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
2017-09-05张明
张明
犹来吴越尽须惭,背德违盟又信谗。宰嚭一言终杀伍,大夫七事只须三。功成献寿歌飘雪,谁爱扁舟水似蓝。今日雄图又何在,野花香径鸟喃喃。
这是唐代贯休《读〈吴越春秋〉》的诗句,为后人对吴越争霸史事的评说。在诗人看来,吴越两国没有一个是以德服人的胜者,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都是“背德违盟信谗”之徒。在春秋时期,吴越这两个共同处在长江下游的国家,曾发生了大小无数次争霸兼并战争,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较量之后,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和疆土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昔日的所谓“雄图”,在后人看来,只留下“野花香径”与“鸟语呢喃”罢了。
《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的赵晔,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的史学著作,大量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越绝书》等史籍,还有不少佚闻传说,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所记吴越史事较为详细,是研究吴越历史和吴越文化的重要文献。
太湖流域曾是吴越民族的发源地,这个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一派江南水乡景象,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这里有一条九里长的河港,名九里港,历史上曾为吴越两国的国界,人们又称它为国界河。在这条河上,自宋至明,建有三座石桥,分别名为国界桥、争界桥、越界桥,桥北属吴国,桥南属越国。
国界桥南北向跨九里港,为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桥,石梁外侧雕刻精致花纹,中孔镌有阳文楷书“国界桥”三字,桥额边款为“嘉庆辛未”字样。桥柱两侧有阳文楷书楹联,东侧联:星映斗牛临鹊驾;地连吴越判鸿沟。西侧联:披莱远溯夫余泽;端委常存泰伯风。楹联内容形象地记述了吴越两国争战的史实。距国界桥东三里处还有一座争界桥。争界桥,顾名思义,因春秋时这一带是吴越两国争夺边界的地方,后人在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便将桥取名为争界桥。越界桥位于国界桥东南一里处,遗憾的是,越界桥已经不存在了。
国界桥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称颂,凭吊怀古,作诗泼墨。其中清代文人的《梅溪櫂歌》写道:经霜乌桕赤于枫,古战场边一望红。听说春秋分国界,小桥流水画西东。
公元前601年,楚与吴越结盟,这是楚与吴越发生外交关系的开始。这时,吴国是楚的属国。公元前585年,吴国寿梦即位,气度豪迈的寿梦刚一继位,就亲自带队到洛邑去朝见刚刚登基的周简王,并在沿途访问不少国家,他通过“朝周,适梦,观诸侯礼乐”等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让中原人认识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吴国君建国以来第一次朝见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寿梦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君王,当时的吴国在寿梦的领导下开始强盛起来,他在位时,吴已据有江苏、浙江杭嘉湖平原及安徽江南地区,并拥有水步兵三万余人。也就是此时起,吴越成了晋楚两国相斗的对象,吴越也因此而进入了逐鹿中原的角逐。
公元前584年,晋景公派人到吴国传授车战射御技术,吴国渐渐远离楚国亲近晋国,在晋国的唆使下,吴国背叛了楚国,不断侵伐楚国,攻打吴楚之间的小国,弄得楚国忙于应战,疲于奔命。在晋国的扶植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国土日益扩展,声望日益提高。中原诸侯国家和吴国开始建立了联系。
公元前547年,齐国景公即位后,对辅佐自己登上宝座的宰相庆封大加恩宠,招致了贵族集团的忌恨,乘庆封到东莱狩猎之际,杀戮了他的全家。无奈之下,庆封挥泪南下,投奔了吴国,吴王余祭热情接待了他。想不到,这一举动竟惹恼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楚国。公元前538年,楚灵王打着为齐国征讨叛逆的旗号,率领蔡、陈、许等小国,浩浩荡荡杀奔吴国。吴国猝不及防,庆封被杀,使吴国遭受了巨大的耻辱。这是一件震惊诸侯国的大事。吴国恼羞成怒,乘楚国解散联军之际,进行反击,一举攻入楚国。吴楚之战,不久就变成拉锯战,很快又把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越国牵扯了进去,使吴越两国演化成势不两立的尖锐对抗。
公元前537年,越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悄悄地向北伸展,并越过了钱塘江。七年前,即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刺死了吴王余祭,使吴越结下了梁子,越国知道,吴国对此决不会善罢甘休,彼此的恩怨岂能轻易了结。然而,单凭越国的国力,要与如日中天的吴国抗衡,还差得太远。眼下吴楚争战,对于越国,它加入任何一方,都是关系到两国成败的重磅筹码,是助吴抗楚,还是助楚抗吴,都关系到国家存亡,必得慎重对待。
越王想,眼下越国虽小,但却处在吴国的后方,如果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即拉拢离自己较远的楚国,来消滅近在咫尺的吴国,对于越国来说应是上策。机会终于等到了,公元前537年夏秋之交,楚国派来了使节。使节告诉越王,楚国将趁着冬季到来之时,将再次联合各诸侯国,讨伐吴国,希望越国加入到这次讨伐中,出兵相助,一壮声势。越王在经过反复权衡利害关系之后,答应了楚国,跨出了“联楚抗吴”的第一步。
转眼到了冬天,在寒风凛冽的长江两岸,楚国经过充分准备后,展开了进攻吴国的战斗。越国积极响应,参加了伐吴联军,并派大夫常寿过率领军队,与楚国的主力汇合。此时,吴国早已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对这场战役,《东周列国志》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楚将……为吴人所败。楚灵王自引大军至罗,吴设守甚严,不能攻入而还。”
经过这场战争,吴国更加强大起来,各路英雄竞相投奔到吴国,比如著有兵法《十三篇》、后人称《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就是在这时从齐国南下,来到吴国的。这场战争,越国是彻底失算了,它投靠的远邻楚国没能帮到他,却由于越国的公开助楚,使吴国对这个藏在身后、一向以弱势面目出现的小小邻国,格外警惕起来。两国在过去虽然有过冲突,但就其性质而言,还是属于兄弟邻邦间的偶尔争执,由于两国是一对同宗同族的兄弟国,都有那种互不服气、互相猜忌又争强好斗的性格,造成了窝里斗,最后让楚国钻了空子,导致两败俱伤。
据《吕氏春秋·知化篇》记载:吴王夫差欲北伐齐国,伍子胥以为不可,曰:“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越与我亦然。”吴越虽然曾经是有着深仇大恨相互敌对的两个国家,但自古以来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是同部落、同文化、同语言的兄弟国家。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载:“且吴与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吴越本属一家人,几千年来,彼此生活在同一区域之内,没有地理上的隔阂,且同属一个世系,血统相同,难分彼此。
吴越人坚韧、忍让的性格中掺杂着多年的吴越两个同宗又同族的争斗。从楚与晋分别利用吴越相争到越灭吴,而楚灭越都可看出这一点。有人说吴越人性格纤细而敏感,这一点在吴越之间的风俗民情中体现得很明显。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洒脱以及质朴的性格很容易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和融合,楚国作为大国不但没有征服吴越,反而被吴越人同化,从这点上可以说,作为吴越两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凭着他们共同的文化和独特的性格,不应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
然而,现在不同了,历史将这两个国家推向了诡谲莫测的漩涡之中。
由于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也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们的庄稼被践踏,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劫,亲人被杀害。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大家坐在同一艘渡船上,愤愤地怒视了对方一眼,谁看谁一眼心里都很不舒服,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彼此心里都恨得不得了。这些人都背过身去,有个吴国人心想:该死的越国人,都是你们害了我儿子,若不是你们攻打我们,我儿子也不会被逼得上战场,真想一巴掌打碎你的头。有个越国人心里也越想越气,心想,今天真够晦气的,出门让我碰上了吴国人。吴国没一个好东西,害得我家破人亡,我真恨不得把他撕成两半儿。船离开南岸,径直向北岸驶去。船行驶了一段时间,渐渐到了河中央,绕过一个险滩,船摇晃了一下,吴国人和越国人碰在了一起,双方不约而同跳将起来,挥舞着拳头,就要打在一处。这时,就听艄公说道:“都是老鄉,出门在外不容易,有啥深仇大恨的呀!”双方谁也没说话,愤愤地坐了下来。
突然,天色骤变,一阵狂风袭来,霎时间满天乌云,船剧烈地摇晃起来。风越来越大,紧接着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大河中央的这条船就像一片叶子,在大风大雨中不停地左右摇晃,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船眼见就要翻了。“快过来,放下桅杆。船上的人抓住船舷!”掌舵的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大声呼叫起来。有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去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由于船在风浪中剧烈地颠簸,那个船工抓住绳索,摇摇晃晃,怎么也解不开。如果再不赶快解开绳索降下船帆,风浪随时都会把船掀翻。情势非常危急,那个吴国人摇摇晃晃地跑到船的一旁,双手用力握住船舷。可是风太大了,一个浪打过来,那个吴国人抓握不住,眼看就要倒下来。“抓住!”随着话音,一个越国人一下冲了过去,他们手拉着手,紧紧地把住船舷。在危急的一刻,船上所有的年轻人,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齐行动,帮助那个船工解开了绳索。篷帆降下来了,颠簸的船终于稳定下来。
船上的人抹了抹脸上的水,互相微笑着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这时,艄公走了过来,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地说:“为了保住性命,你们顾不得彼此的仇恨,相互伸出援救之手,齐心合力逃过了这场天灾。看来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安全到达河的对岸啊。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这个故事就是风雨同舟(吴越同舟)典故的由来。吴越同舟一词,意为吴越两国虽为世仇,但在风雨之中、同舟之时,还是会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由此可见,吴越无论在过去有多大的世仇,在面对共同困难的时候,也要携手共进,同舟共济。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相国。他教给吴王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府库”等治国之道,使吴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伍子胥又向吴王举荐了孙武。阖闾重用贤臣,体恤民情,发展生产,大得民心。他拜孙武为将军,和伍子胥共同治军。公元506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联合蔡、唐两国兴师伐楚。两军对阵于柏举(今湖北麻城),孙武因势利导,以三万精兵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五战五胜,楚军一败涂地。吴军乘胜穷追猛打,攻占了楚国的郢都,使楚国遭到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要先征服吴才有可能。据史料记载,吴越两国争霸,自公元前510年开始,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三十五年,其间经过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到后来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养虎为患;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并听取谋臣文种、范蠡之言,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和越国胜利而告结束。这一段动人的历史,史书有十分精彩的记述。出现在这一时期吴越历史舞台上的,有一连串名垂千古的人物,包括阖闾、夫差、伍子胥、孙武、勾践、文种、范蠡与西施等等。这段历史,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