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还是现实?“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
2017-09-04张晔
张晔
【摘 要】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正以超乎常规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我们的一切,大学生与网络媒体的接触非常紧密,可谓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媒体的交融性、个体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笔者从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大学生媒体素养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与困境、构建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等四個方面进行了论述,试图论证构建“一个中心媒体,多个功能媒体,围绕中心,协调统一,立体交叉”的网络媒体多维体系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媒体素养;去权威性;中心媒体;功能媒体;网络媒体多维体系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正以超乎常规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我们的一切,我们的生活、观念、习惯等都在经历着始料未及的巨变,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说是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与网络媒体的接触非常紧密,可谓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媒体的交融性、个体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变化,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1 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
所谓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时空里人的心理动机、演变过程以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网络信息平台的虚拟性、隐匿性,使得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平等观念得以获得和强化,在网络信息媒体平台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作为网民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刺激和强化,网络甚至成为部分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学生的“港湾”,给他们逃避现实提供了归属,以至于沉溺其中。作为最大群体的网民,大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1 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衍生溯源
网络心理自然是随着网络的产生与与日益发达而发展起来的,基于网络的特点,许多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借助网络进行表达和分享,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生活习惯都在悄然改变,尤其是使用网络频率最高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成熟,又具有强烈的表达和表现欲望,网络为他们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提供的机会。归结起来,大致可以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认识,积极方面包括强烈的求知欲、情感交流需要、娱乐需要等三个方面;消极方面包括学业危机、人际交往危机、自我迷失等三个方面。
1.1.1 积极方面
大学生群体具有勇于接受新事物、精力充沛、强烈的求知欲等特点,而网络海量信息,包罗万象,使得大学生求知需求更快、更易获得满足,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需要。
大学生群体情感丰富,心理上开放,孤独与渴望交往,网络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自由且不受时空限制的交往平台,讨论话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在网上结交朋友、交流思想、谈情说爱等,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要,一定程度上可以释放压力,促进社会交往能力提高。
网络娱乐方式极其丰富,比如网络游戏,现在的网络游戏逐渐在与
实社会融合,他们可以通过游戏学习到一些现实的东西,如团队合作、信任与沟通、统一的目标等。
1.1.2 消极方面
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学业危机问题表现的比较集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授课模式和思维方式感到不适应,出现学习困难,却又不能及时找到解决办法,导致过度焦虑,于是沉溺网络,寻求宣泄和逃避现实。
大学属于集体生活,人与人之间学习以外的人际交往更加频繁,而大家又来自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易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常常处于极度渴望被别人理解与自我封锁的矛盾之中,又不能合理的自我调节,甚至盲目质疑和否定自己,然后走进虚拟空间寻求理解,借网消愁。
隐匿性是网络的一种重要特点,角色虚拟化是网上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角色在网络中是容易和可实现的。部分大学生寄托于网络实现自己的理想化角色,在网络世界里保护自己和美化自己,虚拟一个完美的自己,沉浸于其中无法自拔,恶性循环,以至于迷失自我。
1.2 网络媒体素养研究
媒体素养,又称“媒介素养”,其内涵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指当今人们生活中应该具备能力的一种;二是指人们正确使用各种媒介,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甄别和批判的能力;三是指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综上所述,媒体素养就是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媒介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人们使用媒介资源的动机、方式方法与态度、甄别和批判能力等。
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媒体素养都是公众参与社会进步与发展、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本能力,而网络媒体时代的特征,让这种能力显得更加迫切,这种基本能力集中体现在网络媒体这一新载体上。对当前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媒体素养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缺乏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及系统的网络媒体素养教育,仅仅凭着直觉感情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甄别、使用;(2)大学生网路媒体素养发展不均衡。这里存在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文理专业背景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媒体素养发展不均衡的现象;(3)网络媒体道德与法律意识模糊甚至欠缺。对于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转载、个人隐私、无底线发声等现象比比皆是;(4)网络媒体素养亟待提高,使用网络媒体的动机、方式方法、态度等存在较大问题,上网成瘾、沉溺网络不能自拔,对现实的学习、人际交往等造成困扰,甚至上当受骗,走上犯罪道路。
2 “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与困境endprint
网络信息时代到来之前,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老师、书籍、电视、报纸等途径,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是有限的、固定的,信息发布者也是确定的和权威的。在很大程度上,老师的经验、学识、知识技能等要远远超过学生的,可以说老师是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获得的信息与老师所掌握的信息基本是对称的,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权威的,老师能够较为确定的了解学生。同时,辅导员工作的时空是固定,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开展工作。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具有直接性、确定性、权威性、时空固定性等特点。
在网络信息比较发达的当代社会,高校是日新月异的網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90后大学生群体又是最庞大的网民群体,网络环境的隐蔽性、虚拟性和复杂性,信息大爆炸造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丰富而又复杂的现状,也就是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及去权威性。
2.1 从信息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角度讨论。
“微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人人都是广播员,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更加凸显了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隐蔽性、虚拟性和复杂性,一部智能手机让鱼龙混杂的碎片化信息迅速充斥大学生中,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迅速发展但欠成熟的阶段,对信息的筛选和选择还不够理性和冷静,信息拣择能力还有很大欠缺,容易被煽动和利用,容易被错误信息所误导,而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决定了其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以及信息量不够,无法迅速而准确的发现问题的本质,而无从下手。
2.2 从去权威性角度讨论。
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甚至一定程度上,老师获取的信息量不如学生,同时网络媒体中信息发布的去中心化,也就是说观点发表的无门槛限制,没有哪一个人或者信息发布主体具有绝对权威性,质疑和不同声音已是常态,这也就必然使得师生关系以及师生的相对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显得直接而生硬,并不能较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学生的接受度逐渐减弱,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2.3 从交流沟通的语言习惯角度讨论。
辅导员如果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将会与学生之间形成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条鸿沟就是“我的世界你不懂”的无奈。网络信息的高度发达可以说是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包括社会交往方式的打破,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语言体系,辅导员的角色决定了必须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日常用于体系,这样直接导致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语言鸿沟,交流障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微时代”背景下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转变,当然转变并非是“革命”,而是推陈出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融通。
3 建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网络信息时代的“突然袭击”,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敏锐反应、思维活跃青年大学生,让辅导员工作面临困境,倒逼传统辅导员工作模式的迅速“现代化”,各个高校也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各具特色的应对方案,不管是信息发布的微信群、功能多样的微信公众平台还是网络BBS论坛,都是探索和构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常态的有效尝试,然而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也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关注数量,事实上大多成为僵尸平台,实际的效度和信度沦为空谈,归根结底是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和体系性,下一个阶段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打造“一个中心媒体,多个功能媒体,围绕中心,协调统一,立体交叉”的网络媒体多维体系,这将成为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把利刃。
3.1 建好官方权威媒体平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
当前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去权威的时代,人人都可以质疑和发声,尤其是当前在校大学生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喜欢质疑,主体意识较强,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当前大学生真的不信专家和权威。然而笔者在深入当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群体在实际问题面前,内在潜意识中,多数情况下仍然迫切渴望权威的发声,这给我们的启发是高校仍然要着力建设好官方权威媒体平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学校官方权威信息发布的窗口,比如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由学校专门部门监管,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参与其中,信息发布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当然具体到辅导员工作,每个辅导员也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发声媒体平台,配合和支撑学校官方媒体平台,结合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自己的专业背景等实际。
3.2 充分发挥好功能媒体的支撑作用
一个中心媒体是树干,但不能涵盖所有,只有依靠发达的根系才能汲取丰富的营养,枝繁叶茂,成就参天大树,所以需要各功能媒体的支撑和营养输送。比如各学院、各部门的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都是由业务特点、专业特色等决定的功能媒体,而功能媒体本质上也是某一业务领域的中心媒体,立体交叉,互相支撑,协调统一。各功能媒体要特色化,要凸显业务的专业化和权威性。辅导员的工作要充分建设好和利用好个功能媒体。
3.3 建立学生自由发声空间,既是矛盾的疏导口,又是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监控的有效渠道
要给学生创造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机会,比如学校的BBS论坛是很大程度反映学生真实思想动态的地方,要有专人负责和监控,同时也要让辅导员深入到论坛中,甚至培养优秀学生骨干成为“网络发声领导者”,在论坛中权威发声,适时进行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渗透教育。
3.4 开设相应课程或在已有课程中加入媒体素养教育,做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群体网络媒体素养亟待提高,这也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和隐患。高校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尤其是动机与态度。积极开展网络媒体素养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接触和利用网络媒体参与社会发展与进步、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比如(1)将网络媒体素养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科》,要设专题或专门章节;(2)开设公选课,对全体学生开展网络媒体素养教育;(3)开展专题讲座及实践活动。邀请媒体人或者新媒体运营管理企业开展讲座。学校各级各类媒体平台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运营和管理,老师进行指导和把关,开展实践教育。
4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大计,新的挑战和机遇已经不容我们犹豫,网络媒体时代促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提出了“网络社会的崛起”,笔者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通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的方向,并非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全颠覆,是继承与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考,谈了初步的设想,不甚完善,笔者也会就上述设想的具体实施和体系建构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广学等著.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蒋红,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屈晓婷主编.新媒体时空解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5]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的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6]安仲森.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
[7]王文智.网络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
[8]严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教育引导研究:以西安高校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09.
[9]朱春鹰.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10]张夏菲.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