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长垣黄河古与今
2017-09-06李建新郑喜莲
李建新 郑喜莲
“九曲黄河,千秋功过”。这是人们对母亲河的历史评说。而“一条大河好风光”则是当代长垣人对古老黄河生态治理的赞许与讴歌。
地处豫鲁交界处的河南省长垣县,夏朝时被称作“鸣条”古地。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老的黄河就流经此处。伴随着滚滚的黄河波涛,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的奴隶制战争——夏商“鸣条”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从此,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到处都充满了黄河的故事……
黄河的故事
很久以前,这里就有黄河女神的传说。在上古时期,黄河岸边住着一位名叫简狄的姑娘。她心灵手巧、美丽活泼,后来成了帝喾的妃子。在跟随帝喾教化先民种桑养蚕、农耕渔猎的同时,还亲自劝化妇女们纺麻织帛。传说简狄婚后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孩子,曾多次到郊外祭祀媒神,希望上天能赐给她一个儿子。初夏的一天,简狄正与几名宫女在黄河滩上嬉戏玩耍。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只类似大雁的“玄鸟”,落在了简狄身旁,抖了抖翅膀产下了一枚晶莹圆润的鸟蛋,而后冲着简狄叫了两声就振翅飞走了。简狄感到很惊奇,就赶忙跑过去把鸟蛋捡起来捧在手中。这时几个同来的宫女也都围拢上来,争着要看鸟蛋,简狄唯恐鸟蛋被争来抢去而掉在地上,就顺手将鸟蛋放在口中。谁知道这鸟蛋刚一入口就顺势滚落简狄腹内。众姐妹见状都十分惊讶且感无趣,于是只得簇拥着简狄返回家中。
简狄是位奇女子,她不但知农桑、懂医理,而且通晓天文。待众人离去后她便认真推算了一番,知是天意,心中暗喜。不久,简狄便发现自己怀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契。契天性聪慧,相貌英武。在母亲的悉心培养教育下,很快成长为一个有胆有识、贤名远播的大英雄。他曾经帮助大禹治理洪水,后来被大禹封在商地,成为商部落的首领,亦为殷商民族的始祖,这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上古传说。相传,契的母亲简狄活了100多岁,死时上百只燕雀围在身边尸首百日不腐,面目如生。死后被天帝封为黄河与丘水的神母,于是就有了黄河女神的传说。
简狄心地善良,被封为黄河神母后,对两岸百姓更是荫护有加。百姓感念其功德,便在临黄地区遍修河神娘娘庙,不少地方还由此源起了规模不等的娘娘庙会。千百年来,伴随着庙会上空的缕缕青烟和激越深沉的黄河号子,黄河女神的动人故事也在黄河两岸传唱不息。
龙与凤的交融。众所周知,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诞生的龙凤文化,其实是黄河文化的衍生物。而龙与凤则分别是夏、商两大古老民族的图腾崇拜物。龙的原型应是鳄鱼或曰“蛟”,夏民族的先民们因对其畏惧转而对其崇拜有加,使之成为民族图腾;凤的原型则是青鸟或曰“玄鸟”,起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古老传说,因此玄鸟与商部落的发端以及殷商民族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那渴求人丁兴旺的氏族部落时代,生机盎然和生殖力强盛是人们的企盼,青鸟或曰“玄鸟”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殷商民族人类繁衍的崇拜物,凤就是由“玄鸟”演化而来的民族部落图腾。
夏朝时的长垣处于夏民族领地的东部边缘,“鸣条”之战结束后,随着夏王朝的覆灭和商汤安阳定都,大批殷商民族西迁中原,长垣成了夏商两大氏族部落的最早交融地,自然也成了象征华夏文明的龙凤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衍生了具有龙凤文化特质的长垣先民。可以想象:在古老的黄河之滨与中原大地,显赫的夏、商两大民族图腾中龙是众兽之君,凤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呈灵异;一个高贵雍容而显祥瑞。古老的民族生殖崇拜与神性的互补对应,使龙与凤和谐交融地走到了一起,伴随着古老黄河的滚滚波涛,衍生出神圣的龙凤文化。
奔腾的巨龙
千百年来,长垣人民在激越深沉的黄河号子中,捕鱼狩猎,辛勤耕耘,寻觅爱情,繁衍生息。春秋时,首任蒲邑宰的子路,曾带领乡民开挖文明渠,开了长垣引黄灌溉的先河。然而,滚滚黄河毕竟是自然天体的一部分,在哺育人类繁衍生息的同时,也有其桀骜不驯的狂放野性。这种野性所形成的洪灾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沉重灾难。有关资料显示:黄河流经长垣曾先后3次改道,自宋以来,大小决堤124次。每次洪灾经过,都会造成田园村庄被毁,大片良田遭淹,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几次特大洪水曾给沿黄人民带来灭顶之灾。原本富庶的长垣大地出现了“老死荒丘少啼饥,遍地新坟人烟稀”的悲凉景象。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上游自阳武经延津、封丘穿过长垣南部直抵东明。当时,长垣谓之匡城治所在今司坡一带。洪峰所至,直扑县城,全城百姓苦不堪言。此后10年间,城池被洪水围困6次,无奈之下,只得于金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东北柳冢。继之,黄河于长垣境内又折头东北,并多次顺堤行洪,使西岸之柳冢县城屡遭水灌无法存在。势不得已,又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之农历二月十九复迁县治于蒲城旧治即今长垣老城,并由此源起了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九例古会。
英雄的史诗
面对黄河的无情肆虐和泛滥,勤劳智慧的长垣人民从未停止过抗灾自救和对黄河的治理,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治黄工程的伟大壮举,涌现出了无数个可歌可泣、勇于献身的治黄英雄。位于黄河长垣段周营控导工程处的“杨耿坝”,就是鲜活的历史见证。时间上溯到1933年8月,黄河暴涨,至1934年,出现连续溃堤,长垣大堤全面漫溢。临黄堤决口33处,太行堤决口7处,长垣境内水深丈余。大水过后,为尽快恢复堤防和有效防止再度出现洪峰冲刷,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决定在冯楼附近修建围堤,对洪水进行截堵。在施工中,20多名河兵和大坝员工奋不顾身,跳入激流,转运柳石捆箱和丝网砖石,苦苦奋战8个月。在最后合龙时,优秀河兵杨庆坤与耿高升因水急力竭而沉水身亡,以身殉职。为纪念杨、耿二位河兵,经数万人联名倡议,当时的河务总局将该围堤命名为“杨耿坝”。该坝现为长垣黄河河务局周营控导工程1号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黄河治理工作。1951年4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长垣县人民政府组织4.5万名民工,历时4个月筑起了黄河干流上第一座滞洪工程——石头庄溢洪堰;1958年7月,时任国家水电部部长的傅作义,在黄河汛情緊急之时亲自飞临长垣大堤,关注和指导抗洪防汛工作,极大地鼓舞了长垣军民抗洪抢险的革命斗志。
截至目前,黄河长垣段共建有各种防护控导工程20余处,基本上保证了长垣黄河段治理的岁岁平安和黄河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黄河的微笑
千百年来,桀骜不驯的黄河给长垣人民带来了无数次沉重灾难,长时期的与河为邻和与水为伴,造就了长垣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与生活品格。背井离乡的逃难历程也为长垣人走出家门、跨出乡关搭建了勤劳谋生的历史平台,同时也催生了长垣仕宦阶层的形成。从春秋先贤蘧伯玉到三国名士毛玠;从以韩弘、刘玄佐为代表的中唐六节度,到晚明时期的“小小长垣七尚书”都是长垣一度名宦荟萃的历史见证。他们每个人的身上也都带有明显的黄河印记。而这一切也都为今天几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长垣整体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按照生态水系,科学治理,综合开发,统筹推进的规划设计,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并在黄河水利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长垣县人民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开始了“国家级黄河自然风景区的建设”。不久的将来,长垣黄河滩区将成为水系纵横,候鸟飞鸣,处处绿洲,稻禾飘香的生态走廊。看!古老的黄河正绽放出温馨的笑意,并迎来生态开发、科学发展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