济和非经济经济方面的影响

3.4.1 在国内的危害情况。松皮小卷蛾主要在西北省份的甘、宁、青3个省分布区,主要以轻、中度危害为主。

3.4.2 潜在的经济影响。潜在的经济影响(P31),松皮小卷蛾危害严重时,可造成苗圃地2 m以下各种规格云杉苗木生长缓慢,甚至直接造成苗木死亡,尤其重要的是青海云杉是青海省本地的乡土树树,在湟源县分布着2 400 hm2的云杉天然林。近几年,湟源县荒山造林采用了大量的云杉进行造林,云杉人工林面积每年以约1 333.33 hm2的面积增加。松皮小卷蛾对云杉具有专一性,一但传入后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性。endprint

3.4.3 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影响。松皮小卷蛾主要为害青海云杉(截至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寄主),青海云杉不仅自然分布广、人工种植面积大,是西北重要的天然林和生态林造林树种,也是湟水河、大通河、祁连山、六盘山等流域地区最主要的植被组成成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有利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消灭荒山、绿化国土等。因此,松皮小卷蛾对非经济方面(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潜在影响也十分巨大。

3.5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云杉苗木主要在春、秋2季采用带土团方式调运,此时松皮小卷蛾在韧皮部危害云杉根系,不易被发现,检疫难度较大。

松皮小卷蛾一旦在某个区域发生,因产卵量大,对环境的抗逆性强,加上西北地区特殊复杂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特点,造成了松皮小卷蛾因地区间生态环境的差异,在发生时间和世代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西宁市松皮小卷蛾1年1 代,以幼虫在韧皮部越冬;据文献记载在宁夏六盘山地区2年1代,以成虫越冬。

3.6 定量评估

根据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将松皮小卷蛾的上述定性分析指标作为评判指标赋分(表1)。

按照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计算公式,分别进行各项评判(Pi)和R值的计算:

P1=0.84

P2=■=2.51

P3=0.4×P31+0.4×P32+0.2×P33=1.13

P4=Max(P41,P42,P43)=2.26

P5=(P51+P52+P53)/3=1.57

松皮小卷蛾对西宁市林业风险性综合评价值R为:

R=■=1.53

根据以上分析,参照我国其他有害生物的危险性综合评价标准,将危险程度分为4级[11-12],其中2.5≤R≤3.0为特别危险,2.0≤R≤2.4为高度危险,1.5≤R≤1.9为中度危险,1.0≤R≤1.4为低度危险。

松皮小卷蛾危险性R值为1.53,松皮小卷蛾在湟源县属于中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4 风险管理

通过危险性综合分析,发现松皮小卷蛾的寄主范围窄,存活率高,适生性强,危害较严重,传入后较易扩散,根治较困难,是中度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极大威胁着湟源县云杉资源、造林绿化及林业产业发展,需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对局部松皮小卷蛾发生区域实行全面封锁,群防群治,对天然林、人工林采用无公害药剂噻虫啉等喷雾法,对苗圃地采用辛硫磷、二嗪磷根施法进行有效防治,防止扩散蔓延,减少虫口密度,控制灾害。二是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加大投入经费,组織森防业务技术骨干,系统研究松皮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开展防治试验,尽快探索出科学、简便、实用的防治方法。三是在松皮小卷蛾发生期,严禁从发生区调运苗木,对发现有松皮小卷叶蛾虫体的苗木,做好除害处理,切断其主要传播途径。

5 结论

通过对松皮小卷蛾危险性的定量分析,表明松皮小卷蛾是湟源县中度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全省各地应加强检疫把关,严防其通过苗木调运传出和传入;一旦传入,必须及时进行监测及防治。

近几年,对苗圃地松皮小卷蛾的防治进行研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为遏止松皮小卷蛾在全县的蔓延危害发挥积极作用,但对松皮小卷蛾的生物学、生态学、防治、检疫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对目前的分析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6 参考文献

[1] 关钢.松皮小卷蛾生活史观察初报[J].辽宁林业科技,1986(2):34-37.

[2] 马广云.湟源县苗圃云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8.

[3] 于春梅,刘瑞,钱晓澍.青海省两个新记录种:松皮小卷蛾与灰翅小卷蛾初报[J].中国森林病虫,2014(6):9-10.

[4] 陈桂云,卢秀兰,逄春华,等.松皮小卷蛾生活史及防治对策初探[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增刊1):189-192.

[5] 张家利,王永强,何志辕.松皮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05(1):24-27.

[6] 关庆伟,刘振陆.松皮小卷蛾为害规律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8(4):25-28.

[7] 张时敏.松皮小卷蛾初步研究[J].昆虫学报,1975(3):307-310.

[8] 张贵有,高航.松皮小卷蛾寄生蜂生物学观察[J].森林病虫通讯,1993(1):22-23.

[9] 张执中.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10] 赵维俊,刘贤德,徐丽恒,等.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监测样地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J].干旱区地理,2015(6):1179-1189.

[11] 夏固成,郭志宏,龙廷孝.大灰象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5(3):26-28.

[12] 张晓娥,景永顺,杜丽娟.大灰象生物学特性与最佳防治时期调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6):34-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