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与思考

2017-09-05黄丹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榕江县民族民间进校园

黄丹

【摘 要】教育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学校教育应肩负起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黔东南榕江县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调查,分析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进而提出深化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

为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要求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民族地区各级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原有教学资源基础上,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笔者试以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的实践情况为例进行探讨。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是一个侗族、苗族、水族、瑶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县,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挖掘、承传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创建特色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上一个世纪80年代起,就在少数民族学生较集中的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家长支持、社会认可,学生积极参与,引起了各级教育、文化、民族、旅游等部门的广泛关注。一是建立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课题研究领导机构。为确保“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工作的实施,县教科局组建了“榕江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课题科研领导小组,明确青少年活动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榕江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项目,并制定了《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二是聘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传艺。组织熟悉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人士挖掘整理各民族传统文化,聘请民间艺人为兼职教师,组织开展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剪纸、刺绣、游戏、体育、建筑、工艺、文学和民族双语文教学活动。同时,因地制宜,组织编写适合当地民族学生的乡土教材,边教边改,逐步完善,如侗歌乡土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小学侗文各科教材等。每周安排1~2节乡土教材课时,向学生传授民族民间文化知识,通过民族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挖掘和传承。三是积极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培训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开办民族民间文化师资培训班和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研讨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到校上课、交流、探讨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经验。举办全县民族音乐师资培训班、全县“少儿艺术教育师资培训班”“榕江、黎平、从江三县民族音乐教师培训班”、侗汉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等。四是多形式、多校点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多举措推进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采用校内外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学。有的学校组织开展当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有的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如芦笙队、侗族大歌队、绘画组、刺绣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的开展民族地区学校侗汉双语教学活动等。先后在榕江县古州镇车民小学成立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栽麻镇加所小学、加利小学成立少儿文艺队;古州镇高文小学成立金芦笙表演队;栽麻镇宰荡侗汉双语教学实验班等。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注重把保护和传承寓于具体的文艺活动中,要求民族学校都要有一台自己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每年开展中小学民族艺术节展演活动,把民族文化作为主要的表演内容。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与对应策略

在调研中发现,榕江县在挖掘、承传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结合调研情况,思考如下。

1.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教育机制。在调研中发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体系不健全,未纳入有效的常规工作考核。政府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各部门统筹协调不够,在构建和完善民族文化教育支持体系上短板较多,缺乏统一的工作机制,未能在资金、政策、资源、人才、组织、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有效整合。立足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体系建设,以项目引领为主要抓手,积极构建民族文化元素库,围绕示范校和基地校建设,加强文化场馆的布局设计和项目落地,发挥政府的保障力,院校教育教学的助推力,行业协会的技术支持力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形成四力合一的培养局面,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各县教科局、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民族工作主管部门等,做好分工与合作,从总体规划到日常管理,共同组织落实与实施,监督评价,给予常态化工作保障。明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定相应的教学时数,将绩效考核机制同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效相对接,按一定的标准,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效果等方面来确保政策的有效开展。同时,制定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优质课和精品课评选,表彰先进集體和个人,对成绩显著的学校,授予荣誉称号,对教学效果突出的个人,授予称号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种种措施,激励更多的学校积极贯彻“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

2.保障民族文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在调研中发现,资金匮乏,投入不足。该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验涉及几十所中小学,由于财政困难,对开展实验所需的师资、服装、民族乐器(琵琶、芦笙等)、音响设备投入不足,直接影响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开展和实验质量。保障经费投入是确保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建立一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经费保障机制,解决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改善、教师奖励等经费问题,力争做到民族学校有一处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每个学生有一套民族特色服装;代表性(示范性)学校有一套民族常识教材;每个学校有一台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节目;有一组竞技水平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个师生有一个民族技能特长。

3.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则是民族文化教育能否坚持开展并取得实效的关键。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县多数教师均是本地民族教师,亟待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高师资专业水平和教学实验质量。加之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重,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开发,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县教科局、县民宗局、学校首先要制定民族文化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制定特殊政策,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解决师资不足及专业素质水平提高的问题。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术人才资源优势,聘请民间艺人及民族、文化、旅游、体育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进学校课堂进行教学,以解决民族文化教育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选送有特长的教师和民间艺人参加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和民间艺人的民族文化知识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民族地区高校应设立民族文化师资培训中心,定期培训来自各中小学校专任教师,加大民族文化专职教师培训力度;设立民族文化教育特岗,每年分配一定名额的指标,确保民族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为民族文化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在待遇、工资等方面要有保障,使其从教无忧。

4.强化民族文化教材的编写。在调研中,实验教材欠缺,多数教材是本地民间艺人口头传授,急需编撰可供实验的乡土教材。为保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学校有本可依,按纲授课,各地学校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建设,成立由民族文化专家学者、学校教师及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民族文化进课堂教材编写组,在对当地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特点,分别编写小学和中学民族文化进课堂的乡土教材。同时各个学校也应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和自身实际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深入民间收集,充分挖掘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编写适合本地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具有乡土性、民族性、实践性的丰富多彩教学素材,以增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与知识。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S]. 2016-05-30.

[2]肖菡.我省出台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N].贵州日报,2008-08-12.

[3]吴平.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贵州省黔东南的调查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6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榕江县民族民间进校园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橙香满园
盛装的苗女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民族文化有传人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榕江冬日脐橙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