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大豆潜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7-09-06王丽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4期
关键词:防治方法黑龙江省症状

王丽敏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3种大豆潜在病害大豆枯萎病、大豆紫斑病和大豆叶斑病的病症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其防治参考。

关键词 大豆枯萎病;大豆紫斑病;大豆叶斑病;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方法;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435.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105-01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有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灰斑病、大豆猝倒病、大豆褐斑病等。由于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大豆面积有所增加,异地调运更加频繁,加之气候环境、生态因子等诸多因素变化,已经出现了许多潜在病害,包括大豆枯萎病、大豆紫斑病、大豆叶斑病等,仅限于个别品种、个别地块,发病率不是很高,一般在8%~15%。其中,2015年,大豆枯萎病在青冈县兴华镇发生面积15.2 hm2,大豆紫斑病在青冈县柞岗镇发生面积8.8 hm2;2016年,大豆叶斑病在青冈县迎春镇发生面积11.5 hm2,大豆紫斑病在青冈县民政镇发生面积9.6 hm2,大豆叶斑病在新华镇发生面积12.5 hm2。

鉴于新病害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新型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生条件及防治策略亟待了解掌握,本文就几种大豆潜在病害的症状、病原类型、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以供参考。

1 大豆枯萎病

1.1 症状

大豆枯萎病的病原为尖镰孢菌豆类专化型,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一旦染病,全株受害。染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至黄褐色、萎蔫,病根及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后期病株茎基部溢出桔红色胶状物[1]。该病往往在连阴雨过后骤晴发病迅速,可引起大面积萎蔫死亡,造成严重减产。

1.2 发病因素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能在土中长时间营腐生生活。病菌借助昆虫雨水等从伤口侵入。高温多湿易发病,连作地块、土质黏重、根系发育不良发病重。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无病、包衣的种子播种,或播前采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二是与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三是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2]。

1.3.2 化学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同时用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或7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穴喷洒0.3~0.5 L,每隔7 d喷1次,共2~3次[1]。

2 大豆紫斑病

2.1 发病因素

大豆紫斑病病原为菊池尾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种皮内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若种子带菌,易使子叶发病,病苗或叶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风雨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开花期和结荚期多雨、气温偏高(25.5~27.0 ℃)时发病重;>27 ℃或<25.5 ℃发病轻或不发病;连作地及早熟种发病重[1]。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较抗紫斑病的品种,如黑龙江41号、铁丰19、楚秀、华春18、丰地黄、跃进2号、跃进3号、徐州424、沛县大白角、京黄3号、小寒王、中黄4号、长农7号、科黄2号、文丰3号、文丰5号、丰收15、九农5号、九农9 号、牛尾黄、西农65(9)等。二是大豆收获后及时进行秋耕,以加速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源。三是选用无病种子[3]。

2.2.2 化学防治。一是种子处理,用0.3%的50%福美双或40%大富丹拌种。二是用30%碱式硫酸铜(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1∶1∶160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用藥量为825 L/hm2左右,分别在开花始期、蕾期、结荚期、嫩荚期各喷1次[1]。

3 大豆叶斑病

3.1 症状

大豆叶斑病病原为大豆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子囊壳在病残组织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散生灰白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展为2~5 mm,中间浅褐色,四周深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后期病斑干枯,着生黑色小粒点[1]。该病多发于生育后期,致早期落叶,个别年份发病重。容易造成大豆减产[4]。

3.2 防治方法

大豆叶斑病主要采用农业防治。一是秋季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二是实行3年以上轮作。三是选用优良品种,如绥农8号、小寒王等[1]。

4 参考文献

[1] 郭洪满.危害大豆豆荚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3(23):51.

[2] 王健生,李潇,张海峰,等.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遗传多样性及大豆品种抗性[J].植物病理学报,2015,45(2):167-174.

[3] 高凤菊,曹鹏鹏,王乐政,等.大豆紫斑病研究进展[J].大豆科技,2011(6):24-26.

[4] 杜广平,张立仁.大豆细菌性叶斑病及防治[J].植物医生,2006,19(3):13.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方法黑龙江省症状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原来我们都有病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