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淮海区玉米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2017-09-06卓海勋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4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病虫害玉米

卓海勋

摘要 简析了黄淮海区玉米的几种常见病虫害危害症状,并介绍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以期为提高当地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黄淮海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103-02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内外环境的影响,会遭受不同的病虫危害。黄淮海地区是仅次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全国第二大玉米产区,其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3。该地区最常见且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的病害有玉米粗缩病、瘤黑粉病、南方锈病和茎腐病,虫害有地老虎和蚜虫。为了保证该地区玉米健壮生长,针对该地区玉米病虫害进行研究,及时科学防治,以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1 主要病害

1.1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发病株雌雄穗发育不良,重病株不结实或籽粒极少,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植株一旦发病,很难治愈,有“玉米癌症”之称[1-2]。

玉米的播种时期是影响粗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此外,应及时清除田间和沟渠路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栖息场所,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毒源,抑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同时,加强水肥管理,采取合适的栽培措施增强玉米的抗病性。及时喷洒吡虫啉、啶虫脒类药剂,做好灰飞虱的防治工作。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粗缩病的发生。

1.2 玉米瘤黑粉病

该病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均可直接或间接通过伤口侵害植株的幼嫩部位,形成黑粉瘤。瘤状物主要着生在玉米茎秆和雌穗上,外表破裂后会散发出大量黑色粉末(病菌冬孢子)。严重时会导致玉米出现80%的产量损失。

防治玉米瘤黑粉病,一是要选择抗病品种,这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二是及时防治虫害,减少伤口;三是在玉米黑粉瘤完全成熟之前将其摘下深埋处理,收获后将田间残留的病株及时清除干净,重病地深翻土壤或实行2年以上轮作。

1.3 玉米南方锈病

玉米南方锈病是黄淮南片玉米产区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主要侵染玉米叶片。温度26~28 ℃、相对湿度较高的气候条件,适合该病流行。2015年河南省中南部玉米产区,郑单958等玉米品种严重感染南方锈病,导致叶片早衰,玉米减产达20%左右。

防治玉米南方锈病,首先要合理密植,种植抗病品种;其次是在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20%萎锈灵乳剂500倍液等化学药剂喷防。

1.4 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青枯病,是成株期玉米茎基部腐烂病的总称,多在玉米乳熟后期出现症状[3]。玉米茎腐病分2种类型:①青枯型。整株叶片突然青灰色失水干枯,茎基部发黄变褐,内部空松,手可捏动,根系腐烂,果穗下垂。②黄枯型。病株叶片从下部开始逐渐变黄枯死,果穗下垂,茎基部变软,根系腐烂破裂。除植株枯死导致粒重下降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植株茎节变软倒伏还可造成更大的间接产量损失。

由于该病为全生育期侵入且后期发病的病害,所以单纯使用杀菌剂种子包衣或者拌种,效果均不理想。目前,种植抗病品种是主要的防治方法。其次是防治地下害虫,减少伤口;选择生物型种衣剂ZSB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用满适金种衣剂也可降低部分发病率;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也可实施轮作倒茬。

2 主要虫害

2.1 地老虎

地老虎为鳞翅目夜蛾科害虫,种类很多,为害玉米的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小地老虎幼虫体长37~47 mm,暗褐色,表皮粗糙,密生大小不同的颗粒,腹部第1~8节背面,每节有 4个毛瘤,前2个显著小于后2个,体末端臀板为黄褐色,上有2条黑褐色纵带。黄地老虎幼虫体长33~45 mm,头部黑褐色,有不规则深褐色网纹,体表多皱纹,臀板有两大黄褐色斑纹,中央断开,有较多分散的小黑点。大地老虎幼虫体长41~61 mm,体黄褐色,体表多皱纹,微小颗粒不显,腹部第1~8节背面的4个毛片,前2个和后2个大小几乎相同。臀板为深褐色一整块密布龟裂状的皱纹板[1]。

危害症状:叶片被咬成小孔、缺刻状;可为害生长点或从根茎处蛀入嫩茎中取食,造成萎蔫苗和空心苗;大龄幼虫常把幼苗齐地咬断,并拉入洞穴取食,严重时形成缺苗断垄。幼虫有转株危害习性。

防治方法:①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或用好年冬颗粒剂播种时沟施。②用48%乐斯本或40%辛硫磷1 000倍液灌根或傍晚茎叶喷雾。③毒土毒饵诱杀。用50%辛硫磷乳油750 g/hm2,拌炒熟的棉籽饼或麦麸75 kg/hm2,傍晚撒于作物行间。④捕捉幼虫。清晨扒开萎蔫苗、枯心苗周围泥土,挖出地老虎的大龄幼虫。⑤诱杀成虫。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4]。

2.2 蚜虫

蚜虫为同翅目蚜科害虫,以玉米蚜危害最严重。蚜虫分为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2种,体长1.6~2.0 mm,触角4~6节,表皮光滑、有纹。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前翅中脉分为2~3支,后翅常有轴脉2支[1]。

危害症状: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取食,能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状物,发生在雄穗上常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此外,蚜虫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导致发生病毒病造成更大损失。

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①喷洒40%乐果乳油或10%吡虫啉可濕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2 000倍液防治。②清除田间地头杂草。

3 参考文献

[1] 李少昆,石杰,崔彦宏,等.黄淮海夏玉米田间种植手册[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 曲春礼.玉米的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6(12):120.

[3] 石洁,王振营.玉米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马玉镇.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21):130.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病虫害玉米
收玉米啦!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我的玉米送给你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