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技术时代的数字艺术
2017-09-04吕超杨涛
吕超+杨涛
摘 要: 自從1962年最初的CG软件产生后,便迅速应用于电影和动画等影视艺术作品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完善,CG技术的普及真正形成了动画电影、网络动画、电视动画、动画广告共构的一种影视现象。众多功能日趋强大的三维、后期软件给现代数字艺术的设计制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设计师开拓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本文简单的归纳了电脑动画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了CG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图形图像;电脑动画;数字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280-01
一、数字影像技术对影视的影响
如今的动画已经不是单纯的二维的平面空间对动态事物的展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应用,电脑制图逐渐从单纯的勾画线条发展到可以制作多种形状和图象。
电影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影片中大量使用电脑特技,并引领了特技潮流。其实现在此类影片日渐增多也见证了数字影像与传统影像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被奉为第八大艺术形式的电影也有数字技术至今还达不到的技术水准。而数字影像因其技术不同而产生了新的表达式,美学观念;最终数字影像终将改变人们的观看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身。
数码艺术定义并不是希望区分它与其他艺术,而是为了尽可能地使它完善起来。期望扩大公众对于数码艺术定义的理解,也是为了获得数字技术对于艺术领域,整个世界和我们自身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数字技术的具体运用及特点
数字化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目前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按照它的表现形式上来看,CG可分为静止和运动两种。静止CG就是数码绘画,数码绘画既可以以独立艺术作品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数码动画和平面设计的素材使用。运动CG就是数码动画,目前网络上很流行的FLASH动画和影视中的三维特效动画都属于三维动画的范畴。它最显著的特征:
1.是高超的形体设计能力。计算机采用一系列的数学方法来实现动画设计与制作,它不受客观存在的限制,它不仅可以逼真的模拟出现实存在的物体或景观,而且可以拟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物体或景观。
2.是可以创造“随心所欲”的动画。在电脑动画中,物体的变化和运动同样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我们可以任意指定物体的运动方向、运动轨迹,任意掌握拍摄的角度、照明的特性,也可以让物体任意的变化。电脑动画可以让物体沿着计算机设置的广角镜头的曲线由远至近或由近至远的运动,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3.是丰富的质感表现。电脑动画能够通过对造型表面材质的选择和灯光的设计,逼真的表现物体的质感。
三、国内CG技术的发展
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些武功高深莫测的武林高手飞檐走壁的绝招。其实中国国内的CG制作技术水平这些年来在不断的提高,上海早在去年就建了CG的动画和特效制作基地,而现如今中国很多导演也已经开始考虑使用中国的CG人员来创作电影特效了,国外很多著名的CG动画片中其实也有很多中国人的身影。国内一流的电影特效公司上影数码成功制作完成了国内首部全三维动画片《齐天大圣》,它的制作团队就是由国内优秀的CG制作专业人才组成。
首先,就CG产业本身来说,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财富,90年代的韩国几乎被亚洲经济危机打跨,但是在最近十年里它依靠游戏产业迅速翻身,是数字时代带给了他们新的生机。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在未来的较长时间里,我国的三维动画市场还将成倍增长,与之相关的各项产业还将翻番。三维动画行业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很快,我们在电视广告、动画片、电影中经常能看到三维动画设计的元素。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换对艺术设计家的考验是最严酷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将是全新的学科,无法照搬与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国内的CG行业特别是3D还属于发展中阶段,从行业的成熟度来看远不如传统的平面手绘动画,在国内这点特别明显。国内的市场刚刚启动,制作的动画片都属于摸索类的,大多都不成熟,而一些有经验的公司也是处在一种作坊式的为国外动画片加工的道路上。传统电影艺术家还没有执导数字电影的经验。
如果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团体的力量,从优秀的艺术作品总吸收营养,去理解其中所蕴涵的美学原则,我们才能在以后的独立创作中结合有自己感情特色的构思,在一个电脑特技泛滥的时代中理性的创作出具有一流水准的作品。
四、结语
时代还在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在设计师接纳、使用、感受新的设计语言亦或新的设计理念上,“以人为本”才是最终验证的标尺。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人所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给动画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有意义的课题,就是如何承传传统动画艺术的普遍规律,开拓CG视觉审美的全新领域,重视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总结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时代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怡,李树涛.虚拟工业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