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甬优晚稻品种高产栽培技术
2017-09-06李忠
李忠
摘要 介绍了嘉善县甬优晚稻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精细整地、适时播种、精细浅插秧、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甬优晚稻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浙江嘉善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020-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晚稻的高产创建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嘉善属于“长三角”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土壤为典型的青紫泥黏土,pH值5.5~5.8、轻度偏酸,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丰富。耕作层厚度平均在12 cm以上,保肥性好。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适宜水稻的高产栽培,具有创建晚稻高产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通过甬优品种引进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2011—2015年5年间,最高产量分别达到12 169.5、12 820.5、14 224.5、13 608.0、13 963.5 kg/hm2。
嘉善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是全国30个产粮大县之一。晚稻是粮食生产的主栽作物。2011年由农业部列项的“嘉善县晚稻超高产万亩示范方推广项目”引进了甬优12、甬优538和甬优1540等超级杂交稻品种,在全县晚稻主栽区西塘镇、陶庄镇、干窑镇和大云镇粮食专业合作社设点示范。种植面积从当初的逾2 hm2扩大到现在的1 333.33 hm2左右。通过现代化农机与新型栽培技术的集成组装,实现了超高产的预期目标。2011年甬优12产量12 169.5 kg/hm2,创嘉善县晚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历史记录。此后近几年来,甬优系列杂交稻连年平均产量12 t/hm2以上,开创了嘉善县晚稻单产的新历史。甬优系列品种的优点是增产潜力大,缺点是干尖线虫病、稻虱和大螟等抗性较差。在栽培上要对此足够重视,首先做好种子处理、防止种传病害;其次注重田间管理、加强病虫防治。本文介绍了嘉善县甬优晚稻品种高产创建的具体栽培技术,以期为晚稻高产栽培和创建高产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1 精细整地
冬闲田实行冬翻风化,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插秧前20~30 d耕第1遍,插秧前3~4 d耕第2遍整平。目前,耕地与整地绝大部分采用中型拖拉机,带来插秧时的水田水平度差,导致高处长杂草、低处苗受淹、肥料流向不均匀,造成了植株生长的差异。建议更换机械,精耕细作。晚稻主产区地势低洼易涝一直是制约晚稻高产和及时收割的一大瓶颈,并直接影响到后季春粮播种的面积和产量。2011—2016年间晚稻收获阶段降雨较多,因地势低洼、排水体系不合理,导致雨后收割机不能及时下田抢收或在收割时的陷机现象经常发生。因此,根据本地实际,对于长度80 m以上的水田必须构建两头排水设置,建立灌排两用的灌排体系(包括机埠和沟渠),沟底必须低于田面30 cm以下,才能灌排通畅。
2 适时播种,育短龄健秧
甬优系列杂交稻品种生育期长,应提早播种。一般5月15日播种,大田用种量18.75~22.50 kg/hm2、育秧300~375盘/hm2。采用专用基质叠盘暗发芽技术,17%杀螟乙蒜素浸种48 h后,机械播种,既培育壮芽,又节省人工。采用尼龙大棚半旱式育秧,秧龄15~20 d、叶龄3.1叶、苗高15~20 cm时移栽[1]。
3 精细浅插秧
插秧采取匀株稀植,行距30 cm、株距20~22 cm,每叢插1~3本,机插后5 d内采取人工补苗。在用种量上个别农户播种过密的现象有所抬头,在机插中又出现了丛插或明显的缺丛少株。据考查,机械插秧缺丛5%以上田块最后产量平均歉收450 kg/hm2以上。建议甬优品种的插秧密度掌握在30 cm×20~22 cm,利于大穗、多粒,发挥高产优势。为验证现代机械插秧与人工插秧的增产效果,2011年在甬优8号示范点,开展同行株距机插与人工插秧产量对比试验,虽然机插5%的缺丛率,没有采取人工补苗和丛插匀苗等措施,但最终测产结果还是机插秧平均产量9 429 kg/hm2,较人工插秧平均增产475.5 kg/hm2。增产原因是机械插秧深度控制为2 cm(不漂不倒为度),插后基本不蹲苗,10 d出现低节位分蘖。人工插秧深度一般达到3.5 cm,导致低节位分蘖极少,分蘖始期较机插至少迟5 d。可见,秧苗浅插,能产生早蘖多蘖,利于增产。
4 科学施肥
施肥增产的技术手段都围绕着“增穗、增粒、增重”三要素而展开,实现“早发、稳长、后健”。根据本地区的土壤性质,实行基面肥与多元肥结合、长效有机肥与速效氮化肥搭配;针对晚稻不同生育阶段,采取侧重性施肥,重点划分基肥、面肥、分蘖肥和穗粒肥。一般施全层有机肥6 750 kg/hm2左右、碳铵375 kg/hm2+磷肥450 kg/hm2耙面。插秧后5 d施尿素150 kg/hm2促蘖。插秧后15~20 d施水稻专用肥450~600 kg/hm2,幼穗分化前5~7 d施进口三元复合肥225 kg/hm2(如叶色褪淡明显,加尿素75 kg/hm2)作穗肥。抽穗前后结合防病分别用喷施宝叶面追肥2次。叶面追肥是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总粒数已经定型后,通过增加粒重来获得增产,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措施。2011年对单季晚稻甬优12进行叶面追肥试验,分别用喷施宝喷1次或2次,甬优12千粒重分别为25.23 g和24.83 g,较对照分别增加0.8 g和0.4 g。
按有效穗数245万穗/hm2、每穗130粒测算,喷2次叶面肥可增产近360 kg/hm2。甬优杂交水稻品种因穗大粒多,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5 合理灌溉
水的运筹以节能灌溉为原则[2]。微水插秧,经历1~2 d的竖苗期后,灌水以不淹秧苗叶枕距为前提;进入高温时节寸水护苗。当每丛总茎蘖数达到10个时,开始放水露搁田。在搁田达标后,保持间隙灌水,湿潮田土至完熟[3]。
6 绿色防控,统一植保
水稻干尖线虫病、恶苗病、纹枯病和叶蝉、稻虱、稻纵卷叶螟、大螟、蚜虫等简称“三病五虫”,为本地区近年晚稻植保防控的主要对象,实施统防统治。首先采取物理防控,在示范区核心方内每间隔30 m安装防虫灯1盏,主要诱杀鳞翅目害虫;其次是高效、低残留农药的规范化使用,恶苗病、干尖线虫病通过药剂浸种防控,纹枯病在搁田前后分别用满穗或井冈蛇床子素防控。分别用丙溴磷、吡虫啉、氟玲脲、噻嗪毒死蜱、福戈和稻腾防治叶蝉、稻虱、蚜虫、稻纵卷叶螟3~5次,实现安全植保[4]。
7 参考文献
[1] 温娇萍,朱成,黄良萍,等.三系杂交晚稻乘优668在江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6(9):2187-2189.
[2] 王月平.稻麦轮作中单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上海农业科技,2013(6):45-46.
[3] 刘良英,周红华.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70.
[4] 王德正,王守海,袁毅,等.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1(4):43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