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末至宋早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的演变
2017-09-04罗郁松
罗郁松
【摘 要】本文以带特殊信息的铜镜图片和实物为研究对象,分析铜镜图片和实物上遗留的铸造痕迹,提出了“纹饰雕版制范及技术进化论”“青铜镜进化树根图”,阐述了战末至宋早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的演变。
【关键词】铜镜 纹饰 雕版制范 铸造
三、纹饰雕版制范技术进化重组
(一)雕版制范技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以轴心雕版制范技术理论为基础,纵观整个时期的铜镜发展,技术经历了两个阶段。以东汉中期的剪纸镜出现为标志,以前为第一阶段,是雕版部件的组合使用,称分组雕版阶段。第二阶段以剪纸镜出现起到青铜镜时代的结束,除外环和镜钮以外,中区图形、图案、浮雕都雕刻在一个雕版上,一个整体的压印泥范,称整体雕版阶段。其实,阶段划分也可以纸版印刷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
(二)镜种的进化重组
参考生物进化的分类,战国后期至北宋早期的青铜镜可分类如下。
1.分组雕版制范(时期):(1)镜面平面镜目(阶段),包括弦钮镜科,细分有拼兑地纹镜属、整体地纹镜属、翘沿镜属。全雕版镜科,细分有铭文镜属、同源图案镜属。(2)镜面曲面镜目,包括线条画镜科,细分有神人神兽镜属、旋转对称镜属。
2.整体雕版制范(时期):(1)镜面曲面镜目(阶段),剪纸镜科细分有吉语镜属(见图12)、镜像对称镜属等。浅浮雕镜科细分有普通浅浮雕镜属、画像镜(绍兴镜)属(见图13)等。高浮雕镜科包括三国西晋镜属。(2)镜面平面镜目(阶段),细分有东晋南北朝镜属、隋镜属、唐镜属、五代宋早镜属。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出土铜镜不多,无法详细分类,还需大家完善。属下还有种、类的细分,笔者为此制作一幅“镜种树根图”。从树根图可见,相同题材如龙纹、禽鸟纹等,反复出现在不同时期,但不同时期形象不同。以图14、图15、图16黑圈处纹饰为例,龙纹在不同时期形象并不相同。
(三)主要镜种工艺流程及纹饰特点简介
1.拼兑地纹镜属。工艺大致流程为先压印圆坑,在圆坑内用陶质纹饰雕版压印地纹,补泥,压印各种主图形、主图案,中心圆孔涂封范泥后,用预先做好的弦钮配件压印出钮腔。泥范烧制成陶范后,在钮腔位置放入弦钮配件,弦钮露出两条裙边,用于融合铜水,注入高温铜水铸镜。笔者分析认为拼兑地纹并非是在泥范上粘贴纹饰泥模块制作而成,而是使用包含拼兑纹饰的陶质雕版制作。制作陶质雕版时,在雕版上拼兑纹饰泥模块。笔者将在后文的补充说明里详细介绍。纹饰特点:(1)外环是平面圆环。(2)纹饰间有类似伤疤的拼兑铸痕。(3)镜钮是等弦钮。
2.整体地纹镜属。第一种工艺大致流程为压印圆坑,补泥,压印主纹图案,在泥范的地张上用竹木签描画水涡纹等地纹图形。涂封中心圆孔后,直接向泥范中插入预先做好的弦钮配件,弦钮露出两条裙边,用于融合铜水。泥范烧制成陶范后,注入高温铜水铸镜。第二种工艺流程与拼兑地纹镜属相同,不同之处是使用大块且整体的泥塑纹饰块制作陶质雕版。纹饰特点:(1)外环是平面圆环。(2)从实物观察可知一部分地纹在压印主纹后,是由人工精修上去的,另一部分为一个整体的泥塑制作。(3)镜钮是等弦钮。
以西汉早期三菱龙纹镜为例(见图17),说明“地纹是在压印主纹后人工精修上去”的事实。图中放大红色方框位置时发现,主纹左侧的水涡纹圆线,没有穿透主纹,向右侧衍射(见图18)。其他地方还有类似现象。水涡纹不衍射,说明纹线为后刻。再看矩形位置,主纹出现缺块,缺块上有斜刻线条叠压,说明主纹制作在前,刻画线制作在后(见图19)。再看黑圈位置,工匠甚至出现漏画纹线露出地张的情形(见图20)。
3.翘沿镜属。工艺同整体地纹镜属。纹饰特点为:(1)外环最外沿向上翘起。(2)地纹在压印主纹后由人工精修上去。(3)镜钮是斜弦钮。
4.全雕版科铭文镜属。工艺大致流程为压印圆坑,补泥,由外向内依次用文字、几何图案等雕版压印,用竹木签在空位地张人工精修、装饰,涂封中心圆孔后用钮压印。泥范烧制成陶范后,注入高温铜水铸镜。纹饰特点:(1)外环是平面圆环。(2)文字线条呈倒“V”形,小部分呈梯形。(3)镜钮呈炮弹形像带座的陀螺。
5.全雕版科同源图案镜属。工艺同铭文镜属。纹饰特点:(1)外环是平面圆环。(2)图案立体对称。(3)镜钮呈炮弹形像带座的陀螺。
6.线条画镜科神人神兽镜属。工艺大致流程为压印圆坑,补泥,由外向内依次用外环、镜区方形或圆形等雕版压印,用纸版在中区印刷线条,用竹木签临摹线条,在空位地张人工精修、装饰,涂封中心圆孔后用钮压印。泥范烧制成陶范后,注入高温铜水铸镜。笔者试图在已干硬的范泥上用牙签刻画线条,发现效果不佳且牙签易折断,所以倾向认为线条是在泥范潮湿、将干未干的阶段刻画的。所用的颜料不溶于水,可以是研磨过的碳粉。纸张可能经过煮蜡、煮油之类的防湿处理。纹饰特点是纹饰线条为“米锥体”。
“米锥体”线条起步处、收笔处小而尖,带圆滑斜坡,线条中部较粗大、圆滑,整个线条类似一颗米的形象,故称为“米锥体”。如图21内纹饰,“米锥体”的中间位置任意延长形成镜上的各个线条,这些线条构成人物、動物、神兽的图形,故称线条画镜。从铜镜实物看线条如米粒般粗细,用刀具雕刻这种通体圆滑畅顺的线条,且与版面地张接合平滑,基本是不可能的,将版面地张打磨得光滑平整是另一大难度,因此雕刻的制作不符合“工匠精神”。制作这种线条最简单可行的方式是用刀口似牙签的竹木签在泥范上直接刻画。制作弦纹线是将竹木签刺入范泥,转动托盘便成。如果沿靠空心圆板刻画,不好抓稳圆板,如果沿靠实心圆板刻画,容易压坏泥范纹饰,两种情形都不符合“工匠精神”。
7.线条画镜科旋转对称镜属。工艺同神人神兽属,不同之处是图形为旋转对称图形,是采用同一雕版(图章)重复压印纸张制作的。纹饰特点:(1)纹饰线条是“米锥体”。(2)图形有90度、180度旋转对称现象。折纸、剪纸制作的图案是镜像对称。这个镜属的镜子只有旋转对称,没有镜像对称现象,说明这个时期并未出现折纸印刷、剪纸印刷工艺。
8.剪纸镜科吉语镜属。工艺大致流程为压印圆坑,补泥,中区用整体纹饰雕版压印,在空位地张人工精修、装饰,涂封中心圆孔后用钮压印。纹饰特点:(1)镜面为凸曲面,镜钮增大。(2)图案在同一曲面上。(3)图案一般为两部分旋转180度对称。纸版制作方法是一次对折后剪纸,将剪纸沿中线撕开,将另一半翻转过来,重新接合。在相同尺寸下,凸曲面可以获得更大的影照空间,但内应力增大,对应需要增大镜钮。增大的镜钮又压缩镜背的纹饰布局空间。两者是矛盾关系。董亚巍先生已有论著,不再累述。
9.剪纸镜科镜像对称镜属。工艺同吉语镜属,纹饰特点为图案在同一曲面上且图案镜像对称。
10.浅浮雕镜科。工艺大致流程为压印圆坑,补泥,由外向内依次用雕版压印,在空位地张人工精修、装饰,涂封中心圆孔后用钮压印。泥范烧制成陶范后,注入高温铜水铸镜。纹饰特点:(1)镜面变为曲面,镜钮增大。(2)图案呈简单多层次的浮雕。
11.高浮雕镜科。工艺同浅浮雕镜科。纹饰特点基本同浅浮雕镜科,镜钮更大。
12.平面镜目(阶段)东晋南北朝镜属。工艺同浅浮雕镜科。纹饰特点是镜面变为平面,镜钮回到小球钮状。因出土镜少,需要大家的完善。
13.平面镜目(阶段)隋镜属。工艺同浅浮雕镜科。纹饰特点:(1)镜面变为平面,镜钮回到小球钮。(2)文字与现代繁体字相同。(3)图案保持神人神兽题材。
14.唐浮雕镜属。工艺大致流程为压印圆坑,补泥,中区用整体纹饰雕版压印,涂封中心圆孔后用钮压印。纹饰特点:(1)镜面是平面镜,钮回到小球钮。(2)中区图案为整体铸造。(3)镜钮初期为带座钮,后为无座钮。
15.五代宋早镜属。工艺大致流程同唐镜。纹饰特点:(1)镜面是平面,鏡钮回到小球钮。(2)中区图案一个整体铸造。(3)题材不如唐镜多元化,做工不如唐代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全雕版科同源图案镜属、线条画镜科旋转对称镜属、剪纸镜科镜像对称镜属都是对称相似的图案,但它们的风格特点不同。全雕版科同源图案属是浮雕(立体)对称(见图22),线条画镜科旋转对称镜属是同面线条对称(见图23),剪纸镜科镜像对称镜属是同面平台对称(见图24)。
战国后期至北宋早期,横跨一千多年,外环雕版、镜模等雕版式样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断定铜镜时期除了靠图形、图案特点,还要参考镜钮、外环等其他模块的风格,在此无法一一道尽。青铜镜纹饰制作史本质是印刷史,以雕版印刷为主,纸版印刷为补充。史书说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观点是不妥当的,从纹饰雕版制范理论看,雕版印刷技术早在战国后期已广泛使用在铜镜纹饰的制作上,雕版印字早在西汉中期就使用在铭文镜上,雕版印纸是纸张成熟以后的事情,所以雕版印刷技术要提早1000年。
四、镜种树根图与朝代时间的大致比对
依据技术进化论,比对新莽镜、三国神兽镜两种有纪元的镜种,前溯后退可以重组各个镜种的大致时间。镜种与朝代时期的比对不一定很精确,需要考古资料修正,但因镜种先后顺序基本正确,所以误差不会太大。笔者为此制作《镜种树根图》《朝代时间比对图》(见图25),因篇幅所限,以后补登《镜种树根图》。
五、后语
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传承了一千多年,然后沉睡了一千多年,现在终于出现在大家眼前。该技术比铸钱技术更为复杂。竹木器具无法留存千年,通过遗址考古验证其存在已不可能了。铸造失真环节太多,通过铸造痕迹验证也不容易。文字资料不完整,通过资料重组也毫无头绪。该理论依据图片和实物验证出来,客观存在,经得起铜镜铸造痕迹的现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