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汉字教学的启示

2017-09-06白骅

文学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汉字

内容摘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表意文字。从汉字诞生之日起,除了承载表意作用外,还承载着反映中华历史文化积淀的重任。本文将重点从汉字的字音字形方面入手,讨论汉字的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间的联系,并结合具体例子,试论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并由此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关键词:汉字 中华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汉字是汉语语音的记录工具,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沿用至今的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也承担了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和东亚多国的传播任务。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汉字对文化内涵的承载作用。现如今,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汉字逐渐成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主要介绍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并从字音字形字义方面探寻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关系,并针对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汉字教学提出部分教学建议。

一.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要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现有的最为人所接受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常常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汉语作为汉民族共同语,与中国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文化是汉字字形的形成依据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创造之初,几乎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根据,汉字能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科技生产水平等客观现实。在现存最早的汉字类型——甲骨文当中,绝大部分的汉字都呈现出“象形”的姿态,即基本客观的呈现具体事物的形态。

2.汉字是记录和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材料

如上文所说,汉字的字形反映了造字之初的社会客观状态。除了少数汉字的构字部件在发展过程中会因文化依据的变化而变化以外大多数汉字一旦形成,其构字部件和结构模式是比较稳定的。因此通过研究汉字最初的字形,我们可以一窥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社会风貌。如汉字中大部分与财产有关的汉字,都将“贝”作为其偏旁,尤其可见在某一历史时期,中国大地的先民们曾经用贝壳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3.汉字是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载体

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形式是书籍,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或查阅的工具。汉字作为汉语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人们传递了汉字背后承担的文化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上把书籍划分成“经、史、子、集”四类。“经”一般指先秦时期人们看世界、看人类、看社会的思想认识成果的结集,“子”、“集”则是历代人们的思想作品,也是历代人们对古代思想的理解和发挥的产物。“史”类书籍是以观察、旁观的态度和立场来记录和表述他人的思想言行,通过事实言行的取舍和评论显示撰者自己的思想认识。

中国古代书籍反映的文化现象通过汉字这一载体,能够在千百年后,被不同地区、年纪、生活阅历、文化背景所了解和熟知,即充分体现了汉字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

4.汉字受到汉文化发展的反作用

文化的发展和变化通常也会引起语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在中国古代,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因而产生了大量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毛色等特征的马所使用的汉字。如,骒(母马)、驹(小马)、骥(老马)、骠(黄色的马)、骅(枣红色的马)、骢(青白相间,类似蓝色的马)、骓(黑色白蹄的马)、骁(强壮的马)、驽(跑不快的马)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马的代步作用已基本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因此与马有关的“专用字”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近百年来,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汉字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字,比如为了记写“咖啡、啤酒、喹啉”和重量单位“吨”,就造了“咖、啡、啤、喹、啉、吨”等从口旁的字。很显然,从“马”的字多的时代应该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时代,是以马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时代,而像“氧、氢、氮、氯、氦”等从“气”的字逐渐增多,说明了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这些信息都可以从文字的构成略见一斑。

二.汉字字音与中华文化

汉字字音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最主要体现在汉语独特的谐音文化中。

谐音是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而汉语中的谐音现象尤多。这种情况固然和汉语的语音结构特点有直接关系,比如汉语同音词、近音词数量多,为实现谐音取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谐音还和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

(一)谐音的定义

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将谐音的定义简单概括为: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趣味感的语言运用方法。在汉语修辞中也有多种修辞手法是通过谐音来完成修辞任务,如:双关、访词等。

(二)谐音的分类

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谐音分为祈福谐音、避讳谐音和雅化谐音三种。

1.祈福谐音

祈福谐音是利用谐音将日常的事物赋予吉祥如意的意义的一种谐音種类。在中华传统节日和重大仪式中使用率很高。

在春节年夜饭的饭桌上,依照传统,一定要有一道以鱼为原料的菜肴,以示“年年有余”,来年生活安康富裕;在传统婚礼中,布置新房时,需在新人的婚床上撒满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或瓜子)代表“早生贵子”。endprint

在汉民族传统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中,如绘画、建筑等,也充满了通过谐音来表示吉祥的例子。如在建筑物门窗画五只蝙蝠,代表“五福临门”,画喜鹊立于梅花枝头,表示“喜上眉梢”。

2.避讳谐音

避讳谐音与祈福谐音相反,有些字词由于与意义不好或不得体的字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因而被人们避免使用。

当给中国人送礼时,我们常常会避免赠送钟表类的礼物,因为“送钟”与“送终”读音一致,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印象。在探望病人时,带一些水果作为简单的慰问品是人之常情,但在挑选水果时要避免挑选梨,因为“梨”与“离”同音,在心理层面上与“送钟”大体相同。

3.雅化谐音

雅化谐音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用相近或相同读音的汉字来替换粗俗或不吉利的汉字,从而使字词变得雅致。

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胡同,其中几条胡同有明显的雅化谐音的现象,如“狗尾巴胡同”雅化为“高义伯胡同”、“母猪胡同”雅化为“墨竹胡同”。

(三)谐音现象产生的原因

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的汉字,数量是很大的。20世纪出版的辞典《中华字海》收录单字86000多个,中型工具书《辞海》收录单字14000多个,然而常用汉字的数量却很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常用字为2500个,次常用字为1000个,加起来也不过3500个。常用字和音节相比,字多音节少。全部汉字的音节只有414个,与3500个常用汉字相比为11.8%,也就是说平常人们说话写文章平均每11.8个字中就有一个相同的音节。如此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就为谐音字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语音基础。

(四)谐音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谐音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主要反映在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心理上。

1.趋吉避凶心理

中华民族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在谐音文化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除前文所举的事例之外,还有如门牌号码、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号码、乃至年月日期,人们都喜欢“八”和“六”,“八”和“发”谐音,发财是很多人的一种梦想;“六”取文白异读之文言异读而谐音“禄”,升官也是很多人的另一种梦想。

2.求趣求雅心理

汉语中的歇后语和谚语通过谐音而产生了十足的趣味。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外甥点灯——照旧(舅)”、“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此外,前文中提到的北京胡同名雅化的例子,也体现了这一文化心理。

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以汉字语音为工具,谐音为方法由此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汉字字形与中华文化

前文提到,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常常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汉字字形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也可以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汉字字形蕴含的物质文化内涵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通过一些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

如,“衣”是衣服的总称。甲骨文的“衣”字描画出了衣服的两个袖子,并且胸前的两片衣襟相压着。“衣”后来演化成一些汉字的偏旁,而这类字大多与衣服有关。如“初”,用“衤”与“刀”组合,用刀裁衣,表示制衣初始。

“食”字甲骨文的下面是一种容器的形象,方形,上面有盖子。由此可以一窥汉字创造之初人们生活用具的形象。

再如,“宫”字的本意是房屋,“宀”明显如屋顶一样覆盖在房屋之上,而两个“口”则如同门窗。这样的形象也大致体现了古代房屋构成的一些要素。

(二)汉字字形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1.制度文化

很多汉字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比如一些姓氏“姜”、“姬”、“姚”等字都有“女”部,这说明“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在姓氏“郑”、“邵”、“郎”等字中,“阝”作为“邑”的简写表明这些姓氏族人的祖先所在封地的名称,这些字后来也就作为姓氏流传了下来。这些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分封制”的社会组织制度。

2.传统习俗

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习俗也在汉字中有所体现。比如“婚”字,原写作“昏”,《释名·释亲属》记载道“妇之父曰婚,言婿亲迎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说明男女结亲定在黄昏时举行,因而逐渐产生了我们今天常用的“婚”字。

3.艺术生活

通过观察一些古文字的最初形态,也可以看出中国先民们的艺术生活。

甲骨文中的“舞”字,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一个拿着舞蹈道具的人的形象,而从“乐”的字形中,则可以看到“丝”和“木”的影子,极好地体现了“丝竹管弦之盛”的古代音乐模式和乐器形象。

4.思维方式

汉字是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体现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如,象形字的“欠”,字形是一个张着大口的人,本义指困倦时打呵欠,字形很好地表达了字义。再如指事字“弘”,字形是“弓”上加一短横,用以表示持弓的臂膀。会意字“步”则是由两个以脚为象形的“止”字上下排列,用来表示双脚迈步的含义。

四.汉字字义与中华文化

汉字的字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汉字的一些“基本字”相互组合时表现出的中国先民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因此在汉字偏旁中存在相当数量的“表意偏旁”,这些偏旁体现出的字义能够很好的反映中华文化的现象。

通过对常见汉字偏旁的分类和整合,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下列几类:

与人类有关的偏旁:亻,女,子,身,口,耳,月,骨,止,足,辶;

與语言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形旁:口,欠,音,忄,厶,讠;

与居住有关的形旁:厂,广,宀,穴,门,户;

与纺织有关的形旁:纟,衤,巾,帛,彡,皮,革,韦,毛;endprint

与器物有关的形旁:斤,舟,车,刂,力,瓦,斗,几,匕,片,鬲;

与战争有关的形旁:戈,弓,矢,歹,疒,力,至,车, 囗;

与财宝有关的形旁:钅,王,贝;

与自然有关的形旁:日,月,风,雨,气,土,石,火,冫,氵,灬;

与植物有关的形旁:艹,木,竹,禾,豆,麦,瓜,米;

与动物有关的形旁:牛,马,羊,鸟,鱼,虫,羽,豸,角,犭,犬;

与饮食有关的形旁:口,酉,氵,饣。

由以上偏旁组成的汉字,就能够在看到这个字的时候,通过观察它的偏旁,来大致判断该汉字的字义,如从汉字“财、费、贡、购、贯、货、贸、赔、质、资、贱、赏、赠、账、赚、贬、贷、赌、贩、贿、赂、贪、贤、贼”等中,我们即可大致判断这些汉字和代表财产的“贝”字之间在字义上的相关性。

五.汉字中的文化因素对汉字教学的启示

汉字与中华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汉字教学中,将汉字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是不可避免且具有较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汉语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同文化的关系為基础,笔者对汉字教学有如下建议:

1.音形义结合教学。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汉字三方面要素的结合,使三者在学习者脑中产生联系,以加强学习者对汉字的整体性记忆和感知。

2.趣味与实用结合教学。汉字的表意功能能够很好地帮助学习者了解字义并记忆字形,因此可以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古代汉字的形体辅助教学。同时,在高级阶段学生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字谜、歇后语等与谐音相关的材料,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节课堂气氛。

3.整体与部分结合教学。汉字偏旁中形旁具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在汉字教学中使用偏旁教学法,有助于学生通过偏旁了解字义,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学习汉字。

4.识记与书写结合教学。汉字本体不仅具有展示意义的功能,同时还有美学功能。书法、篆刻等汉字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汉字字形,并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因此在汉字教学中,适当加入书法、篆刻等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六.结语

通过分析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对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会。字音与文化的联系集中表现汉语独特的谐音文化中;字形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变现在造字之初汉字对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字义与文化的联系则主要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笔者提出了“四个结合”的教学原则和建议,并希望能够运用于今后的汉字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李冰.汉字文化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3]郭慧.汉字的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4]陈云惠.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04:78-80.

[5]彭路.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3-145.

[6]田恒金.浅析汉字与文化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95-98.

[7]李文伟.汉语谐音修辞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作者介绍:白骅,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汉字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