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对作文批改的启示
2017-09-06陈艳燕
陈艳燕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当代伟大的语文教育家之一,他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对现今的语文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为了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的认识到个人写作的缺陷和改正方向,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对作文进行批改,让学生在批改中了解作文批改的意义,使学生通过批改提高写作能力,达到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 批改意义 批改原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教育难点之一。作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作业形式,学生要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于作文这种复杂的作业形式中去。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在一篇作文完成之后,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对文章的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举行点评的过程,是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一步。
一.作文批改的现实意义
针对作文批改的现实困难,叶圣陶先生提出作文批改“实为作文教授之要着”的理念,还将批改规定为了两部分,批与改。他认为批的过程,是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对于命题向学生进行提示,但不要太多,然后引导学生琢磨作文命题的关键,想清楚怎样写才能将作文下对。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对学生进行提示,告诉学生应该在那方面改正,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改才可以将文章改好。
作文的批改是协助学生将作文改得“通”,改得“好”。對于一篇“通”的文章,叶圣陶先生是从文章的词句和整体上进行规定的。文章的“词”要用的恰当,字字斟酌,句句思考,不可轻视。文章的篇章要结构紧凑,思维缜密。反之这篇作文就不符合作文的基本要求,也就不“通”。“好”可以归纳为“诚实”和“精密”。一篇好的作文“通”是基本的要求,只有通顺而结构严谨,才可以称得上形成了文章。为了讲作文改得“通”和“好”,教师和学生都要为文章的批改付出努力。
二.作文批改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批改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不仅是学生当前写作水平的实际,还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实际,或称赞,或批评,不可千人一面,要使学生从这次批改中认识到不足,了解自己的改进的方向,争取每一次批改都使学生有收获,有提高。
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有许多错误应当改正。但是,如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大幅度的更改,通过对主要段落内容的删减和增补、对文章语句的反复推敲,使文章的思想表达更为深邃,层次更加鲜明,过渡流畅、自然,词句运用精确严谨,这的确会形成一篇可以称得上写作范文的文章,但这已经不是学生的文章了。它只不过是被教师个人思想的条条框框所切割和规矩后的“畸形”文章。因此教师批改作文的首要原则是目中有人,将目光着眼于学生,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教学思想。
2.批改的系统性。对于作文中的其它问题,只要不是明显的病句,还可以忽略,只要学生可以达到此次写作的目标即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倾向和容易犯的毛病,如语言表达废话连篇,滥用、乱用关联词语等,并不是不重视。而是在某一特定阶段,作为批改的重点目标,反复多次的强调即可。
对于学生而言,全篇文章的大幅度的批改,弄的原本的文章面目全非,可能会降低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将每一篇文章,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的批改,不仅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
批改的系统性还体现在一篇文章的批改上,有始有终。在批改一篇文章时,不能仓促而就,必须进行全篇的阅读。只有系统性的批改才是对一篇文章的公正性的评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于其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要力求批改时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不可片面,有失公允。
3.批改要有分寸。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在批改时,改得恰到好处,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法,需要教师批改时精确把握批改的尺寸。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或进取之处,教师要明确地指出来,加以表扬。对于作文中的缺陷,可以进行修正,但是更改时要保留学生的原意。对于缺点较多的文章,教师批改的分寸体现在针对具体的问题,善意引导,以防伤害到学生写作的乐趣,产生畏惧的心理。
4.倡导学生自改。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在作文教学中,一向是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基于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教师应倡导学生自己修改,将文章的修改优先权还给学生,并且将学生能否自改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
相对于教师的旁观者的身份,学生才是作文的创造者,他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改属于自己的文章。长时间的教师批改,使学生遗忘了自改的必要性。他们依附于教师的批改,将写作的任务单一的化为了“写”,忽视了“改”。
为了使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的提高,独立为文,倡导学生自改,是当今语文教育关于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通钢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