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
2017-09-05卞玉年
卞玉年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拥有共同愿景、不同专业的各学科教师借助网络工具组成的,它具有开放性、有序性、整体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既尊重了每位教师的发展个性,挖掘了每位教师的潜能,又能推动教师之间交互实践的开展,有效提高了信息分享率。在互联网时代,要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必须从要素组合、交互实践、平台建设三个维度构建有序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才能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一、优化组合,构建学习共同体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要想真正凸显其开放性、有序性、整体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就必须将愿景、规范、组织、评价四个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合力,产生效率。
1.强化共同体的学习愿景。共同愿景是由共同体中各成员的愿景共同汇集而成的,它为学习共同体及其成员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指明了方向。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中,注重引领教师自发地将个人专业发展愿景与学校发展愿景有机结合起来。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成长标准》、引导教师制订个人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开展学校骨干教师评审和个人专业发展考核等活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挂钩,增强其发展的内驱力。同时,明确优秀教师的工作规范以及可以获得的现实利益,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清晰的发展目标。
2.明确共同体的学习规范。共同体规范是个体在网络学习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使学习共同体具有有序性、整体性的制度保证。学校建立了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相关的QQ群、微信群、主题网页等交互平台。在建设之初,就明确要求教师以“学校+姓名”的形式注册,建立共同体内部的规范体系;要求教师探究需围绕议定的话题或主题,不得网售或闲聊。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所见,各显所长。
3.优化共同体的组织建构。虽说共同体成员有共同的愿景和相似的教育背景,但不同成员的理论水平、问题意识、专业领域、研究兴趣都有一定的差异。在组织建构上,一是要注重不同类别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如学科组、年级、班主任等学习共同体虽有交集,但各有所属;二是要不断完善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层级,如可将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小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班,分开就是几个小组,这是“合班分组”教学带来的启发。譬如,擅长理论研究的为一组,喜欢探究课堂微问题的为一组,乐意比较研究的为一组。在同一个研究阶段,每个成员都有任务、有目标,大家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研究。
4.探索共同体的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有效运行的保障。评价机制需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共同体成员自评,强调自我反思;二是成员互评,强调交互协作;三是专家评价,强调专业标准。特别是聘请专家参与到共同体学习平台中,适时地给予评价,能提升共同体成员的研究水平。成员互评与专家评价有机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增加了共同体内部的凝聚力。
有评价,还需有激励。激励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质奖励,可支出科研经费奖励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二是评优选先,以颁发证书荣誉为主;三是外派深造,给成员提供更高、更大的学习平台。內驱力和外驱力形成合力,助推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
二、开展交互实践,建设合作型教师文化
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交互意识、交互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最终效果。合作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开展交互实践,建设合作型教师文化,有利于教师教育视野的拓宽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1.推进研讨活动,提升交互实践的能力。学科内部的交流是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学校将日常交流工作精致化,细化学科内部交流的网络平台、时间、地点、流程,促进了教师交互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以结伴合作的方式开展交互实践,其目标方向明确、范围小、内容针对性强。同时,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捆绑考核”等举措,强化了共同体内部的交互实践。课题研究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在理论研究中,观念经常碰撞;在实践中,经验得到交流。课题研究网络交互活动,丰富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交互实践体验。学校通过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强化课题研究考核,深化教师交互实践的内容,提高了教师们的理论素养。
2.创设和谐氛围,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由于各学科的课时、价值体现不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差距,故不同学科之间教师合作的意识淡薄。同时,教师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方面存在竞争,个体承受的压力较大,这使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面临现实的考验。学校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中,注重制度的创设。在制度创设的过程中,充分征求不同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教师在竞争中开展合作。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时,引导教师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自觉加强正确的教育荣辱观,以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合作共事为己任。
3.开展团体协作,提升合作的意识与技能。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必须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训。学校邀请心理学专家赵凯教授来校讲学,从心理技能的角度提升教师的合作意识;邀请管理学专家开展“忠诚与服从”的讲座,引导教师在学习共同体内部忠诚于组织,与共同体目标同频共振。合作意识是在丰富多彩的团队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它丰富了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各学科团体比赛活动。比赛前期,注重各学科学习共同体成员学习内容、训练内容的规划,激发其团队荣誉感;比赛中期,注重共同体成员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比赛后期,重视共同体内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
4.开展融合教育,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历史、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现实的价值。因此,相互之间需要沟通和交流,需要互相学习、吸收和借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此,学校开设了新疆内高班,在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时,尤其注重开展网络环境下文化融合的理论研究。教师们围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学生教育等主题开展探讨,遵循 “两尊一显”的网络互动活动原则,即尊重风俗习惯、尊重宗教信仰,彰显民族特色。为了充分展现多元文化的魅力,学校引导教师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以实现“多元互补”的文化融合,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搭建网络平台,丰富学习工具与资源
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自然离不开与网络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在“互联网+”时代,各类新型应用平台的开发,为网络环境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打开了方便之门。
1.构建技术过硬的网络环境。学习共同体所需要的网络硬件,如云教室、电脑、办公系统等,学校通常都具备,但如何保证它们安全运行,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在网络安全方面,学校与专业的网络公司合作,以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与此同时,参与研究的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研究意识和网络应用水平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网络技术应用的培训——先是普及,后是升级,并与互联网同步、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在网络环境下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2.搭建形式多样的内网平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将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沟通协作,分享教育资源。学科组的建设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的平台,为推进学科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智慧,建成了学科资源网。学校学科资源网设有“学术研究”“教学资源”等板块,分设理论研究、德育天地、总结反思、教学案、习题、课件等栏目,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而且还设置了网上评卷、考试分析系统。如今,学科资源网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资源庫、教师教育教学交流的平台。
3.创设教师交流的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在引领教师学习、交互、交流方面的功能,将网站建成教师在线学习的资源库、交流互动的平台。校园网设有“在线学习”栏目,与学校网上图书馆直接相连,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向教师们发布有关教育方面的最新信息,推介优秀阅读书目或论文;组织教师们关注教育微信公众号,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学校要求每个学科组建设一个群平台,并要指定学科群平台的管理员,制订学科群平台运行与考核的规则。
4.创新校际联盟运行方式。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本校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或学者合作组成的共同体。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构建校际合作联盟。为推进联盟内部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学校组织线下的定期交流,即校领导干部、年级管理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经验与年级段管理经验,以及学科组教师交流学科教学的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还构建了线上交流平台,利用QQ、微信等交流平台,搭建交流学习共同体,包括特级教师引领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合作项目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共同开展网上考试阅卷与分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引入了外部的力量,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正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愿景。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