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扰乱孩子的交友节奏
2017-09-04李玲
李玲
当孩子进入交往敏感期,他们开始渴望有好朋友。看到宝贝眼巴巴地看着人群却融不进去,做家长的难免着急,禁不住干预或者替代。
儿子到了4岁,对交友的需求明显热切起来。以前,他虽然也会和小朋友一起玩儿,但没有固定的玩伴。可现在不一样了,他开始渴望有一个长久的好朋友,恨不得时时刻刻和他黏在一起。
上个月,我带儿子参加了一个亲子游。儿子很喜欢跟一个小男孩玩儿,不过,比起儿子对“友情专一”的渴望,小男孩却有着万能胶的特点,和谁都能打成一片。这让儿子很失落,他经常是玩儿得正投入,发现小男孩已经去和别人玩儿了,瞬间情绪低落,哼哼唧唧地对我说:“妈妈,我没有朋友,我没有朋友!”
看着儿子不开心的样子,我也很想帮他,于是,我邀请小男孩到我们房间玩儿,两个孩子度过了一个小时的开心时光。但是,小男孩一离开我们房间,便又去找其他小朋友了。看着他在人群中开心的背影,我忽然明白,这就是他的特点啊,儿子喜欢这样一个朋友,就要接受这个朋友的特点,进而去磨合出属于他们的交往方式。作为妈妈,我能做的,只是在他情绪失落的时候,给他理解和支持,然后让他亲自去经历他所遇见的,我再爱他,也无法替代他跨过任何一个属于他要经历的挑战。
这么一想,我淡然了很多,我会在儿子失落时理解他,又会在他开心分享与好朋友的交往故事时耐心地倾听。这时我发现他的情绪越来越稳定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又一次将我的平静心打破。
一天,儿子放学后,我带他在小区的操场玩儿。那时,操场上还有一个叫童童的男孩,儿子见了童童,非常开心,冲他挥挥手,继而一蹦一跳地迎向他。谁知童童却弯腰捡起地上的塑料瓶盖扔到儿子身上,再看儿子,不但不生气,还哈哈大笑地迎向童童。
我的心立马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我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两个孩子面前,蹲下来说:“你们可以一起玩儿,但是瓶盖不能打人,只能往空地上扔。”童童笑眯眯地看着我,儿子则干脆没理我。不一会儿,我发现,童童继续往儿子身上扔瓶盖,儿子继续笑着、蹦着。我的心生生地痛—为了找朋友,儿子竟能将自己低到尘埃里。
回到家,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了一会儿,然后来到儿子面前,问他:“刚才你和童童玩得开心吗?”儿子点点头,脸上带着笑容。“他往你身上扔瓶盖,你疼吗?”我问。“不疼呀,他在轻轻地扔!”儿子回答。“那你也可以告诉他不能打你呀!”“哦,不,妈妈,他就得打我,我是僵尸呀!”儿子说。
原来如此!儿子的话让我想起那款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想必是小朋友在一起玩儿这个游戏吧!我想了想,冲着儿子学僵尸蹦,儿子咯咯笑着,抓起桌子上的糖果向我砸来。
我恍然大悟,刚才,我只不过是将自己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了儿子的交往中。我没有了解事实,只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儿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于是,才对儿子有了“卑微到尘埃”里的理解。这份焦虑有我怕儿子在交往中吃亏引起的,也有我过往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投影,但这些都是我的,不是儿子的。我告诉自己,收回我认为的,让儿子获得属于他的生命体验,而我只需做一个生命成长的支持者,而非干涉者。
我想起不久前与一位朋友的聊天,他的女儿上高中了,颇为自己不能与宿舍姐妹打成一片而烦恼。而我的这位朋友和他爱人,都属于很善于人际交往的,他们从小觉得女儿一定要有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于是花很大力气培养,每年女儿过生日,他们都要花很多钱邀请班里同学吃饭或者游玩。但是,费了这么大力气,女儿的人际关系依然遇到了困难,朋友很挫败。
我对他说:“也许,你的女儿就是安安静静的性格,她要深入交往的就是一两个朋友。但是你努力把她转化到另外一种交往特征中,这等于在告诉她,她原本的样子不好,需要变成另一个样子。但你塞给她的,是不符合她的特征的,她最终没有学会,却对自己具有的性格也不接纳了。”好友若有所悟,他说:“看来,我要做的是去发现女儿,而非改变女儿。”
其实,许多事情都是旁观者清,一旦自己陷入情绪中,往往会迷失。因此,做个能常常回到自己内心,将自己不断看清楚的妈妈多重要啊。如此,才能给孩子的支持更多一點点,干涉和打扰更少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