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书紫陶 一壶乾坤

2017-09-05王弘毅

云南画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建水书法艺术

王弘毅

在云南书法圈,余和生应该是出道较早的,今天依然玩得风生水起的。在书法界,微书似乎界之于书法与工艺之间,为此不被主流待见。而和生却不管不顾,依然匍匐在自己的微观世界,苦行僧般守着自己的信念。过得苦巴巴的。

微型书法是东方艺术中带有绝技性的特种艺术,以精微见长,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著称。微书艺术巧夺天工,纤毫之中蕴藏无限天地。精妙的微书,微到人们往往认为非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其实,微书古已有之,它的起源甚至同科举作弊有关。

“严格地说,古代并没有微书,只有微刻。”说这话时,和生眼里闪烁着自信,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微书创作经验扬言,古代并不具备微书产生的条件。据考证,古代最小的字是蝇头小楷,大概每平方厘米能寫9个字,因此若按现代微书艺术每平方厘米100字以上的创作要求,古人根本就没有微书作品。但在微雕艺术上,古人的雕刻技法早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中学课本里《核舟记》,就介绍了明人王叔远用桃核雕刻成小舟的高超技艺。妙造精微,发乎于心。

微书其微,贵在微精、微神、微妙。和生的微书,微得相当于书道专精方成家。“微书艺术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的,它不是大众化的艺术,而是特种技艺,不仅需要扎实的书法功底,还需要异乎常人的视力和耐力。”这么多年来,和生的徒弟屈指可数,而弟子中对微书有所造诣者更属凤毛麟角,并非他想保留独门绝技,而没对徒弟倾囊相授,实是微书这一行的门槛太高了。比头发丝还要纤细,仅相当于绣花针扎平面上点一个点。工艺之精湛,笔触之遒劲,字数之恢弘,设计之精巧,乃当今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任何国家和艺术家都有一个共识,即艺术是人的生理极限和能力的反映,体现人的思想与境界。”创作上,和生始终认为微书艺术不是机器的艺术,缺乏人的思想与艺术灵性。因此,和生觉得有必要“正本清源”,从微书创作者入手,坚决摒弃机器设备辅助,充分发挥人的生理极限,才能换艺术的真纯面貌。真的难以想像,在那微小的空间里,他是如何实现生命的奇迹,他又是怎样把全部的思维和意念凝聚在鼠须之端,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又倾注了他怎样的心血和情怀。这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呀,而且这个艺术成果放大后竟然端正庄严,勾画严谨,笔锋张扬,气韵流畅,通篇行列齐整,俨然武士列阵,剑戟怒天,风云吐绣。真乃奇人也、神人哉。世人只看到了他创作出的成果,却少有关注他是如何实现这一人类伟大的历史飞跃,在微观的世界把人类的潜质发挥到了极致,盛开出了世间另类艺术奇葩——微型书法。然而一个靠书法为生的艺术家,在如此小众的艺术品市场面前,这些年的窘迫,可想而知。

然而随着建水陶市场的疯狂,和生居然从微书摇身一变,开始抢人家建水陶行当的饭碗啦,结果甚是让行内刮目相看:就几年,成了建水陶行当的名角。大家知道做为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陶,因产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和生从附着在陶上的文化艺术上入手,把微书的精道与陶奇妙的融为一体,一把小小的壶上居然第一次把《心经》刻填在上边,几百字的唐诗宋词也书于器皿上,从艺术形式到内容,别开生面的丰富了建水陶的题材。同时他 在建水陶的工艺上下足功夫,这几年不仅为自己留下一批精品,而且收入颇丰。俨然成了建水陶的名角。

和生的艺术之路真可谓是一条“新生之路”,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汪洋中独辟蹊径,选择了一条与自我斗争、与灵魂斗争、与意志斗争,甚至与生命斗争的艰辛之路。常人难为,志弱难成,他做到了,他成功了,所有的赞美之词与他付出的艰辛劳作和生命消耗相比都已轻若鸿毛,羞于一提。书道专精方成家,艺归于一始通神。 余和生书志于斯,陶志也于斯,立定脚跟,我行我素,不为时尚所动,不为潮流所惑,真是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建水书法艺术
建水陶艺新观察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纸的艺术
诗书画苑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书法等
爆笑街头艺术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