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层思考能力
2017-09-05祝绍雄
祝绍雄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的改变影响着美术教育。在解读美术经典作品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容易滑向肤浅,教师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思考能力展开思考,并通过一些课堂实例研究对策。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堂教育;深层思考;作品解读;对策与实例
美术欣赏课是高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收获,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美术作品的浅层认知,而是应该通过美术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艺术思维习惯,直达深层思考乃至情感升华的最佳效果。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将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尤为重要
在漫长的艺术长河里,优秀的艺术作品数之不尽,而在短短的美术鉴赏课堂里要了解所有经典作品已属不易,更别说要真正深入解读这些经典作品了。正因为解读经典存在难度,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思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大教师不可泛泛而谈
每所学校订的美术教材有所不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本校现行使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其教学内容之广、跨度之大,对一线执教的美术教师来说驾驭起来并不容易。以《美术鉴赏》中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里为例,其内容就涉及到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各个美术领域,涵盖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交织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浓缩在艺术上的思维碰撞。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理清教学思路,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谈。因为如果缺乏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作品讲得再多都是无效教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对于一些重要的作品,教师必须要花时间、花精力去进行深入解读并和学生共同探讨,以点带面地引领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
(二) “娱乐精神”容易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滑向肤浅
在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书中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降级,成为娱乐,成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使印刷时代的高品级思维以及个性特征面临致命的危胁。
《娱乐至死》一书的论调并非危言耸听,纸质书的逐渐消亡就是印刷时代高品质思维逐渐消失的有力印证。这种文化现象也慢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来,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的学习方式看似高效有趣,但無法掩盖其缺乏深度、缺乏整体框架构建、缺乏情感升华等诸多弊端。带着“娱乐精神”去解读美术作品会把“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成“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搞怪的哈姆雷特”。长此以往,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美术课堂上探讨一些经典作品时理解就容易滑向肤浅了。
综上所述,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尤为重要。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自身对美术鉴赏课应该提起足够的重视,多专研美术鉴赏的教材与相关理论知识,多研究就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特点。努力帮助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课堂上形成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的策略与实例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艺术就是很感性的东西。事实上,就艺术(艺术作品)而言,她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所以在解读具体艺术作品时,既可以以感性认识为线索,也可以以理性认知为线索,最终实现情感升华。
(一)教师要为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提供专业引领
所谓的专业引领,就是指教师运用美术的专业知识去引导学生思考较为深层问题。分两个层面:
首先,美术教师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储备,对一些较为深层问题有要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以解读达芬奇的经典名作《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就应该对该作品的各种权威解读有充分的理解。如:艺术家的风格特点、完美比例在画中的呈现、透视学在画中的应用、解剖学在画中的应用、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情怀等等。甚至也包括一些尚未有定论的问题。如梦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吗?有年轻版的蒙娜丽莎吗?为何背景左右两边的地平线高低不一?为何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如此神秘?等等。有输入才有输出,只有当教师对一些深层的问题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
其次,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思考的真正乐趣在于无穷的追问,而不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智慧。对于没有太多专业知识储备的学生而言,教师要是在解读具体作品时讲得太“虚”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没有一定的积累,学生是难以在“虚”中悟出真知来。因此,对于一些难以解读的难题,教师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分析思路去启发学生。比如在解读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时,教师可以尝试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解读。运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对蒙娜丽莎进行一些滤镜处理。分别制作出柔光、强光和浮雕效果。对比分析不同效果蒙娜丽莎微笑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以此来说明微笑的不确定性与神秘感。用视错觉图片进一步说明光影明暗融合的可能性。尽管类似这样的解读并不一定绝对权威,但关键在于教师为学生呈现了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抽象的思维活动,对学生产生深层次思考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教师要促使学生通过深层次思考实现情感升华
在学生对作品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后,教师应该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的这些深层次思考上升到情感体验的高度。以解读罗丹的《加莱义民》为例,师生教学活动过程如(表1)。
在解读《加莱义民》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所描述的认识和感受层出不穷。比如有学生通过人物动态的分析,认为一个义民摊开双手像广场上的小丑;认为另一个义民甩头用手拨弄头发在做洗发水广告;还有学生认为有一个义民在挠痒。在学生谈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时,以客观描述为主,而这些描述又以缺乏深层情感的想象居多。基本上没有学生谈及对《加莱义民》这一群雕的整体感受。事实上,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在探讨生与死的意义。而学生却展开了如此欢乐的联想,仿佛对于人物面对死亡时情感一无所知或是不屑一谈。
因此,在解读《加莱义民》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展示了故事背景的第一个片段: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人在坚持了11个月后,弹尽粮绝,被迫乞降。经过谈判,英王提出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剃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的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
在展示完第一个片段后,教师要求学生推选出六位同学来扮演六位义民的角色。在推举的过程中展现出人性的弱点。因为一般的高中生不会像小学生那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所以不会贸然出来表演。在一番推让之后,几个男生无奈地被推选了出来。
然后,教师展示了故事背景的第二个片段:听罢这种屈辱的条件,人们无不悲伤和绝望,就连市长也泣不成声。不一会儿,尤斯塔斯——全市最富有的市民,站起来说:“如果我的牺牲能拯救我的同胞,我愿意成为六人中的第一个。”尤斯塔斯的话音刚落,人们全体站立,向他表示敬意。接着,富有而又受人尊敬的约翰·戴尔站起来,愿意成为第二个。此后,又有四人相继报名。
在展示完第二个片段后,教师告知刚才那几位被推选出来的男生不再需要表演了。所有同学首先觉得很错愕,然后纷纷窃窃议论。而那几个男生如释重负。教师通过故事情节的延伸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刚才的推选行为进行反思。因为学生们推选出来的同学只是表演都如此之难,而加莱市民推选的人却是意味着要面对死亡。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个义民在面临生死抉择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与情感。如坚定、踌躇、悲哀、恐惧、无奈、抗争等具体情感。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罗丹表现《加莱义民》的成功之处。也就是对人性的深入刻画,即使是英雄也有着普通人存在的人性的弱点。而这些义民又克服了这些人性弱点勇敢面对死亡,使得他们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和伟大。学生从对作品的解读从之前的膚浅随意转变到后来深刻理解,对义民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深层思考,成功实现了情感上的升华。
三、结语
美,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取悦人的眼睛的,一种是震撼人的心灵的。后者属于大美。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丽动人,除了审美规律本身在发挥作用以外,还因为作品展现出了真挚和深刻的情感。尽管困难重重,但对高中的学生而言,心智日渐成熟,完全有能力体会到作品中那种深刻情感。培养好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层思考能力,正是让学生在解读美术作品时避免走向肤浅,理解大美的基础,也与当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终极目标相契合。所以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多加引导,在美术鉴赏课堂中着实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J].中国美术教育,2016,(04).
[2]孔新苗.关于美术鉴赏教学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6,(05).
[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文学出版,2004.
作者单位:
佛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