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鲸”游戏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思考

2017-09-04严流芳

速读·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蓝鲸游戏

摘 要:由“蓝鲸”游戏引发的思考,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必须作出一定的侧重点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关键词:“蓝鲸”游戏;青少年教育

求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可是有些人却选择漠视甚至放弃生命,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为生存意义感到迷茫,选择随波逐流甚至堕落的青年人数反而日益增多。

日前,一个名为“蓝鲸”的游戏就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该游戏起源于俄罗斯,在欧亚等其他国家都有出现,以网络为传播渠道,流行于青少年间。游戏中,参与者将在50天内完成“引导者”布置的50项任务,其中包括4点20分起床、看一天恐怖電影、不和他人交流、在皮肤刻上鲸鱼图案……最后以自杀作为这个死亡游戏的终结。在外人的眼光看来,这似乎是个相当荒唐并且可笑的游戏,但令人惊讶的是,它确实已造成许多青少年放弃自己的生命,参与者最后几乎都难以幸免。2015年11月截止至2016年4月间,俄罗斯就共有130名青少年的自杀被认为与“蓝鲸”有关。“蓝鲸”的死亡游戏为何能带来如此惨重的后果?在此不讨论它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催眠和心理暗示逐步摧毁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以达到控制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且来谈谈它折射出来的社会现象和青少年教育上的某些缺失,应该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重视和警惕。

首先,“蓝鲸”游戏之所以能够进入青少年群体之中,一方面离不开其基于网络的传播方式。当今的青少年是成长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一代,熟悉网络,却缺少自控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容易沉迷网络,混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因此,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落入“蓝鲸”的圈套中。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儿童阶段和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苏醒让他们试图打破过往的稚嫩形象,同时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所以他们亟需在社会上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以获得成长的支持。然而,缺乏人生目标的空虚,家庭和人际交往的矛盾,课业学习的压力,以及无人倾诉的苦闷,让他们感受到身无所靠,心无所依。此时“蓝鲸”游戏正是抓住了这些青少年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空缺,才能得以侵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蓝鲸”游戏开始前,参与者会被要求加入一个网络社交群中,与其他参与者共同组成游戏团体,这让青少年产生“一群人共同在做同一件事”的快乐和兴奋。于此同时,游戏方还会单独给参与者布置任务,并且在任务完成后对他进行夸赞和鼓励。在这样的强烈的影响和洗脑之下,参与的青少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得到了满足,逐渐对游戏中所倡导的自残、自杀等行为形成崇拜心理,甚至争先效仿。

事实上,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青少年并不少,他们有的可能参与到像“蓝鲸”游戏这样的不良活动中,其余的则可能选择逃课、赌博、沉迷网络、加入不良团体等方式来实现所谓的“自我”。这群人在成长的路上游离,寻找理解和接纳,任何不良的个人或者群体扯一把,他们就有可能落入深渊。此时家长们和老师若能收起一味的指责和贬低,换作是紧紧牵住他们的手,以一个热情的拥抱,一个肯定的眼神去接纳和鼓励他们,那么他们走向的也许就不是这样令人痛心的结果,而是另外一种阳光美好的人生。

那么,该如何主动地去理解和接纳这些青少年,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也是家长和老师们深深头痛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方面的要点:

(1)培养情感的相容性,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站起来”,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也要懂得“蹲下来”,和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沟通。在过去的思维定式中,家长和老师总是以“长辈”自居,不仅难以设身处地地了解青少年的情况,而且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紧张,甚至加重心理负担。唯有和青少年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无拘无束的氛围,才能让老师及家长与青少年能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2)开展各类型活动,增强青少年获得感。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在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和体力提高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尤其是具有团体性的比赛,例如班级内部小组比赛、班级评比、学校评比等,让青少年在活动中逐渐融入集体之中,获得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成功”的感受对于青少年来说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自尊与自我的形成。这种感受不一定来自于结果的“成功”,而是事件背后的“获得感”。家长和教师在其中要做好引导,无论成败,要肯定青少年所作的努力,总结他们的收获。

(3)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创设相对开明和宽松的环境,用多种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手机游戏泛滥,青少年因手机被收缴而一时激愤自杀的事件频频见报,类似的悲剧警醒了我们,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因循守旧用打骂叱责的方式一味“棍棒教育”。对此著名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倪萍姐姐”就做出一个正面积极的示范,当因孩子玩游戏而被老师“叫家长”时,她没有责骂孩子,反而请了三天假陪孩子在家玩游戏。完了她问道:“游戏真好玩,以后不上学了,就在家里玩游戏了吧?”孩子理解了妈妈的苦心,答道:“不了,还是去上学吧。”而后她又兵不血刃地实现了孩子从游戏迷到“学霸”的转变,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其中蕴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理解和交流,而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从受教育者性格特点出发,以其能接受的方式,对青少年施加积极的影响。

除此以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学校和家庭常抓不懈的工作,其中既要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讲授心理知识进行逆境教育、情商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并开展心理素质训练以矫正不良心理,更要有父母陪同孩子们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和扶贫济困活动,通过体味生活百态和帮助他人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以及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肯定。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愿诸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能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

严流芳(1986—),女,广东紫金人,教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和教育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少年教育蓝鲸游戏
在母亲的身旁,庞然大物也会变成小可爱
蓝鲸的眼睛
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思考
《少年朱熹》动画影片制作的探索和实践
让孩子善于习得乐观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