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站对接模式下生鲜蔬菜物流配送的实证分析
2017-09-06王剑芳
王剑芳
一、实证分析
1.调查的设计与实施。①调查的内容。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个人情况;消费者需求情况;蔬菜小站的需求情况;消费者满意度。a.个人情况:个人情况主要包括基本信息,通过这个部分可以了解样本的个人特点。b.生鲜蔬菜的需求情况:主要包括安全性、新鲜程度、绿色食品、价格、送货上门等维度进行分析。c.蔬菜小站的需求情况:主要包括对于购买模式的接受程度、价格的接受程度、购买频率、消费金额等。d.消费者对于蔬菜小站满意度: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绿色食品、新鲜程度、食品可追溯、方便程度、价格配送、及时退换货难易度等。②调查的对象。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通过阅读文献设计了“农站对接模式下生鲜蔬菜产品市场调査问卷”。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昆明各密集居住区民众,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6%。
2.调查结果与分析。①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在所选取的样本中,45.74%的是位于25-30岁的受访者,他们中大部分是刚刚结婚的人群,由于与父母分开居住,两方均有工作,很少有专门时间去市场进行购买;25.56%的受访者位于20-25岁,他们中大部分是自己一个人居住的白领;56.69%的受访者是女性;在所有受访者中52.47%是企业员工,经常加班,没有专门时间去市场买菜;6.73%的少数受访者待业在家,一般是家庭主妇,有时间进行蔬菜专门购买;47.89%的受访者家庭月人均收入在4000-5000元之间,属于中等消费水平;23.77%的受访者家庭月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一般都有不错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
②消费者需求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对于生鲜蔬菜的需求情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蔬菜小站”运营的成功与否,在调查中,有56.95%的民众没有专门的时间去购买蔬菜,这一部分对于生鲜蔬菜的定点消费需求量是巨大的,28.7%的受访者偶尔有时间进行蔬菜购买;有一半以上民众由于缺乏购买时间,只能将就在附近的卖菜小贩处进行购买;只有6.73%的受访者有专门时间去农贸市场进行购买。在消费者对于生鲜蔬菜的需求度中设置了消费者对于生鲜蔬菜的要求情况调查,在调查中发46.63%的消费者十分重视蔬菜的安全性,由此可见食品的安全性是消费者首要关注的问题;有19.28%的消费者同时也很重视生鲜蔬菜的新鲜程度;在25-35岁的年轻主力消费人群中,由于缺乏专门的购买时间,同时对于电商等新的消费方式十分热衷,因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对于送货上门的需求度很高,而13.46%对于价格方面的问题觉得无所谓。
③蔬菜小站需求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在调查中,绝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蔬菜小站”的购物模式持乐观和支持的态度。52.91%的消费者表示出自己对于“蔬菜小站”购物模式有很大的需求,并且非常愿意参与到此购物模式中,由此可以看出,“蔬菜小站”购物模式具有很大的消费群体;24.66%的消费者表示对于“蔬菜小站”购物模式十分看好,并且愿意参与到此购买模式中;14.35%的消费者对“蔬菜小站”购物模式表示中立态度,觉得此购物模式自己有可能会进行尝试;而8.07%的消费者觉得“蔬菜小站”购物模式不会影响自己的购买模式,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购买。
④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消费者对于新模式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其运行的可行性及口碑,22.42%的消费者觉得食品安全很重要;19.73%的消费者则觉得新鲜程度很重要;仅有5.38%的消费者觉得绿色食品重要;对于“蔬菜小站”购买的生鲜蔬菜满意度与影响不愿参加“蔬菜小站”生鲜蔬菜购买的因素之间有重合也有区分。
3.通海生鲜蔬菜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①“小生产、大流通”的矛盾,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加強。通海现有的蔬菜物流配送模式是“生产者是分布在农村数量众多的单个农户,分布高度分散,而消费者广泛分布在各大城市,同时也不能方便地对生鲜蔬菜进行辨识和购买,这就造成了生产、消费方式是分离的、不相连的”传统物流配送模式,其特点表现为生产和销售之间存在着“小生产、大流通”的问题与矛盾,没有形成良好的“产销”对接。而目前大多数农民没有能够长期固定的购买商,蔬菜的运输、包装、装卸等物流作业环节更是随机寻找合作伙伴。高效的供应链应该保证供应链每个环节相互之间都是相扣的整体,各自明确分工,通力协作。而目前通海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②缺乏供应链稳定机制,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博弈。目前通海生鲜蔬菜供应链成员之间不能通力合作,存在博弈。一旦出现什么风险或是损失,各主体都会选择直接把风险和损失转嫁给其他供应链成员,相反,有利益可图时,各主体就会争先恐后,这样就造成了成员间的矛盾,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转,这暴露出通海生鲜蔬菜供应链缺乏稳定的协调机制。在市场背景多变的情况下,各主体间都存在数量、质量和时间的违约,很多时候引起了不必要的争端。这些问题说明了通海生鲜蔬菜供应链各主体间存在博弈,也体现了目前生鲜蔬菜供应链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就产品质量、利益分配等没有一个具体标准,使得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在合作的时候出现利益纠纷,不利于供应链平稳运转。
③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通海蔬菜的生产历史悠久,但是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生鲜蔬菜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蔬菜规模化种植起步晚、标准低。当地的农民大多按照他们自己的习惯和经验进行生产,忽略掉去学习科学的种植生产方式。由于没有严谨的管理和引导,有部分农民可能会受利益的诱惑在生产过程中不能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操作,如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中,选取低廉的劣质甚至有害的产品,这就注定了农产品在源头降低了标准和质量,达不到居民和超市对生鲜蔬菜的标准期望。
④生鲜蔬菜的物流成本偏高,冷链物流网络不健全。通海生鲜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晚,生鲜蔬菜的冷链网络更是发展较为迟缓,对冷链物流网络调研发现,通海生鲜蔬菜的流通缺乏完善高效的冷链体系,致使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物流过程效率低、损耗高,物流成本偏高。没有完善的冷链物流网络和优秀的冷链技术,无法控制生鲜蔬菜在流通中的损耗率。由于冷链服务的缺乏,很多生鲜电商只能无奈选择自建冷链,但是冷链造价高昂、技术服务支持不到位等多方原因导致物流成本高居不下。
二、通海生鲜蔬菜物流配送“小站+基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模式的构建。基于传统模式的弊端,我们设想的“蔬菜小站”就是为了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产品供应模式。以 “蔬菜小站”为核心的农站对接这种模式的典型便为“小站+基地”模式,指的是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由小站主导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小站的蔬菜供应商来自与小站合作的通海各家农户,小站分布在昆明各个密集的居民住宅区,顾客在网上订购需要的蔬菜,依靠网络平台销售配送小站辐射范围内的住宅区送货上门。提出农站对接模式后其可以成为居民采购生鲜蔬菜的主要方式。农站对接的经营模式不仅提升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切实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还减少流通环节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农站对接”能有效减少生鲜蔬菜的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鲜蔬菜的积压、交易难问题,因此可以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的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目前农站对接的主要模式就是“小站+基地”的经典模式,将小站作为与农户对接的主要对象。随着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市场对生鲜蔬菜的需求不断增加,“农站对接”这种新兴的农产品流通使得在小站和农户对接的模式会越来越普及。
2.模式的实施。①以小站为核心构建逆向生鲜蔬菜网络追溯体系。在经营农产品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不仅是其他超市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而且是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小站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经营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上,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为了实现整个目标,小站需要从源头做起,确立农产品安全标准,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信息记录和传递,清晰的划分责任,做到生鲜蔬菜流通全过程的可追溯。可追溯制度的实施需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维护,增加消费者对该追溯机制的信任。要想可追溯体系能够持续运转,需要供应链各环节的紧密配合。
②建立一站式供應商稳定管理机制。提出生鲜蔬菜物流服务一站式信息化网络系统,建立物流信息一站式相关联的物流信息一体化及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一体化服务模型;通过对生鲜蔬菜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生鲜蔬菜整个流通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共享,为物流服务供应商和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同时,该系统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地对生鲜农产品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并对相关数据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发布,实现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与监控。生鲜蔬菜物流服务一站式用网络化系统从实现角度看,由不同的主体构成,各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③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完善信息管理机制。众所周知,信息平台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小站作为供应链中的主导者,要配合政府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将供应链的其他主体连接起来,务必做到对供应链的每一环节实时把控。在建立信息平台后,要主动开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一体化的水平,提升各环节的反应速度,保证流程的畅通无阻。同时还要完善信息管理机制,与上游的供应商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项目基金:红河学院2016年度转型发展子项目(项目编号:CXRS161003)]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