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海草房民居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2017-09-05于露
于露
【摘 要】本文在分析海草房的基本特征,海草房衰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根据海草房的价值评估系统,对海草房进行分层分级保护策略。通过划定核心保护区、风貌保护区、协调发展区三个保护层级,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同时尊重居民意愿,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发挥建筑师的创造性和引导性,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创造出更适宜更实用的新型海草房。
【关键词】新型海草房;分层分级;保护策略;工业化
高耸的屋脊,蓬松的屋顶,以石为墙,海草覆顶,浅褐色中透着灰白调子,远看似浑圆的风帆,这就是山东沿海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海草房民居,是山东珍贵的传统民居文化遗产。海草房是历史上胶东人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当地气候、材料、生活习俗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产物,在长期农耕渔猎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包含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和智慧,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1.海草房的生态性、地域性特征
海草房广泛分布于胶东半岛的威海、青岛、烟台等沿海地区,荣成最为集中。 此次海草房调研范围涵盖俚岛镇、港西镇、宁津、寻山等地,共37个村,4727户。
1.1生态环保的建造材料
建造海草房的基础材料有海草、花岗岩、木材、麦秸、笆条等,本地开采的花岗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热稳定性良好,是优良的墙体和地基材料。产于近海的海草含有大量的胶质和盐分,不怕虫蛀,持久耐腐且不易燃烧,房屋具有冬暖夏凉、坚固耐久、百年不毁、居住舒适等特点。
1.2特殊的营造技艺
海草房的工艺十分复杂,先后共七十多道工序,需要苫匠、木匠、泥瓦匠、石匠四个工种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多个小工协助。先备料,由木匠砌墙,木匠再上梁架,最后苫顶,苫作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艺。①
1.3建筑形式与气候适应性
海草房的建筑形态和平面布局与胶东的地理气候特征、民俗习惯关系十分密切,村庄多选在临海阳坡的平坦地区,呈条状平行式展开,南北向主街宽,东西向次街窄,正房山墙相接,有利于阻挡海风、台风,抵挡冬日寒流,而海草不易燃的性能也保证了接山组合方式的延续。②屋顶多为50°左右的人字披顶,屋顶高度是墙高的1.5倍,利于迅速排水,并改善了石墙抗压不抗剪的性能,一定程度上增加房间进深。
2 .海草房衰败的原因
2.1建造材料的枯竭
由于放纵过度的海洋捕捞,泛滥无序的人工养殖,加上工业化生产对海水的污染,使大海的生态系统受损,失去平衡,侵占和破坏海草的生长环境,使得野生海草资源濒临灭绝。
2.2建造技艺失传,苫匠后继乏人
苫作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工艺,需要爬上屋顶高空作业,与泥土、海草为伴,大多数苫匠是靠父辈、师傅的言传身教再加上后期实践摸索,不断熟练。但随着海草房越来越少,苫匠不再吃香,年轻人嫌脏嫌累,不愿学这门手艺,而现存的苫匠最小也有五六十岁,老的老,去的去,已后无来人,苫作工艺濒临失传。
2.3 生活方式改变,造成居住格局变化
改革开放后,冲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率先发展起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来居住方式和建筑样式不断渗入。企业化、规模化的渔业企业代替了渔民原本以个体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的生活格局。
2.4旅游经济盛行,外来资本注入
随着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热门,乡村游、民宿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越来越受欢迎,如今,胶东地区依托海草房的优良资源,到荣成看海草房、拍海草房、画海草房、住海草房已成为重要的旅游项目,每年吸引着大批旅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得开发商有利可图,外来资本的盲目入侵,严重摧残着传统的海草房民居。
2.5政府保护政策不完善,修缮经费短缺
因海产养殖、海水污染等造成海草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产量减少,价格攀升,使得建造成本增加,盖海草房成了往日云烟,在如今胶东沿海很多的乡镇岛屿都会发现海草屋彩钢板顶、红瓦屋等形式的民居混合存在的局面,海草房的特色风貌不断遭受破坏。
3.保护策略
3.1生态恢复,建造材料再生
海草是海草房主要的建筑材料,保护海草房第一步是恢复生态系统,试点恢复海草养殖,不仅可以解决建造材料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带动村中的就业问题,目前人工养殖海草技术已取得一定成果。大叶藻是海草房的主要材料,养殖大叶藻的技术已成熟,荣成、莱州湾海域已逐渐开始推广。
3.2分层级保护策略
海草房现存量大,虽都为海草房,但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包括现存建筑质量及不同村庄、同一村庄不同建造年代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下海草房建造方式等方面),需要根据差异划分海草房的类别并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的给出海草房保护措施。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海草房进行分级分类,划定保护范围,分类分级制定保护框架及保护原则。
3.3 在地永续,活态传承
遗产的价值最好是在利用中得以传承,为保护而保护,遗产价值就单一了许多,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护,如何利用。真正可持续的保护是将保护、发展与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考虑,单纯的修缮只是静态的保护,应该变静态为动态,主动保护,寻找发展思路,采用“开发、更新、再利用、复兴”的循环保护思路。
3.4尊重村民意愿,探索“新型海草房”模式
苫海草房前后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工艺繁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工业化材料代替传统材料是大势所趋,机器代替手工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手工情节已经随着工匠的凋零和传统材料工艺造价的昂贵和与现代生活要求逐渐脱节。在社会发展大趋势面前,固执地抱残守缺,并非明智之举,传统建筑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也经历过多次骤变,所以变化是正常的,要积极看待。
海草房原本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民间智慧产物,但在大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味地保持原状或许有违海草房的初衷,与原住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应该不断寻求化解和互利共赢的方式,在兼顾传统风貌,保持与新时代的生产生活要求同步的前提下,允许多种保护和改造方式的存在,允许海草房的更新和发展,毕竟顺应发展潮流、尊重原住民的意愿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
①吴晓林.荣成海草房实地调查及其形式美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8.
②张葳,王梅.生态性与情态性的有机统一—海草房民居空间形态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論),2011(2):159-161.
参考文献:
[1] 陈喆.原生态建筑—胶东海草房调研[J].新建筑,2002(6):54-55.
[2] 吴天裔 . 威海海草房民居研究 [D]. 济南 :山东大学 , 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