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刺果茎段微繁殖研究
2017-09-06郑鹏张玥
郑鹏 张玥
摘要 以MS、WPM、SHb、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相同浓度的激素,将青刺果茎段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表明,青刺果无法诱导愈伤组织或胚状体,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不适合;取材时间、部位不正确。
关键词 青刺果;茎段;微繁殖
中图分类号 S56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053-01
青刺果别名青刺尖、打油果,生长于海拔1 800~3 200 m的山坡、荒地、房前屋后,是一种药用、食用兼备的特有经济作物[1]。本项目对青刺果茎段进行组织培养,以期为青刺果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园艺技术校内实验室进行。试验所需外植体为野生青刺果母株上的一年生新枝,于2016年11月3日上午在天气晴朗时采自云南省丽江市周边山上。新采的外植体用湿报纸包裹,防止水分流失,取样后立即保藏于4 ℃冰箱中。
1.2 培养基条件
以MS、WPM、SHb、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相同浓度的激素,并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均为30 g/L,琼脂浓度均为8.0 g/L,pH值5.7~5.8;培养基在121 ℃条件下灭菌15~20 min后冷却备用。光照时间昼夜交替为12 h。
1.3 试验方法
2016年11月3日,从丽江周边山上取野生青刺果一年生枝健壮部位,剪去花蕾、叶片,剪成长2~3 cm带有2~3个茎刺的茎段,用洗涤剂清洗后,用流水冲洗10 min。将冲洗好的茎段放入烧杯中移至无菌工作台,先用75%酒精消毒50 s,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0.2%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 min,无菌水冲洗3次,分别置于MS、WPM、SHb、1/2MS培养基中,并分别置于13、18、22 ℃条件下进行培养。每个培养瓶中放3个外植体,1周后观察记录培养基内茎段生长情况。
将野生青刺果茎段分别接种在MS+6-BA 0.5 mg/L+NAA 0.5 mg/L、WPM+6-BA 0.5 mg/L+NAA 0.5 mg/L、SHb+6-BA 0.5 mg/L+NAA 0.5 mg/L培养基中,并分别置于13、18、22 ℃条件下进行培养,1周后观察记录培养基内茎段生长情况[2-3]。
2 结果与分析
青刺果接种到MS、WPM、SHb、1/2MS培养基中,并分别置于13、18、22 ℃温度条件下培养2周后,经观察可知,青刺果茎段没有生长迹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青刺果逐渐被污染。
将野生青刺果茎段分别接种在MS+6-BA 0.5 mg/L+NAA 0.5 mg/L、WPM+6-BA 0.5 mg/L+NAA 0.5 mg/L、SHb+6-BA 0.5 mg/L+NAA 0.5 mg/L培養基中,并分别置于13、18、22 ℃温度条件下培养2周后,经观察可知,青刺果茎段也没有生长迹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青刺果也逐渐被污染。
3 结论与讨论
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无性繁殖方式,不仅繁殖系数高,而且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能够很好地保持材料性状已经获得的遗传增益[4]。
该试验结果表明,将野生青刺果植物茎段分别培养在MS、WPM、SHb、1/2MS培养基中以及添加了6-BA(0.5 mg/L)、NAA(0.5 mg/L)激素的MS、WPM、SHb、1/2MS培养基中,其茎段不产生愈伤组织,也无生长的迹象,说明野生青刺果植物茎段不适合在MS、WPM、SHb、1/2MS培养基中以及添加了6-BA(0.5 mg/L)、NAA(0.5 mg/L)激素的MS、WPM、SHb、1/2MS培养基中生长。
此外,野生青刺果植物茎段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自身逐渐产生菌,导致青刺果茎段无法生长,其原因可能与本试验的消毒处理方法有关。下一步,应优化消毒程序,更换消毒试剂。导致野生青刺果植物茎段无法生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材时节不适宜,取材的时间是11月,正是处于青刺果盛花期,但青刺果开花期较早,春节前后即开花,花期1~2个月[5],此期有可能青刺果茎段处于生长末期,外植体对诱导反应迟钝或无反应[6]。对于青刺果茎段培养失败的另一原因可能是木本植物的位置效应比较明显,不同取样部位,培养结果不一[7-8]。
4 参考文献
[1] 范志远,习学良,欧阳和,等.青刺果的植物学特性及其人工栽培技术[J].西部林业科学,2005(4):47-52.
[2] 张宇,蒋召雪.野生青刺果研究综述[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4-36.
[3] 郑鹏,张玥.我国青刺果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14624-14625.
[4] 杨晓红,林洋,于建军.短梗胡枝子优良单株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30(2):59-62.
[5] 和琼姬,和加卫,王宇萍,等.青刺果研究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7):74-78.
[6] 郑春明,罗君琴,吕伟德.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4-65.
[7] 王水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9-60.
[8] 杨建华,范志远,李淑芳,等.青刺果育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2(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