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毕加索等称之为“牝鹿”的画家玛丽·罗兰珊

2017-09-05

世纪人物 2017年9期
关键词:布拉克罗兰毕加索

玛丽·罗兰珊是活耀于20世纪初期的的一位艺术家。在男性主导的艺术界中,女性多以交际花和模特的身份登場的时代,而她却用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在立体派和野兽派前坚持自我,用魅力让一群大师们甘愿在其石榴裙下,用自身美学逃脱与两次世界大战。对于罗兰珊这个名字,即使现在美术学院的师生对其的认知度也不是很高。但谈到在他身边的那一群男人个个如雷贯耳——毕加索、布拉克、马蒂斯、藤田嗣治、莫迪里阿尼。

从陶瓷画工到职业画家

1904年,法国艺术界正在迎来巨变,而21岁的外省姑娘玛丽·罗兰珊,终于如愿进入巴黎的安贝尔学院(Academie Humbert)学习传统绘画,目标是成为职业画家,此前的三年间,她是一名在陶瓷工厂描画瓷器的画工。

在安贝尔学院,罗兰珊结识了“洗衣船”的毕加索,布拉克与诗人阿波利纳尔等人。并在这些人的熏陶下,一改此前在安贝尔学院习得的传统画风,开始用独特而柔美的女性手法创作立体派作品:早期的作品里厚重的边界线条、块面式的转折、平涂的体积处理,明显受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影响,而画作中的蓝和粉,几乎就是从毕加索的画作中蘸取的。

罗兰珊作为一位女性,能在上世纪至五十年代,在巴黎这个世界各地艺术家朝圣地,及孕育着世界各国美术大师的摇篮里脱颖而出,除了她接受过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之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女性特有的洞察力和似水的柔情都是她成功的因素。

罗兰珊完全满足于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并享受于此。所有传统阳刚、高昂、雄伟的美学观在她的作品中都很难找到,她的作品始终如少女般的梦,去呈现女性特有的情怀。而大量的作品都是以自身青春时期为参照物,即使到了年迈,她作品里的自己也是那楚楚动人的少女形象,看似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享乐,其实只是真实的做着自己女性的部分,用自身的美学去逃脱现实的残酷和无赖。

一步步向前,从波提切利到马蒂斯

对于罗兰珊独特的绘画风格也并非理所当然的横空出世,她还是在对他人的学习借鉴中,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再通过不同人事的影响才完成了自我。20世纪初期的巴黎对于20岁左右的她充满了无限的诱惑,那时正是马蒂斯,毕加索等引领的时代,正是现代艺术全面冲击传统绘画的时机。

幸运的罗兰珊走进了走些大师中并参与其中,面对这些门派的开山鼻祖以及全新的观察表现方式,她和普通人一样开始也被其吸引,此后的绘画抛弃了学院派的传统,大量游走走于各个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其间:野兽派的线,立体派的结构重组,巴黎画派女性人物的细腻,而且还不忘用现代手法去对波提切利这样古典大师人物美学再现。

对于罗兰珊这么高傲这么特例的女性,思想和性格虽然“放荡不羁”,但面对于绘画对于艺术还是会诚恳的一步步向前。这种态度尤其在当今的艺术圈值得提倡,任何事物的横空出世都有其缘由,任何自我风格的形成都需要前期的大量学习和借鉴,可以去对传统事物进行破局颠覆,但前期必须对其有所继承,不能完全将其抛弃,只是单凭自身的视线和想象去塑造所谓的自我风格。

在对古典巨匠和同时代大师的学习后,罗兰珊并没有一味的朝着某个固定派系的风格持续下去,而是在接受各派所长后渐渐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习惯中,慢慢诞生了现在人们提到罗兰珊就会联想到的——整体以粉色调为主,柔美和优雅气质的女性画面。

这时的罗兰珊描绘的对象除了自身以外其它几乎也都是以女性为主,好像画面中的粉调也容不下男性角色所带出的气息。笔下的巴黎女性,都有风雅的情韵。虽然她早期试过用立体派和野兽派的线条来表现巴黎的女性,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淡雅而稍透忧思饱的色彩来表现女性柔婉娴雅的体态和那种不言而喻的风雅。

绘画以外的日常生活

1913年,30岁的罗兰珊站到了命运的转折点上:母亲去世,与阿波利奈尔分手,与日耳曼男爵奥托·冯·瓦特根(Baron Otto von Wa?tjen)成婚。阿波利奈尔心碎地写下他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蜜腊波桥》,以缅怀他夭折的恋情。一战随即爆发。由于德国丈夫的累及,罗兰珊被迫自动放弃了法国公民身份,这对新婚夫妇不得不在蜜月旅行中途匆忙流亡中立国西班牙。

罗兰珊流亡期间的作品,仍带有立体派的余韵,却也渐渐显露出自我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基调压抑灰色,描绘的都是忧愁,苦闷的女性形象,似在追忆蒙尘的璀璨巴黎生活。她的画作中开始反复出现一把吉他:那是过世的母亲赠送的礼物。而那位男爵丈夫,既没有留下照片,也自始至终没有在罗兰珊的画作中出现过。战争期间,阿波利奈尔志愿参军,1916年春头部负重伤,回到巴黎。2年后的暮秋,死于横扫欧洲的西班牙流感。

就像罗兰珊自我描绘的“爱慕奢华,生在巴黎三生有幸”那样,在绘画以外的日常生活中,罗兰珊常常出没于那个被称为“黄金时代”文艺圈子的聚会,奢华和浪漫自然也是必不可少。与文学大师阿波里內尔的相爱,与毕加索,布拉克,藤田嗣治,莫迪里阿尼的相交,与可可香奈儿等人的合作....都已成为人们谈论故事。有人说罗兰珊很是幸运,她的名气和才华的光辉都是吸取于身旁耀眼男性,如果她没在巴黎,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大师相伴,她会和很多有才华的女性一样被淹没在那个男权主意的时代,但或许正是在遇上这些人物,在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里她仍然保持了自我美学的独立性才造就了她成为现实中的牝鹿。

被毕加索等一群精英誉为“牝鹿”的罗兰珊,曾对自己的一生这样写到:“爱慕奢华,生在巴黎三生有幸;不喜欢闲聊责骂和恭维;吃得快,走得快,但作画很慢。”这如同其人生标签,在那个繁华多彩战斗纷争的年代,她用这种方式无止境的绽放其生命光彩。

猜你喜欢

布拉克罗兰毕加索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梦》和毕加索
致罗曼·罗兰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江布拉克雪中郁金香
国王专权背后的“布拉克顿难题”——1688年“七主教案”评析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西昆仑奥东布拉克地区火山岩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