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的去留

2017-09-04杨建东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汪涵方言普通话

杨建东

【聚焦热点】

演员、节目主持人汪涵独自出资465万,在湖南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響應”其实就是对应“乡音”这两个字。他计划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進行数据库整理后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南省博物馆永久的人文类史料保存起来。

近年来,汪涵在与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时发现,不管这些孩子是哪里人,他们大多听不懂也不会说自己的家乡话。“现在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因此他决定站出来,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守护那些将要消失的方言。

【多维解读】

对于“方言”这种极具地域特征的文化要不要保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1.关于方言的使用、普及、推广的场合、范围以及覆盖人群等的相关规范与要求或可探讨,但保护、传承好方言,让这一承载着群体乡愁的文化记忆不会在时间的冲刷中消失、堙没,应当成为一种共识。

2.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文明使用语言的意识。这种文明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兼顾对方的心理状态,并成为一种习惯。在交际的现场,方言的使用要掌握度,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3.保护方言,首先要剥离方言背后的“身份歧视”。说方言不等于没素质,只不过要注重语境和场合。歧视方言主体,对地方语言文化特色不包容,才是真的没素质。

【名人鸣言】

余秋雨:

方言要有选择地保留

近日有记者采访余秋雨,问到如何看待地方方言逐渐消失的问题时,他首先表示不希望方言消失,“中国这么大,就像各个地方都有美食一样,如果有统一的美食的图谱,把各个地方的美食消失了,我们是不是感到很遗憾?”

但他同时也认为,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有关机构可以有选择地保留,不要全部保留。“小的时候感觉就隔壁村子的话是听不懂的,比如陈家和张家是世仇,隔了一条河,如果不用自己的语言而用对方的语言就是不孝。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方言越多,层层叠叠的方言造成沟通上的障碍的时候,该淘汰的方言就应该淘汰”。

什么样的方言可以保留下来呢?余秋雨建议一些语言学家可以做些工作,那些具有丰厚的历史,有较大的人口覆盖面,又具有相当的内涵,包括书面内涵,或者生态内涵的方言,能够保留下来。

(摘编自“无锡新闻网”)

【青年视角】

方言,不应被淡化

◎杨 瑶

说起方言,我的脑海中不免浮现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那些江南歌女低头弹琵琶,用吴侬软语唱着“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的场景。那种美,如果用普通话唱出来,就没有了那种无可替代的韵味,这就是方言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我的眼里,方言虽不如普通话那样便于交流,但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包含着一个地域的美和浓郁的乡情。这种地域文化色彩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替代的,它融入了一个地方族群的血液中的,源远流长,历久弥香。

如今,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渠道非常宽泛,方言在人们日常交流中渐渐失去了舞台。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方言,甚至使方言淡出了它的故土。在体验普通话交流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感受到,单一的语言方式所造成的那种心灵上的缺失是不可弥补的。由此,方言它不应该被遗忘,因为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灵魂补给。

我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也关注了一个关于陕西民俗方言的微信公众号,经常去看公众号里的一些方言视频。这些视频,不仅讲述了有关于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是用原汁原味的方言来讲述,给人一种美感和亲切感。

试想,如果一位游子在外地求学或是工作,当遇到一位老乡,能说着一口家乡方言与他聊聊家乡的近况,那该是一件多么欣喜的事情!

普通话的推广的确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便捷,确实值得提倡。但是我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存在并不是对立的,推广普通话不代表就是要把方言“赶尽杀绝”。

我们应该抱着尊重方言的态度,理解使用方言的人,但是也要意识到方言交流的局限性。当然,任何的文化都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一些粗俗的词汇,是不提倡作为口头语的。

方言在今天,依旧没有失去活力,它,不应该被淡化,我觉得应该为汪涵的民族文化保留意识和举动点赞。

【作者系陕西省镇安县第二中学学生】

点评

作者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中的方言开篇,有很强的代入感,一下子将方言的这种文化意蕴展示在读者面前,后面的作者对方言的态度顺理成章。言简意赅,有理有据,耐人品读。

猜你喜欢

汪涵方言普通话
友情是一种最炙热的态度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汪涵甘当娱乐圈“隐士”
汪涵 我希望把生活过得干净平静一点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汪涵:从打杂工到名主持