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悌格天致知力行

2017-09-04皮晓燕

速读·中旬 2017年8期

摘 要:中国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基因。本文从“孝文化的渊源”、“为何孝、如何行孝”、“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三个方面阐释了孝之本义。以大量的古今事例,诠释了“子孙之孝,善莫大焉”蕴含的精髓。由新“二十四孝”提炼出孝敬父母要“外安其身”,“内安其心”的深刻内涵,最后,揭示“孝文化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的真谛。

关键词:古代孝文化;现代孝文化;继承和弘扬

《诗经·国风·邶风》中有首诗歌《凯风》是2500多年前一位“风人”所作。这首诗歌是七子孝事其继母,儿子对母亲进行歌颂,对自己责备。诗全文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淇河卫地夏日景色图画。《凯风》代表了《诗经》中赞扬的孝文化。

这是中国文学史中写母爱最早的一首诗,后来古乐府中的《长歌行》“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唐代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是化用“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这句诗。

由此看来,母爱是每一个母亲的天性,母爱是无法磨灭和改变的亲情。对母爱进行歌颂,赞美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孝文化更是我们不断提倡的主旋律。

一、孝文化渊源

金文的“孝”字,上边偏旁是一个“老”,下部是个孩子,托着老人,作服侍状。《说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就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古人用最直观的文字,向我们传递了“孝”的真谛。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倡导“百善孝为先”。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孝的思想源于我国父系社会。最早记录孝道的是《孝经》。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护自己是孝的开端。《孝经》又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是起点,然后才能事君,最终归结于立身。最终体现为对国家的忠诚。因此“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古之圣人、贤人将孝看作是人类道德的根本。

民间传说《二十四孝》故事,列举了24位典型的中华古代大孝子。临沂占了7孝。“王祥卧冰求鲤”就是其一。王祥琅琊人,在天寒地冻的时候,为了给继母求得鲤鱼,把自己衣服脱掉,躺在冰上,他的这一孝行果然感动了天地。然后寒冰自然融化跳出两条鲤鱼,后来继母的病果然就痊愈了。王祥隐居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从此成为传世佳话。

临沂是红色沂蒙山的精神圣地,是孝文化著名的文化发源地,“孝悌里”“孝友”“孝河”等以“孝”为地名的地方很多。孝文化在沂蒙地区可谓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第一篇是入则孝,里面有一句“冬则温夏则凊”,也是出自二十四孝故事。

现代汉字“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

我们认为,所谓孝文化,就是关心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人类道德的最高根本,人类所有的教化,都源于此。

因此,我们把孝文化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贯穿古今,并且靠着孝文化来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的一种和谐关系。“宗圣”曾子,山东临沂历史名人。他将儒家的孝道文化进行发扬,认为“孝”是人类道德的最高点,并把“孝”的内容具体化。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把对自己父母的孝放在别人父母的身上,伟大的博爱精神,进一步拓展了孔子、曾子“孝”道思想的主张。

多位儒家大师对的“孝”的观念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孝”观念具体化、理论化。《孝经》的产生标志着“孝”文化的形成。

在传统孝道中,人们推崇的“孝感天地”已成为一种迷信奉养行为,“哭竹生笋”、“割肝救母”等不人道的行为。已经成为孝文化的異化现象。

我们现代的文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文化的前进和发展,这才是孝道文化的根本,全国老龄办近年推出新“二十四孝”,表明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文化更好的传承。

二、为何孝、如何行孝

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多半的学生并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就更没有对父母的生日祝福。有很多清少年学生,还没有等到父母年龄大了就开始嫌弃父母,行为语言都很不礼貌。“琅琊王氏”宗族王家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先生以小说的形式,著作《孝悌格天》,传承和弘扬临沂孝文化。这本书已被我院图书馆收藏。我们学院每年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都要邀请王老先生亲临我院,宣讲孝文化。

孝道是衡量道德素养的“标尺”,一个人有了孝心,才可能把爱自己的父母延伸到爱别人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延伸到爱别人的家庭。进而实现对社会,对人民,对祖国的大爱,从而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年龄,不分高低贵贱,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履行的。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今年5月,我们学院第七届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中特举办“家书抵万金”征文大赛。寥寥数千字,笔笔见真情。同学们的传情尺素,如绵绵涓流,滋养着大家的心灵,汇聚成激励进步的强大能量。其中,商贸物流学院的张晓璇同学的“给父母的一封信”获得山东省征文大赛三等奖,受到师生好评。

三、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的“二十四孝”成为了人们精神的引导,但有的却不具备行动意义。新“二十四孝”对精华给与保留,去其糟粕,以一种更亲民的方式推崇着“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人们尽孝呢?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有所缺失。亲子之情依然是原来的亲子之情,但是道德界限却不是那么清晰了。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他们远离父母求学,以后还要工作,怎么尽孝呢?人伦之情都在,但是大家怎么选择都有迷惑。新“24孝”给了我们可以参考的行为标准。可能有人质疑,爸妈都是地道的农民,根本就不会上网,难道我非要教他上网吗?远离家乡,不能常回家给他们做饭。这就是不孝吗?我们说的孝是论心不论迹。我们可以把新“24孝”划分两大类,一类是“外安其身”,对父母的物质生活要足够的关心。比如在生活上给她们的生活费,平常给他们多做几顿可口的饭菜,带他们外出感受下大千世界的美好。让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无所顾忌,做到衣食无忧,这就是“外安其身”,也符合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第二类,是“内安其心”。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这方面做的都不错,可是老人总觉得自己年龄大了、离开工作岗位了、思想观念跟不上了,落伍、不中用了。所以孝敬最重要的是给老人足够的尊重,这比衣食无忧更重要。

因此,对待老人,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唤起你的孝心。因为父母为我们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山感恩地,方其成高俊;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世间万物莫不存感恩于心。只有孝顺父母,家庭和睦,那国家人民才能安康。孝悌格天,致知力行。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是一个爱国的人,三观极高的人。

总之,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行为。孝文化是耳濡目染的。今天,我们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则应从时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赋予孝道伦理以时代精神和新的内容,使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参考文献:

[1]诸子集成·续编十·臣规[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卷3·三才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皮晓燕(1965.10—),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临沂职业学院,副教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