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心理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2017-09-06邱吟魏荣霞邱亚飞
邱吟 魏荣霞 邱亚飞
摘 要 心理学课程在通识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价值,在心理学通识课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助于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径,在非心理学专业中更有效地普及并推广心理学通识课程。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通识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7.050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General Education of Psychology under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ake WuHan College as an example
QIU Yin, WEI Rongxia, QIU Yafei
(Wuhan College,Wuhan,Hubei 430000)
Abstract Psychology courses have important and unique value i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general psychology course have contribut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a suitable promotion path of popularizing psychology in non-psychology majors.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1 通识教育及理念
通识教育的发展轨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以追求理性为核心,广泛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而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最早是在美国提出并在高校付诸实践,通识教育的思想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一脉相承,同时,通识教育也为自由教育的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且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实质上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注重受教育者精神的完善与自由。它倡导学生从狭隘的专业化学习中走出来,强调对人类共同的核心知识的学习,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注重广博性与均衡性,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一职业而训练学生,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是没有办法帮学生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的,学生需要习得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批判和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台湾学者黄俊杰教授指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①因此,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可以为自己和社会负责任的合格公民。现代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末期,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心理学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影响人类行为,从而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基于这一目标,心理学已经在人类积极健康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心理学学科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也具有无法替代的位置。
2 积极心理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所涉及的方面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致力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积极心理学则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类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的成长性潜能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体现了心理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正如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塞利格曼教授所说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学科”②,“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③正因如此,目前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生活的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上,关注个体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并探究其形成的生理机制和获得途径,比如幸福感,乐观与希望;在个体层面上,研究个体的积极的个性特质,比如自我决定、创造性、美德等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比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等等。这些实际上和通识教育的精神和教育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将带有积极心理学色彩的通识心理学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有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实现的。
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对人类心理的关注,古希腊时期已有,但是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却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心理学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方法与体系。
目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既有量的研究,也有质的研究。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既采纳了传统心理学发展中积累的一些方法,比如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等,也借鉴了一些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了质化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吸收了经验性、过程定向研究方法的一些优点。④可以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多元化的,它能够作为一种媒介有效的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通过教会学生如何提出正确问题、如何评估心理现象的因果和相关,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技巧。通过不断锻煉理性的怀疑态度,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利用基于研究的结论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的合格公民。⑤总之,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个体依据自己和他人的证据做出更理性的决策,从容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这也正是通识教育所希望达成的目标。
综上所述,心理学和通识教育的精神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高度契合。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而通识教育又为心理学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渠道。
3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建设路径
3.1 教学内容
结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三个层面和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分别是:心理学概论与研究方法、认识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四个模块中涵盖了积极心理学目前关注的主要研究对象,比如: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人格特质与动机,社会思维与社会关系等等,共有12个主题。另外,因为该课程是面向全体大一新生,所以必须兼顾来自不同學科背景学生的特点,将课程内容与他们的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比如:在法律系学生中,在记忆主题中涉及到关于重构记忆的探讨,引发学生讨论目击证人的证词是否可靠;在艺术系学生中,在感知觉主题里讨论人类的视错觉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在软件工程系的学生中,在记忆与思维主题里讨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在新闻系的学生中,在社会情境主题里探讨群体的社会影响等。在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结合他们的兴趣和现实生活启发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大小课结合的方式,在每一个主题讲解之前,都会发放给学生一份对应主题的自主学习清单,清单中会有阅读书目、参考文献和生活案例,并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前进行自学和思考。在课程框架的组织方面,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另外在学期中段,引导和协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一些结合生活的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课题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每一主题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方式有如下几种:
(1)讨论和辩论。比如在记忆与思维章节,设置了对人工智能这一话题的辩论。在情绪主题中,设置了对如何有效进行情绪管理的讨论。这些话题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因为结合一些社会热点,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大家各抒己见,在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加深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
(2)角色扮演。比如在行为分析章节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强化和惩罚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奖励和惩罚是如何影响甚至操纵人类行为的,从而能够进一步去反思和指导自己的生活。在情绪章节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熟悉的生活场景,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从而找到更高效的情绪应对方式,提升自己的情绪觉察和管理能力。
(3)汇报。学生汇报自己的自学所得,比如在人格主题中,让同学们去探究人格的可变性,从而了解人格的概念、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搜集材料,并结合自身经验有效加工这些信息,制作PPT,在全班同学面前去展示和汇报。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梳理各知识点,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需要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这种形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自主感和胜任感,产生积极的体验,从而提升自信,并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在整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主题都会安排两个课时,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习习得一种良性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体验,而非具体的知识点。
3.3 考核方法
评估是任何学科教学过程中都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方式的引入,对于保障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虽然实施起来较为便利,但却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发展给予全面准确的描述,也很难对教学过程形成持续的良性刺激。而形成性评估概念的引入给教学和评估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评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以往期末考试“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本课程结合课程目标采取了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估。评估由师生共同参与,学期终结时,每位学生将有5个部分的得分:(1)学习计划与学习笔记。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打分,以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老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予以及时反馈和指导;(2)课堂表现和讨论表现得分。由老师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分。(3)课堂随机测试得分;(4)期末无领导小组讨论得分;(5)期末课程论文得分。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参与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的确存在很多困难与不足,但积极心理学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与碰撞,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本文系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学通识课课程设计与教学效果研究”(项目号:17Z04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Sheldon KM, Laura K.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 Psycho,2001.56(3):56-671.
③ 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 Psycho,2000.55(1):5-141.
④ 李金珍.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325.
⑤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