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

2017-09-04陶钰喜林雪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隐喻风筝

陶钰喜+林雪娇

摘 要:《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20年前的往事。作者运用“风筝”这个意象不仅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刻画了小说的人物形象,还对小说的主题有着深层的揭示。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刻画也间接的反映了阿富汗在战争与动荡中的社会现状。“风筝”这个意象贯穿始终,具有特殊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风筝;意象;人性;隐喻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008-01

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风筝”作为一条线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小说写了主人公阿米尔的一生,主要分为童年时期、少年时期、不惑之年三个时间段,在这三个时间段中主人公阿米尔都分别追逐了风筝,并且主人公每一次追逐放飞的风筝,对他来说也有着不同的意义,“风筝”这个意象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着不同的隐喻。

一、风筝的飞翔与童年:自由、自责与期待

对于小说主人公阿米尔来说,他的童年交织着自由、自责与期待。阿米尔和小伙伴哈桑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是自由的,對于自己的出生给母亲带来了不幸是自责的,但同时又希望自己可以满足骁勇善战的父亲寄予自己的期望,期待父亲的关心与爱。风筝的首次放飞,隐喻了阿米尔童年的自由、自责和期待父爱。

二、风筝的坠落与少年:自私、懦弱与背叛

1.自私。在风筝大赛中,哈桑在追逐风筝的时候遇到了瓦里、卡莫、阿塞夫三人,他们将哈桑逼到了死胡同,哈桑为了阿米尔能取回最后那只风筝,牺牲了个人的尊严。阿米尔并没有对哈桑出手相救,停止了观看并转身离开了那条小巷,这样的阿米尔无疑是自私的,他用哈桑的牺牲来赢回父爱,风筝比赛的结束也是阿米尔自私的开始。

2.懦弱。阿米尔父亲对阿米尔无疑是十分严格的,但是父亲对哈桑确实十分的关心,不论是什么东西,只要阿米尔有的,哈桑也有一份。父亲对哈桑的一视同仁的关心,使得阿米尔心中的嫉妒十分强烈,从而忽视了父亲对他的爱,所以他希望通过风筝比赛的胜利来获得父爱。其实在阿米尔的潜意识中也一直认为哈桑和自己并不是一路人。“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3.背叛。在小说中,主人公阿米尔对哈桑有着两次背叛。在风筝大赛中,哈桑在为阿米尔追最后一个风筝时,被阿塞夫堵住并逼迫他交出风筝,可哈桑坚定地拒绝了,宁愿遭受阿塞夫夫等人的毒打和强奸。躲在巷口的阿米尔目睹这一切,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斗争,希望自己也能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但最终却选择了沉默,始终没有出手相救。其实事后在阿米尔的内心一直被对哈桑的羞愧、痛苦所折磨着,并且对自己的自私、懦弱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中无法自拔。

如果说第一次背叛是无奈而为之,阿米尔的第二次背叛就是精心策划的。主人公阿米尔赢得斗风筝大赛冠军后,爸爸明显地对他刮目相看,他赢得了爸爸的爱。他将子虚乌有的罪名强压在哈桑的身上,并且执意让父亲赶走哈桑及其父亲。哈桑毫无怨言地承认了不存在的偷窃行为,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劝阻,和其父亲选择执意离开。风筝的坠落也暗示了阿米尔和哈桑那本来就如风筝在天空飞翔那般不稳定的关系,也终将会破裂。

三、风筝的再次放飞与不惑之年:自省、自觉、救赎之路

阿米尔终于在二十六年后的一个夏天午后,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哈桑的儿子,并将其带回美国,收为养子,并且在异国他乡与哈桑的儿子一起放风筝。时隔二十六年的风筝再次放飞,象征着阿米尔的自省,自觉和最后心灵的救赎。

1.自省。“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很多年后的一天,拉辛汗在挂电话之前对主人公阿米尔说了这句话。拉辛汗不经意间的提起,却宛如经过深思熟虑。在这之后,主人公阿米尔前往拉辛汗的住所,在那里,阿米尔得知了一个惊天的秘密:阿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哈桑有一个儿子在自己的故乡。虽然阿米尔在知道真相时,动摇过、盲目过,但是最后的他终于下定决心为自己挺身而出。

2.自觉。为了赎罪,阿米尔最终战胜了自身懦弱,,再度踏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去解救哈桑的儿子,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最后阿米尔在解救了哈桑的儿子之后,将其带回美国,收为养子。这是也是阿米尔他在成长的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以主动采取行动的方式来挽救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非选择懦弱和逃避。

3.救赎。在风筝翱翔在天空的这一时刻,阿米尔心中累积了多年的忧郁和自责终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阿米尔终于驱散了在第一次与哈桑追风筝时笼罩在心灵上的阴霾,敢于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拯救了自闭的索拉博。风筝,成为了救赎阿米尔纯洁灵魂的上帝。“风筝”象征了阿米尔行动上、心灵上的救赎。

四、总结

小说《追风筝的人》,以一种从容、平和的静美心态围绕“风筝”这个意象讲述了一个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一段令人心碎的友谊往事。“风筝”从侧面勾勒出了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爱在救赎中的苦苦挣扎。《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关注阿富汗,关注阿富汗战争,“风筝”也象征着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人民的强烈的内心渴望,渴望人性的善,渴望得到关爱,渴望像“风筝”一样远离战争。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08).

[2]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隐喻风筝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