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17-09-06胡继春孙玲
胡继春 孙玲
摘要 小麦是一种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介绍了寿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适时早播、精细整地、平衡施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广大农技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安徽寿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023-01
寿县位于淮南市境内,与肥西县、霍邱县、淮南市区、六安相邻。耕地面积11.87万hm2,人口137万人,拥有25个乡镇,较早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寿县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8~14.9 ℃之间,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均呈单峰型。
寿县农业生产上以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为主,2012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11万hm2,其中,小麦面积11.37万hm2,增长3.0%左右。安徽西北地区是优质小麦产区,主要以冬小麦为主,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总量的70%[1]。现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选择优良品种
对于寿县来说,主要推广品种有烟农19、烟农21、泛麦五号、宁麦24、宁麦13、新麦21、连麦2号、扬麦23、轮选22、西农979、南农0686、扬辐麦5号、淮麦30和皖垦076等。小麦获得高产的核心是提高茎蘖成穗率,因此对于寿县乃至淮北地区应该选择早播半冬性小麦品种,特别是那些成穗率高、分蘖能力强的品种。
2 种子处理
可以直接选择包衣种子,也可以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用60%甲拌磷乳油100 mL兑水2~3 kg,倒入喷雾器中,可拌种子50 kg。
3 适时早播
适期早播是小麦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充分利用水、气、光、热等自然资源,积累足够营养,培育壮苗,从而确保安全过冬。播种早,低位大蘖较多,春节前生长充足,形成较多茎蘖。皖西北地区一般年份弱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春性、弱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近几年有暖冬趋势,大多数都推迟到10月下旬播种。
4 精细整地与开沟
为了增强土壤保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结构,需要进行精细整地,对于耕作层要深,一般情况下稻茬田为15~20 cm、旱地为20~25 cm[2]。可以实行秸秆还田,一方面可以打破犁底层;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土壤肥力。耕作后整平、耙透、耙细,从而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的作用。同时,建立麦田排灌配套设施,挖好地头沟、腰沟和墒沟,特别是开春后雨水相对增多,及时疏通“三沟”,达到排灌水的要求。
5 平衡施肥
根据测土配方情况制定施肥方案,无机肥、有机肥配施,以有机肥为主,从而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整地的同时,要施足基肥,主要以过磷酸钙、纯氮、氯化钾和有机肥为主。为了不让小麦在中后期脱肥早衰,可以在拔节至孕穗期追施2次氮肥,追肥量占全部施肥量的50%左右,从而使小麦籽粒中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提高。
6 加强田间管理
6.1 科学施肥管水
为了提高小麦的分蘖率,促进小麦返青拔节,在3月中下旬追施尿素75~150 kg/hm2,在拔节前期、初期和后期进行追肥浇水。为了保证小麦安全越冬,要及時对小麦进行灌水,同时可以防止断垄缺苗现象。一般情况下,可以分2次灌水,第1次是在抽穗扬花期进行,达到粒大、粒重、保花、增粒、促灌浆,防止根系早衰;第2次灌麦黄水,为第2茬作物复播做准备工作,以补充水分。
6.2 化学调控
小麦倒伏分为2种,一种是茎倒伏;另一种是根倒伏;小麦倒伏主要以茎倒伏为主。倒伏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大,形成小麦群体过大,通风条件不良,田间郁闭;另一方面造成小麦旺长徒长,如果后期出现大风天气,由于节间过长易发生倒伏[3]。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施肥浇水,可用壮丰安兑水对起身期麦苗进行喷施,并且对于冬季旺长的麦地,可以追施1次。
7 病虫草害防治
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小麦蚜虫、粘虫和吸浆虫等,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可用吡虫啉、磷酸二氢钾和多菌灵兑水喷雾,从而可以延长小麦生长期,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每隔7 d左右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小麦播种后15~20 d是杂草生长的高峰期,化除重点放在小麦幼苗期,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4],选用除草剂巨星、百甲合剂、骠马和百草敌等进行茎叶喷雾,使防治效果达到较佳。
8 收获
为了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将收获后的麦秸秆还田,所用工具应无污染、卫生、清洁,防止发生化学污染[5]。
9 参考文献
[1] 丁瑞芳,寇路君.小麦高产栽培理论及其在淮北麦区的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3):158-159.
[2] 孙立学.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28-30.
[3] 高健,张现雷,康守瑞.浅谈实施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46-47.
[4] 刘云,张宁,程静.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4):88-90.
[5] 彭敏.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