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2017-09-06王钧
王钧
中国民族声乐是世界多元文化资源中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美声唱法中的相关歌唱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民族声乐是民族特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多方面的独特民族个性、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各民族音乐风格艺术处理方式的体现,可以更好地彰显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中国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同时保持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就必须融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元素,从唱法和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入手,保持多姿多样的艺术风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民族声乐的教学,进一步拓展民族声乐训练思路,多方面吸收先进经验,构建民族声乐教学的新模式。对此,业界学者多有研究,《民族声乐教学新论》(王士魁,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即是其中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成果。在书中,王士魁教授提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要立足共性、发扬个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注重声乐教学理论的发展,通过与教学实践的交融积极探索出既符合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又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
《民族声乐教学新论》一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共十篇文章,主要涉及声乐教学的思考与研究。在声乐教学的哲学思考中开创性地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指导声乐教学。当然,这不是要每一位声乐教师都成为哲学家,而是指通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其内在规律性并根据教学需要在声乐教学中灵活运用和实践,实现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书中同时提出了声乐教学中的听觉话题,认为声乐教师的听辨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基本条件。作者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民族声乐训练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问题,对启发式教学和个性化的声乐教学理论进行了阐述,认为要结合教学实践将声乐表演的技能训练作为声乐教学的基础,将实现学生歌唱“灵性”的激发和声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作者还结合自己长期声乐艺术实践给出了自己的感悟,对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中篇一共包括七篇文章,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对民族声乐教学经验的总结。他以全新的视角对抽象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形象化的阐述,通过声乐教学探索提出包括“闪光点”、“调味品”、“十字纵横论”、“秤与砣”、“艺术字”、“放风筝”、“内循环”多种民族声乐教学新理念,并且在每篇文章后都给出了具体详细的教学案例,方便民族聲乐教师教学使用。下篇是声乐教学实践篇,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到全国各地高校讲学的部分讲稿,内容有“从声乐内涵看中西方异同”“用心歌唱、继承、发扬和创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立身之法”等。
该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对现代民族声乐教学有很强的启发作用。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作者创新性地提出采用直线教学与辩证思维互补的教学方式,实现理性思维与联想思维结合,拓宽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路,对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指导价值。比如在书中提出了“闪光点”的新概念,在介绍时提出寻找歌唱“闪光点”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在练声中体现出来的,一个是在歌曲演唱中体现出来的。有的人唱歌与练声结合不起来,有的人练声一般,但歌唱突然会冒出一个非常捧的字,这就是“闪光点”。对此,老师就要及时指出,甚至可以让学生单独进行反复练习、感受、揣摩,等学生记住了这种好的状态,再举一反三,贯穿于其他乐句的演唱中。作者提出的“中低声部民族化”“声乐教学个性化”“运用哲学原理教学”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对中国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书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关于声乐训练时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地打开喉咙、稳定喉器,解决教学和演唱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声音有挤、卡、尖等问题,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出“吸气状态提法”训练,即在看似向外唱的同时又向里吸,这就形成气息对抗,吸气状态保持的本身也就打开了胸腔,这与肌肉群的横向运动形成了对抗,最终帮助学生打开喉咙,使气息畅通无阻而均匀,从而使字与声完全统一。
总的来看,该书内容饱满,观点新颖。作者将声乐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巧妙融合,深入浅出地提出多个教学新概念,给出的教学建议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因此,该书既可以作为声乐专业民族声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民族声乐爱好者参阅和借鉴,是一本具有较强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的好书。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