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让中国孩子有机会看自己的童话
2017-09-04张慧娟
张慧娟
要让中国孩子有机会看我们自己的童话故事,故事里的形象、生活会更有亲近感,而不只是让他们在国外的童话中长大。
向华一直想做中国童话,好让中国孩子和家长有机会读自己的童话。“绘本已经引进十几年了,但读得再多,还是会觉得‘隔,因为这些绘本讲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孩子缺少自己的童话,以至于爸爸妈妈要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拿出的常常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可我们的童话在哪里?”
在向华之前,也有很多绘本作者想做“中国故事”,可“怎么做”是许多人一直思考的问题。有作者尝试在原创绘本中加入中国元素,比如,二十四节气、水墨等,但向华认为,真正的中国故事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形象和符号的加入,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向华决定挖掘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故事特别丰富的国家,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但目前却很少有人把它们改成童话。”向华决定从民间故事入手,“可很多民间故事并不适合直接拿来用,一个原因是不好看,还有一个原因是故事里有太多的训导和教训,还有太多的恨。”而向华要做与爱有关的故事。
长发妹的故事中,山神要抢走人们的水,所以长发妹去找水,于是,山神想置她于死地,还要把侗族人赶走。如何既保持故事的跌宕性,又要有爱?向华把长发妹的故事改编成了一个“环保”故事。山神为什么要收走人们的水?为什么不让人们活?因为人们砍树、打猎,伤害了它的子民;开荒挖地,伤害了它的身体,使它千疮百孔,所以山神愤怒了。小朋友看到这些就会想,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一花一草一木也都是有生命的。
再比如小狐狸的故事,原来故事中的小狐狸是一个“坏”狐狸,爷爷奶奶收养了它,最后却被它欺骗了。故事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向华:爷爷奶奶收养小狐狸之后,给它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小狐狸看起来特别像一个小男孩,它甜甜地喊了一声:“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非常感动。向华舍不得让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狐狸变坏,就把故事改编成了一个小狐狸感恩的故事:
一天,很晚的时候,小狐狸睡熟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借着火堆的光亮聊天的时候,老奶奶感慨地说了一句:“小狐狸哪儿都好,就差一个小男孩的模样啊!”小狐狸蒙蒙眬眬地醒了,听到老奶奶的那句话。
第二天一早,小狐狸带着三头驯鹿去河对岸找草吃,其实是想偷偷去找尼桑萨满,鄂温克人都知道,尼桑萨满是无所不能的神,小狐狸想找到他,求他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
一路上,小狐狸经历种种艰辛,先后遇到了鸟神、树神和鹿神,可他们都不是尼桑萨满。小狐狸甚至差點儿丢了性命,也没能变成小男孩。故事的结尾温暖又感动,老爷爷和老奶奶搂着奄奄一息的小狐狸说:“你才是神给我们最大的恩赐!”
小狐狸在路上遇到的鸟神、树神、鹿神,都是向华根据鄂温克民族的崇拜塑造出的形象。在他所改编的“中国童话”里,无论是文字,还是绘图,都有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体现,比如特定民族服饰、生活用品,以及自然风光和建筑,孩子们能从童话故事中看到不同的民族特色。
事实证明,“中国童话”很受孩子和家长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文化认同感。“孩子们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文化认同感,但他们会感到故事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很亲近,因为它们是从我们自己民族的‘生活中来。”向华说,这就是他想做“中国童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