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视觉造型培养听障者节律感的探索

2017-09-04何海燕闫征

科技视界 2017年9期

何海燕+闫征

【摘 要】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态度逐渐从最初的歧视发展为医疗康复的支持。听障者虽然在听觉上有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但他们和健全人一样有着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音乐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听障者虽然不能全然地感受音乐,但对音乐的感知体验非常渴望。本文提出通过视觉造型训练来培养听障者的音乐节奏感与韵律感,从听障者的现实生理条件入手探索从视觉艺术到听觉艺术转换的可行性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视觉造型训练;听障者;节律感

1 培养听障者节律感的必要性

人类对残疾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在古代社会,残疾人被视为对常态社会的威胁与污染。随着人类精神文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残疾人的态度逐渐从最初的歧视、排斥,发展为医疗康复的支持。听障群体是残障者中比例最大的一类,世界卫生组织对其成員国听力残疾状况评估数据显示,听力残疾者占世界人口的4%以上。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听障者在失聪后可以得到相应的救治,比如植入人工耳蜗,佩戴助听设备等等。除了纯生理的障碍外,听觉缺失对聋人的影响还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面向。健听者的感觉系统是由视、听、嗅、触、味五种感观同时作用的,对外界的感受丰满而立体,而听障者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听觉感知途径,不仅造成语言文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弱化,更由于缺乏社会支持造成心理与精神上的痛苦。然而,不论是何种因素造成的残疾,即使终生无法康复的生理缺陷,只要能引导听障者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弥补生理上的遗憾,使听障者残而不废,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因此,全社会不仅要从物质上解决听障者的实际困难,更要从心理健康层面给予实际的关怀与帮助。

从古至今,音乐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更是一种人与他人、与自己、与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共鸣与沟通方式。音乐通过旋律与节拍的变化,能够对人的身心起到影响作用,使得人们的情绪在音乐情态的诱发中,获得释放与宣泻,使原有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听障者虽然不能全然地感受音乐,但是对音乐的感知体验非常渴望。音乐经验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使听障者的精神得到放松,通过节奏和韵律获得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听障者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更好地与社会气息接轨,形成一种归属感。有助于培养他们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自我价值。

2 视听联觉是培养听障者节律感的理论依据

视听联觉是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相互之间的一种自发的刺激和影响。心理学中的联觉是指人的一种感觉或认知对另一种感知或认识自发的相互作用。它是大脑对外界刺激所做的心理感受的整体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它属于感觉的高级形式,对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整体概念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联觉中视听联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而且往往伴随着人的艺术思维活动。

联觉常常用“通感”作为修辞。通感是指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借大脑的联想引起感觉的转移,以感觉表现感觉。通感可以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重要理论“异质同构”中得到解释。异质同构论指出人经验到的物理现象与人的大脑的生理现象以及对象在人心里产生的心理对应物同形。格式塔学派认为这种同形是“场力”作用的结果,即上述物理、生理、心理对应其各自的场力,这些场力性质不同,但结构相似。也就是说,人通过感官经验到的外界对象的表象会在大脑视中心形成一种心理对应物,这种心理对应物会通过神经联系而达到与其他感官的“同构”。

阿恩海姆曾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这种同构。他选用舞蹈学院的学生作为被测试者,并要求他们表演一些主题,如:力量、悲哀等。实验的结果非常一致,比如表现悲哀时,同学们的动作往往缓慢且幅度小;表现力量时动作则比较大,张力比较强。阿恩海姆认为正是由于表现力量或悲哀的心理过程与上述的舞蹈动作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同理,悲哀的主题也可以使用颜色、图形的排列体现出来。符号学家苏珊格朗指出:“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任何一个可听的乐音、可视的图形都是生命动态对应于不同感觉器官的投影。

3 通过造型训练培养听障者节律感

谈到视觉造型中的通感,就不得不提及西方现代艺术家康定斯基,他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著述颇丰。通感是理解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关键问题。在他看来,所有的艺术门类在心灵层次上都是共通的。比如他认为,色彩能够发出特定的“声音”,能引起其他的感觉体验。艺术家试图在色彩与其他感觉体验中建立一个稳定的对应关系,以此构建一门抽象艺术的通感语言。他对各种色彩进行描述,建立色彩与听觉、运动觉、温度觉、触觉之间的联系。比如,黄色给人明亮耀眼感,类似音乐中响亮的音调;红色给人的感觉热情奔放,凝聚而坚定、强烈的向心力,其魅力由内而外释放;蓝色带给人宁静感,同时具有收缩、冷静的特质。红、黄色为暖色调,好比音乐上的大调,蓝色是曲线性的,为冷色调,犹如音乐中的小调,比较暗淡柔和。正如康定斯基所言:“色彩直接作用于心灵。如果说色彩是琴键的话,那么眼睛便是音槌,心灵则是绷满丝弦的钢琴,而艺术家便是那弹琴的巧手,经过一番刻意敲弹,引来心灵的激荡。”

康定斯基也对视觉造型中的点、线、面及各类形式要素所引发的通感体验做了具体阐述,比如,“点是最基本的元素,目的是强调形的分散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主动的(或可能是被动的)运动,明灭不变的张力,非自然的抽象。线是点运动留下的痕迹,因此它总是表现出运动的趋向。在绘画中,直线对应的是原色,水平线对应的是黑色,垂直线对应的是白色,对角线则是红,任意直线对应的颜色是黄和蓝。由线构成的角即图形也对应着相应的颜色,比如30度角是黄色,60度角是橙色,而直角三角形对应红色,钝角三角形对应蓝色。面也有自己的声音,在较重的图形中,当处在画面的上部时,它们的重量就增加,它们低沉的声音因此而增强。位置靠下方则相反,呈现的是稠密、沉重、束缚的感觉。在所有图形中,圆形是最安静无声的图形。”

由于通感联觉心理活动的存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视觉造型的手段来训练听障者对音乐节律的感受。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命题创作来实现,通过设置具有鲜明意象的主题,如《母亲》、《父亲》、《速度与激情》、《哀伤》、《胜利》、《依恋》等。要求运用色彩、图形、线条、构成等要素来体现。听障者通过对造型要素个体性质的感受来触碰内在生命的强与弱、上升与下降等复杂微妙的体验,以视觉的形式在画面中运用重复、渐变、聚散、疏密、冷暖、曲直、对比与调和,变化和统一等形式法则,来同构音乐当中节奏的展衍和旋律的运行,将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互相转化,异质同构地创造出富于音乐感的画面,展现出生命情感的潮起潮落。

4 结语

有人认为对听障人进行的音乐律动的训练未免多余,这种观点不符合整个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趋势。历史上在音乐中(下转第131页)(上接第81页)取得成绩的听障者不在少数,比如作曲家贝多芬、音乐家伊夫林·格莱妮等。对听障者进行音律训练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只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听障者也有感受音乐的需求。他们由于听力的缺失造成大量信息的流失,会更依赖于通过视觉去补偿从听觉途径无法获取的信息,他们渴求外部信息能显现为适合于他们感知特点的形式。所以,通过视觉造型的手段来协助听障者建立节律感,再加上听力康复和身体律动的辅助训练,听障者体会到音乐的美感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对于他们相对孤立的处境会有所帮助,也可以改善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状态,更好地回归社会。听障人群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不再只是个梦想,而是整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廖雨声.抽象艺术的通感表达——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3).

[2]宋馥利.平面设计的音乐感研究[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9).

[3]刘珊珊.论听觉信息的视觉化表现——听障者音乐多媒体网站设计构想[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个文数据库,2011(S1).

[责任编辑: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