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德才 甘杉脱贫致富带头人

2017-09-05王涛

云南画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谭家德才昭通

王涛

不当“老板”当 “村官”

昭通市永善县甘杉村是一个高寒冷凉的特困村,最低海拔2300米,最高海拔3150米。粮食生产以洋芋、荞子、燕麦为主,玉米种植面积很少,产量低,效益差。到2000年,人均有粮仅17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340元,全村群众银行贷款和私人债务高达94.7万元。自然条件之恶劣,谁能带领甘杉村民走出困境呢?2000年“村改”,中国村官第一次由村民自己来挑选,甘杉村民十分上心。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甘杉村当地有名的建筑老板谭德才。

1988年至1989年初,谭德才到昭通新民包瓦窑来烧瓦,买瓦的人排着长队等候。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平时零星寄回家里的钱不算,离开昭通时带走的现金就达8400元。他要是继续在昭通烧瓦,肯定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致富。可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使他改变了主意——昭通有黑白电视看,家乡的夜晚却是黑洞洞的。怀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他觉得“一花独放不是春”,于是放弃了自身致富的优越条件,断然回到家乡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1992年,谭德才带领大家到莲峰林场承包造林,当年收入61383.53元,用于现金分配35260.86元,提取积累26122.67元。提取的积累用2万元把谭家营小学新修成了当时全村一流的学校(石混结构);用6000元搞了本社的自来水工程。

在莲峰造林,一干就是5年,累计造林3万多亩。队伍由原来的30人壮大到60人,收入由6万多元增加到20多万元。到1993年,社里的积累就达6万多元,固定资产达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436.78元,比1990年增加325.63元,增长393%,人均有粮389.5公斤,比1990年翻一番。

莲峰造林结束后,谭德才组建了一个建筑工程队,并建起了一个规模达1000多只的乌骨鸡森林养殖场和一个砂石料厂。

“村改”前,他个人的年纯收入已达4万余元,在当地已经是小康人家。当时村主任的月薪只有295元,当时十几个村民三顾茅庐,多次来到谭德才家,彻夜长谈,恳求他舍小家顾大家,带领全村群众共闯致富路。

自身的利益与村民的呼唤和期盼在谭德才脑海里剧烈碰撞之后,他最终作出了一个以群众利益为重的抉择——不当老板当村官,从2000年到2013年一直在甘杉村。

创办“合作社” 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年,谭德才离任村支书、主任岗位以后,依然不忘全村共同富裕的梦想。为帮助甘杉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他只身前往甘肃考察,引进党参在甘杉试种,风险独自担当。获得成功以后,才牵头组建永善县永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农民把土地租给专业合作社种植党参,又反过来给专业合作社打工。

永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洗选和加工党参,主要聘用当地劳力,且以留在村里的妇女、老人、残疾人为主,每小时7.5元,高峰时每天用工达108人。谭德才对来合作社做工的残疾人、老人等都是同工同酬,做一些轻巧的手工活。他们每天9:30—18:30工作,期间有急事可以先走,一天可以有60到70元的收入。对于甘杉村这样的高寒山区,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谭德才03年遭遇车祸,左腿残疾后,更能体会到残疾人的感受。合作社成立后,招收了当地的13名残疾人,谭德才说:“办好合作社不仅仅是为了利润,更是为了谭家营的出路。合作社还可以让甘杉村、谭家营的残疾人有谋生的地方。” 69岁的李寿英就是其中一员,她在永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做一些晾晒党参、除草的工作。她说,每一天合作社都会用车接送和她一样在合作社做工的人,大家做的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合作社每年付给自己的报酬都在七八千元以上,大家都挺愿意来这里工作,在得到报酬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家里的事情。

“发展要看长远,山上不种树,生态继续恶化,自然灾害无法抵挡,贫困还会加重。”早在1985年谭德才就有着超前的生态观念,由他带领的植树造林达三万多亩,有效保護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不仅仅如此,谭德才一生都在帮助他人,在自己创立的合作社中,对于一些比较轻巧的手工活,谭德才首选招聘当地的残疾人、贫困户和老人。

1985年,谭家营社只有几十亩林子,谭德才对谭家营的群众耐心说服引导,他把已经分到户的土地收回一部分,在国家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集中连片造林1540亩。1991年他抓住国家补助秧苗钱的机遇,又带领群众造长防林1510亩。

谭德才从自发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到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好转,原本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滑坡等现象得到缓解。最近10年来,甘杉村的生态环境得到好转,谭德才的合作社也越办越大。合作社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让残疾人找工作不再受到歧视。

猜你喜欢

谭家德才昭通
画家 孙德才
这很好啊
小品《懒汉脱贫》
遗传的细胞基础
昨天
精准脱贫奔小康 克难攻坚谋跨越
银发独行侠
张德才办艺校
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落成
昭通文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