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文化交流
2017-09-06石宇凡
文石宇凡
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文化交流
文石宇凡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区域文化空前活跃,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我们在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厘清如何向世界推广中国民族的文化,加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的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如影随形,"润物细无声"地悄然弥散。加强文化安全最有效果的方式是把中国的精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
文化因交流而得到认同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文明交流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还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因此,对于文明交流互鉴要认识到:
(1)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2)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例如:从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到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五大洲的不同文明,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3)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所以,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
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交流,在不断地交流中,才能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中国文化,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才能让中国文化得到认同。
文化只有向世界传播,才能保证文化安全
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进入新世纪,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也愈加深刻。文化不但积淀着一个民族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还蕴含着她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国家的安全不仅是在经济政治上安全,思想文化上也要安全,保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安全显得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向文化领域渗透,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国家力量,并被列入到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在西方大国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不断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进行侵略和扩张。那么应该如何保护国家民族文化安全,把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加强文化输出正是加强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路径,其主要体现在:为了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为了让西文世界不再误解中国。不去猜测、怀疑、指责、妖魔化我们的文化,而是认同我们的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文化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文化安全不是把自己的文化收藏在博物馆里,只有当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才更加安全;向世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是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他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那么,我们有哪些民族文化需要向世界传播。
(一)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学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经验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要弘扬中医药学发展,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并影响世界。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输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开展:
(1)大力输出以中医养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比如“和谐”的“和”是会意字,左边“禾”是禾苗谷物,右边“口”表示每人都有口,这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当人人有饭吃,就会一团和气;谐是指每人都要有话语权,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医文化的精髓。当然,这也包含了中医的养生思想,这种带有养生理念和思想的中国文化传播更容易让西文人接受。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中医药传统书籍的对外出版开始起步,不断地增加更多的对外传播方式,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中国中医。
(2)把中医药文化与其他文化比如体育比赛、国家元首互访、影视剧等对外交往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走出去”。韩剧《大长今》在传播文化方面是个很成功的例子,此剧不仅推出了韩国的明星,还推出了泡菜、韩医以及韩国的生活方式和韩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观众,这种方式值得借鉴。中医药膳也可以像韩国泡菜来到中国那样进行海外推广。中医文化传播不仅传播的是产品本身,还有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像大型纪录片《中医》和《天籁五音》养生音乐,都是推广中医药很好的文化载体,逐渐被国外所接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不仅仅是中医医术,还要传播中国5000多年中医药历史和中国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大力发展中医贸易服务。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向入境旅游的外国人推介中国医疗养生机构,让老外能够体验到中医保健的魅力和神秘的中医文化。二是鼓励中国的中医药类大学和各级中医院到国外进行开展医学学术交流、开设诊所或健康养生机构,同时引进外国留学生到中国中医药院校进行游学,或者引进具有基本医学知识的外国人到中国医疗养生机构进行短期培训、实习,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三是打造中医药服务贸易平台,在这个贸易平台上首先要研究外国人对中医的健康需求,我们哪些中医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以什么样的形式“走出去”等。理清我们目前拥有的医疗与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具有的相关功能,为国内及海外华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还要通过海外华人来影响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使不懂中医的人对中医有需求。中医药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平台,中医药服务贸易应从文化切入。
(4)让中医药在海外本土化。将中医药文化输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战略布局。海外华人来中国学中医,把中医的绝活儿教给这些海外学子,这些学成的海外学子,充当了中医药文化交流的桥梁,能够让外国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医药治疗和养生方式。用中医药理论和知识帮助经过西医治疗后的病人进行康复、养生等。
(二)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文化
中国汉字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引领人类走向和谐、和平世界的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汉字书法表达了人类追求文明及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人类对和谐、和平世界的强烈意愿和期盼,传承的善的秩序、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精神世界。中国的书法艺术不论是从上下、左右、里外来进行审视,结构是完整而又紧凑,法度是森严而又变化无穷,视觉是美丽而又神奇。汉字书法时蕴含的精神,是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共享的文明成果和共有的人文财富。其和谐精神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公平、宽容、和平相处的活样板。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艺术性地植入中国书法元素,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吸收中国书法篆刻元素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到上千件中国书法精品装扮奥运场馆,再到梦幻般地以中国水墨画卷形式贯穿整个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国书法以中华民族文化图腾般的核心形象,引起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强烈兴趣和普遍喜爱,成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书法艺术正不断走向世界。
欧洲中国书法协会于2005年9月3日在德国正式成立。协会由数位旅欧华人书法爱好者牵头,在欧洲一些国家举办展览和讲座,旨在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促进旅欧华人联谊,为华人和当地主流社会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技艺的平台。
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书法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推动中国书法教育和普及,设立中国书法周,为书法教育普及活动建立一个国际型的恒定平台。
汉字书法传播不单是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而更重要的是用书法精神去教育和培养后人的德性品质,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书法作品的价值往往表现在作者高超的书法技艺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蕴含在字体里的人文精神。世界文明的进程需要我们把汉字书法艺术文化引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要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勇于创新,善于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繁荣、发展、完善中国汉字书法事业。让汉字书法精神冲破千山万水的阻隔,扩散到四面八方,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和谐进程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
戏曲是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所有艺术门类的集大成者,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地方戏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每种地方戏都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全国剧种五十年代有317个,八十年代初有360多个,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剧团的和专业及业余演出的大概有200多个,也就是说,近20多年有100多个剧种已经消亡,戏剧大省山西的剧种由49个减少到28个,等于每年有一个剧种消亡。
中国戏曲被列入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资源丰富、魅力无穷,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19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
然而,目前由于戏曲内容缺乏创新、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赢利模式不清等问题,戏曲文化在电影、电视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市场萎缩,投入下降,人才断档,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重大挑战。为了应对当前的我国戏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通过建设“中国戏曲中心”是解决戏曲产业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戏曲文化复兴的有效途径,也为国有院团改革提供重要的平台。
中国的戏曲艺术独树一帜极,为精彩,如何让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如何能让外国的观众看懂、读懂、听懂中国戏曲之美,我国一直对其进行探索、实践。例如,保留中国戏曲传统美学的程式和古装,精心改编西方经典和创作能反映现代精神的古装新戏,这类剧目“走出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方面是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中国戏曲文化推向世界,另一方面国外也逐步了解中国文化,想看一些新鲜的东西,而不仅是京剧。这几年,藏剧、秦腔、豫剧、川剧等被国外邀请演出的较多。外国人觉得这些地方戏艺术,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非常浓郁。另外,他们特别佩服中国戏曲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段,认为中国戏曲用最经济的手段表达了最丰富的艺术内涵,非常高明。中国戏曲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多样性。外国就是歌剧、话剧、舞剧,中国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戏,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有多个剧种;二是艺术手段的丰富性。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手段或争取的载体有:
一是用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剧目。我们把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剧本《海达·高布乐》改编成《心比天高》。把西方经典改编成中国戏曲便有了两层意义:在国内为中国观众所用,“拿”西方文化的精华来丰富我们的艺术,“走出去”为传播中华文化所用,有助于中国戏曲走向世界。
二是用艺术院校的师生资源,在国际交流或国际戏剧节等活动中扩大中国戏曲的影响。根据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朱丽小姐》改编的京剧。演出每场观众爆满,而且不仅熟悉剧情,更了解了戏曲艺术的文化底蕴。很多观众都说:“中国戏曲的美学意蕴,是独具魅力的。”
三是在各国的孔子学院教学和实践中,结合中国戏曲演出的内容,让外国人不仅在文学上学孔子的理论,而且也通过演出体验、体认孔子的文化,奇妙无比。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都有,通过这个载体更形象、生动地传播中国文化。戏曲演出的形式,可以加深、加快外国学员、外国观众对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认识。保加利亚国家戏剧电影学院、美国剑桥公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分别排演和共同联演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春酒》、《三人与水》、《比武有方》等剧目,在国际剧协世界大会上联袂演出,很受欢迎。
戏曲在当代的健康发展,就具有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化、弘扬民族精神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因此,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戏曲艺术既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保持个性和特性的传承十分重要,其扬长避短、顺应时代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
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综观世界,英国文化委员会用了70多年时间,建立了200多个国外分支机构。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文化产品的设计、传播机制的制定,到硬件设置,资金投入以及人员配备,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完善。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制定系统的文化传播战略,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一、加强文化教育,整体提高国民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专业的文化传播人才。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第一主体永远是真正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外国人再怎样精通中国文化,他的体会、感悟、理解,总不如中国人那样深刻与细腻。大量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断成长起来,走出国门,面对面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是文化传播在“软件”方面的必要前提。加强文化教育必须首先创造出让更多的人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努力提高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专业的文化推广人才也很重要。
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开发,传递更多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要想继续发挥对世界的影响力,必须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思考,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赋予其更多的特色与内涵,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在现阶段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中,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50%以上都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在这些领域,我国的水平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如果我们不开发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就会被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2009年,美国根据我国脍炙人口的木兰从军故事开发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不但在好莱坞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在我国也热播了很久,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文化传播的一种遗憾。
三、丰富文化品种与推广手段,创新理念,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的推广离不开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理念与行动”似乎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中国文化推广品种与手段比较单一,早已不能满足世界文化市场的需求。多年来,在对外文化交往中,我们更偏重于表演、展览、举办活动等“动态”的展现方式,而诸如出版、媒介合作等“静态”的传播手段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这个创意至上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文化的推广也应顺应时需,不断拓宽思路、创新理念,使每一次文化推广活动、每一项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的生命力更长久,影响更深远。
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加强“文化营销”,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使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渠道“走出去”。
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主体——文化企业的培育,培养一批拥有著名文化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经纪机构,以国际化的市场运作水平,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其核心是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从整体上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力量。
此外,还应加强“文化营销”,除了依靠政府的力量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在文化企业不断开拓商业性项目的同时,一些成功的跨国企业也在发展战略中倾注了对文化的关注,不仅依靠经济思维,还从文化角度思考制订企业的营销推广战略,这是很有远见的。
五、坚持开放发展,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合作。
按照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研究制定和落实对外文化贸易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我国优秀文化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1.培育文化企业国际合作竞争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优势领域加强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抢占国际文化产业制高点。鼓励各类企业和资本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文化产业投资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服务外包。提升民族文化品牌内涵,突出“中国创造”理念。配合商务部制定发布《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录》,为入选企业和项目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金融服务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2.搭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平台和渠道。深入发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作用,辐射和带动更多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际重要文化展会,提升国内展会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文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渠道拓展国际业务。借助“欢乐春节”活动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向世界展示推介我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向文化企业发布海外文化市场信息。
3.拓展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吸引外商投资我国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领域有序开放,提升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双边、多边政府间文化贸易对话与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不断增加国际话语权。鼓励文化企业与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配合”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沿线城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扩大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贸易往来,发挥各地自贸区开展文化贸易的优势和潜力,引导中西部地区文化贸易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文化贸易格局。
曾经有许多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他们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也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如影随形,“润物细无声”地悄然弥散。加强文化安全最有效果的方式是把中国的精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此贡献力量。作为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必将在全球的文化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目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