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沉默三十年的“深潜”人生

2017-09-05

世纪人物 2017年9期
关键词:黄旭华核潜艇研制

一位老人,一腔热血,一生投入,只专注于一件事。

三十年隐姓埋名,他带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一穷二白走向了一鸣惊人,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他,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也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

纵观其人生:

34岁,他投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事业。

46岁,他参与设计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下潜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64岁,他亲自登艇参与深潜试验,成为总设计师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世界第一人。

也是在64岁,阔别家乡三十载,几乎与家人失联的他荣归故里,此时,父亲和二哥已经去世,高堂老母已93岁高龄。

如今93岁的他,仍坚持到研究所工作,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与核潜艇的渊源

出身于医生世家的黄旭华,原本是立志从医的。“我原来从小的志愿是学医,想当一名好医生,继承我父母的意愿——治病救人。”

黄旭华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好“七七事变”爆发了,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了,为了求得一个比较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他和他的同学们不顾交通的困难,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赶往已经搬迁到重庆的学校。一路上都有日本鬼子轰炸,每一次警报一响,他和他的同学都得被逃难的人潮挟搂着往城外的山洞里面跑。这一天如果是警报不解除,那么就得整整地在山洞里面挨饿一天。

“一股非常屈辱的怒火在我身上燃烧起来,我想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什么道理?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怎么办?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或者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黄旭华回忆说。黄旭华生长在海边,对海有更深刻的情结,同时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海上侵略,权衡之下,他进了上海交大造船系。

1958年,国防科委刚刚组建,聂荣臻元帅就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核潜艇的请示报告,首批只有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挑起了我们国家核潜艇的开拓任务。黄旭华有幸是29个人当中的一个,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他再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从而立之年,到古稀之年,黄旭华果然只做了一件事: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核潜艇项目曾几次上马、几次下马。尽管在“文革”中受过误解和冲击,尽管在改革开放后,面临许多高薪职位的诱惑,但黄旭华丝毫不为所动,初心不改。他说:“研制核潜艇是我的梦想,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很幸福。”

从玩具和算盘中“走”出来的核潜艇

中国核潜艇的研制,最开始寄希望于苏联人。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访华,我国国家政府再一次向赫鲁晓夫提出对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但赫鲁晓夫傲慢的拒绝了。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上有这样几句话: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他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核潜艇。毛主席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着他宽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为此,中国人走上了独立自主研制核潜艇的道路。

今天,习惯了拿来主义、技术转让等词汇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是怎样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来研制核潜艇的。根据赫鲁晓夫的回忆,一艘核潜艇的发电量,其实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艇内仅控制阀门就有一万多个,各种仪表达到几千个,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当时中国最困难的是缺少相关人才和专业知识,手头上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开始大家都以为把核反应堆安到常规潜艇上就是核潜艇,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怎么办,大家就从国外浩瀚的报刊杂志里找,寻找保密极高的核潜艇相关资料,甚至,关于核潜艇的任何蛛丝马迹、只言片语对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都十分难得。最后,用这种大海捞针的方式拼出了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

拼出来的核潜艇设计图谁也不敢肯定靠不靠谱。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儿童模型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研究者们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我的总结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規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有那么神秘。”黄旭华进一步坚定了自信。

从图纸、模型,到造出真正的核潜艇,其中要突破多少技术难关,我们难以想象。在电脑、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你是否知道,那时的科学家们,竟是用“算盘”算出的核潜艇的大量核心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黄旭华的团队常常分组计算同一组数据,出现不同结果就重新再算,直到结果一致。他回忆,“噼噼啪啪”的算盘声会在整个楼里持续响一整夜。

目前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从事核潜艇工作的专家之一张锦岚说,对今天工作的设计师来说,使用算盘建造舰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要运用三角函数、对数等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模型。”

然而,黄旭华说,通过手工计算,他和他的科学家们克服了许多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仅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家就提出了五个艇型方案。

此外,核潛艇上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几年来天天如此!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水长流。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自豪地说。

什么是自力更生?什么是自主创新?这句话足以回答。

极限深潜 志探龙宫

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交付海军使用之前,都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深潜试验,是一个风险性很大,考验性很大的试验。一张扑克牌大小要承受一吨多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

1988年,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核潜艇开始尝试数百米水下极限深潜试验,这一次试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中国核潜艇能否成为大国佩剑,从而奠定中国在世界的发言权。

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王牌的核潜艇“长尾鲨”号极限深潜,在不到 200米时就沉没海底了,全艇160多名潜艇兵全部阵亡。中国的核潜艇能不能下潜到数百米,当时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这一事件,大家都很担心,有人写了遗书给家人,现场的气氛很悲壮,大家甚至唱起了那首“血染的风采”。

黄旭华回忆:我们的设计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试验过程我们规定的程序是一个深度、一个深度慢慢下降。十米、五米、两米,然后是一米一米地往下探,绝不蛮干,因此安全是有保证的。我是有充分的信心,但我也十分担心,担心是不是还有哪一些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之外,我还没有认识到的潜在危险。我们没有经验,那么怎么办?我感觉同志中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氛围。而这对试验是非常不利的。

怎么办?黄旭华带着设计人员和战士们座谈,并当场宣布:“我对深潜很有信心,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样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去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战士们沸腾了!担忧、悲情一扫而空,必胜的豪情点燃全场。

“我下去,不仅仅可以稳定人心,可以鼓舞士气,而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深潜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我可以协助艇上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恶性事故的扩大。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黄旭华说。

试验当天,天公作美。50米、1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咔哒、咔哒——”寂静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压压迫舰体发出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

“其实我心里也紧张啊,但我绝对不表现出来。”多年之后,黄旭华幽默地揭秘。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再难抑制激动的心情,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隐姓埋名三十年 只为强国梦

为了制造出共和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黄旭华沉默了整整三十年。

“他呀,家里的事是不顾的,这是肯定的。”说起黄旭华对家里的“贡献”,老伴李世英笑着总结。一去北京,他6年没有回家;家里地震,他没有回家;女儿重病,他没有回家;扛煤渣、扛煤气罐……这种一般家里男人做的事情,李世英通通一人扛下。

更让人唏嘘的是,从1957年到1986年,30年的时间里,黄旭华老家的父母、兄弟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没有见过他,唯一的联系方式是一个信箱号码。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没有回家,家中慈母,从63岁盼到93岁,才终于见到自己的“三儿”。

因为从不知道他做的是什么工作,30年来,老家人都怨他、气他,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长篇的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给母亲寄了一本。这篇文章永远只提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是他提了黄总设计师的夫人李世英的名字。“我母亲一看,文学里面所报告的黄总设计师,就是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而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黄旭华说,“虽然我母亲,她一直深信她的儿子不可能忘了养育他的父母,但是三十年一直没有回家,她难免也有怨言。我听我的妹妹讲,我母亲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是满脸泪水呀,我母亲终于自豪不已了。她在痛心之余也自豪,她把我的弟弟妹妹们,还有她的子孙们召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黄旭华的耳朵,他哭了。有人曾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是怎么样理解的?黄旭华说:“我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在我们家,父亲的事业是第一位的,家里什么事也不能耽误父亲的工作。”黄旭华的大女儿黄燕妮说。虽然,女儿们从小就被告诫:“大人的事小孩不要问”,她们长久以来并不知道父亲是做什么的,但大家都相信,父亲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黄燕妮很小就从舒适的北京来到了风沙漫天、物質匮乏的荒岛。她不仅得帮着母亲操持家务,每天还要翻一座山才能去上学。有一次下大雪,她在山路上一脚踩进了冰窟窿,整个人冻僵了,是被来寻找的人抬回家的。她在床上躺了九天九夜,母亲衣不解带地伺候了九天九夜。即便如此,李世英也没把这事告诉丈夫。

一生奉献 无悔人生

“我非常爱我的夫人,爱我的女儿,爱我的父母。但是我更爱国家、更爱事业、更爱核潜艇,在核潜艇这个事业上,我可以牺牲一切!”

黄旭华曾面对全国观众,掷地有声地说:“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被誉“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一生,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呕心沥血。他默默奉献的一生,亦如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链接

【人物简介】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海丰田墘镇(现广东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街道),原籍广东省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13年度获评“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来源:人民日报、央视网、光明网等网站)

猜你喜欢

黄旭华核潜艇研制
094型战略核潜艇
大揭秘——核潜艇的武器库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137Cs稳谱源的研制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